摘要:当大模型盈利难题困扰全球时,中国AI企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突围路径——出海。在美国大模型普遍未盈利、国内AI应用年经常性收入(ARR)达1000万美元的仅20家左右的背景下,一批中国公司通过海外市场打开了增长空间,让“中国AI”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亮眼标签。
当大模型盈利难题困扰全球时,中国AI企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突围路径——出海。在美国大模型普遍未盈利、国内AI应用年经常性收入(ARR)达1000万美元的仅20家左右的背景下,一批中国公司通过海外市场打开了增长空间,让“中国AI”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亮眼标签。
从老牌企业到新锐玩家,出海的浪潮几乎覆盖了AI全领域。昆仑万维被媒体冠以“AI出海龙头”,睿琪软件、万兴科技等公司的收入重心已转向海外;出门问问、商汤科技、科大讯飞这些深耕AI多年的企业,也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将技术积累转化为国际竞争力。
更令人关注的是新锐产品的表现。MiniMax的Talkie和海螺AI在海外用户中积累了高人气,据媒体报道,其去年海外收入可能突破7000万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证明中国AI产品的国际吸引力。作业帮的QuestionAI、蝴蝶效应的Monica和Manus也同样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成为当地用户日常使用的AI工具。蝴蝶效应甚至在今年的新一轮融资中明确,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美国、日本和中东市场,足见对海外业务的信心。
不止于通用AI,自动驾驶这类硬核赛道的出海同样可圈可点。萝卜快跑近期落地迪拜和阿布扎比,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也在海外积极布局,让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在国际舞台上接受检验。从消费级应用到工业级解决方案,中国AI出海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这些企业的成功,打破了“中国AI只能做本土化应用”的刻板印象。它们抓住了不同市场的需求痛点:在欧美市场主打效率工具,在中东聚焦智能出行,在东南亚探索教育AI——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让产品既能保持技术优势,又能贴合当地用户习惯。同时,海外相对成熟的付费环境和对AI工具的高接受度,也为盈利提供了土壤。当然,出海并非坦途,数据合规、文化差异、本地化运营都是需要跨越的门槛。但从目前的成果来看,中国AI企业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用技术实力打开市场,用本地化运营沉淀用户,再通过口碑形成持续增长。
在全球AI产业仍在探索盈利模式的当下,中国企业的出海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与其困守单一市场,不如主动拥抱全球化。这不仅能缓解短期盈利压力,更能在国际竞争中打磨技术、积累经验。或许未来,“中国AI出海”不只是应对压力的选择,更会成为定义全球AI格局的重要力量。
来源:商业头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