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心梗猝死,张文宏:很多人炒菜爱放的这2种调料,容易堵血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15:35 1

摘要:诱因多为长期压力大、熬夜多、饮食重油重盐,再加上忽视体检与早期症状,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甚至猝死。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人群,更需警惕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梗的直接诱因,而饮食习惯又是影响动脉健康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高盐高油摄入是导致血管堵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心肌梗死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生活方式不当的累积结果。

心梗不是老年病,年轻人也不可掉以轻心。

在门诊中,三四十岁的男性患者突发胸痛、出冷汗、呼吸急促的情况并不鲜见。

诱因多为长期压力大、熬夜多、饮食重油重盐,再加上忽视体检与早期症状,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甚至猝死。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人群,更需警惕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心梗的本质是冠状动脉被血栓阻塞,导致心肌坏死。这一过程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展,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发作前常有征兆,如胸闷胸痛、乏力、心悸、上腹不适等,但很多人将其误认为胃病或疲劳,错失干预时机。随着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西化,心梗的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值得高度警惕。

从临床观察来看,高盐、高油是极具隐蔽性的危险因素。

许多家庭炒菜时放大量食用油、酱油、咸菜、火锅底料等调味品,摄入的钠盐饱和脂肪远超身体所需。过量钠摄入会升高血压,加剧血管壁损伤,促使动脉硬化进展;而油脂中的反式脂肪和动物脂肪则会升高低密度胆固醇,加速斑块形成,增加心梗风险。

有患者家属曾表示:“他平时挺健康,就是爱吃重口味点。”

但正是这种“看上去很健康”的生活,掩盖了潜在风险。高血压高血脂往往无明显症状,若不定期体检,很难及时发现。加之大多数人对调料的摄入量缺乏概念,往往在无意识中就超标。一大勺酱油含盐量相当于一整天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很多人以为植物油更健康,就大量使用。油脂摄入总量才是核心问题。无论猪油、花生油还是橄榄油,过量使用都可能对血管造成负担。而炒菜时反复加热的油更容易产生有害物质,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加剧血管炎症反应,诱导斑块破裂。

情绪与压力也是心梗的重要诱因之一。不少患者发病前正处于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或睡眠不足的状态。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脏负荷。如果再叠加不良饮食习惯,形成“内外夹击”,心梗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在防控方面,定期体检是发现隐患的第一道防线。建议30岁后每年检查一次血压、血脂、血糖和心电图,尤其是家族有心血管病史者更应提前干预。不要等到“出事了”才去医院,而应在“还没事”时就开始重视。早发现、早调整,是避免悲剧的关键所在。

饮食上应坚持低盐、低脂、适量蛋白的原则。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食用油控制在25克以内,尽量减少加工调料与高油烹饪方式。推荐多采用蒸、煮、炖等方式减少油脂使用;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和全谷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这些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运动是保护心血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控制体重、血压与血脂。关键在于坚持,而非一时兴起。很多患者在发病后才追悔莫及,但健康从来不是等病来了才去抢救,而是日常点滴的积累。

常见误区之一是“年轻人不会得心梗”。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的男性是心梗的高发群体,尤其是长期吸烟、饮酒、加班熬夜、体重超标者。

另一个误区是“没有症状就是没事”,但高血压、动脉硬化往往潜伏多年,直到出现胸痛、晕厥为时已晚。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症状,而在于有没有风险。

还有人误信“某些食物能通血管”,如黑木耳、洋葱、红酒等。没有任何单一食物可以逆转动脉硬化。防控心梗依赖的是整体生活方式的改善,而不是靠某种“神奇食材”。若过于迷信食物疗效,反而可能忽略了真正有效的干预措施。

从医生角度看,最痛心的不是抢救失败,而是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反复上演。很多患者在门诊面对检查报告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血压、血脂早已远超正常,但此前从未重视。等到真正发病,抢救窗口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稍有延误便可能造成无法逆转的损伤。

家属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很多男性患者往往不愿就医,觉得“扛一扛就好了”。此时来自家人的劝说和陪同检查,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家庭的共同责任。定期体检、调整饮食、坚持运动,全家人一起做,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有效得多。

每一次健康危机,都是生活方式的镜子。看似平常的饮食习惯,可能正悄悄决定着血管的命运。炒菜时少放一勺盐、控制一下油量,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长期坚持下来,却可能避免一次致命心梗。健康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奇迹,而是日复一日的自律与选择。

张文宏医生所提到的两种调料——即过量盐与油,确实是现代饮食中最被忽视却最危险的“隐形杀手”。真正的健康意识,不是靠恐慌驱动,而是靠知识武装。理解背后的科学逻辑,比任何道听途说都更有力量。

希望更多人能从每一次悲剧中汲取教训,而不是成为下一个案例。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中国循环杂志,2023.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