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为强化舆论监督、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地方政府联合媒体推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目前,该节目已覆盖全国多地。随着媒体融合深入,“媒介化治理”概念应运而生。江苏台《政风热线·市长上线》便是典型的“媒介化治理”节目,节目邀请市长及部门负责人,聚焦民生热点,在直播中
电视问政栏目:问题剖析与对策探寻
电视问政: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为强化舆论监督、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地方政府联合媒体推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目前,该节目已覆盖全国多地。随着媒体融合深入,“媒介化治理”概念应运而生。江苏台《政风热线·市长上线》便是典型的“媒介化治理”节目,节目邀请市长及部门负责人,聚焦民生热点,在直播中回应群众问政,推动问题解决,获得广泛好评。
现存问题:媒介与治理的冲突困境
表现形式:冲突呈现的负面效应
电视问政节目中,收视高峰往往出现在被采访对象“雷人雷语”或主持人与嘉宾问答“交锋”环节。这种冲突虽能吸引眼球,但过度放大可能消解部门权威,滋长不理性情绪,阻碍社会治理。
报道方式:深度报道的缺失之痛
多数电视问政视频短片时长较短,内容就事论事,缺乏深度调查与思辨。这使得报道建设性不足,社会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成为治理顽疾。
解决方案:治理方案的隐患之虞
问政直播时,部分部门为解决问题采取临时措施,掩盖了问题本质和矛盾,给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传播模式: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之困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成为舆论主战场。传统媒体宣发渠道单一、引流有限,导致电视问政直播受众数量受限,治理效能打折。
原因探析:媒介与治理逻辑的碰撞
传播与治理需求差异
媒介追求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而社会问题复杂,治理需综合考量。在实际决策中,媒介逻辑会消解治理逻辑的复杂性,影响治理效果。如某市主干道私设“客运站点”问题,媒介倡导的加大巡查力度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治理需深入调研、堵疏结合。
短期传播与长期磨合矛盾
媒介关注问题当下影响,治理则需长期演变与磨合。以非法搅拌站问题为例,媒介聚焦短期事件,而治理需长期整治,涉及多部门合作。
矛盾放大与问题淡化分歧
碎片化传播时代,媒介放大矛盾冲突,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非法搅拌站投诉者信息泄露事件在直播中被放大,损害了部门权威,降低了可信任度。
开放透明与私密封闭冲突
媒介强调开放透明,治理部分过程需私密空间。媒体介入治理决策易引发冲突,如《政风热线·市长上线》节目中,媒体建议增加互动空间,而部门强调决策需在相对封闭环境中进行。
破题。
破题之策:逻辑冲突的调适路径
把关议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政风热线·市长上线》在节目中突出“问题导向”,严格进行“议程设置”。台本经多次审核调整,确保问题具有代表性,覆盖民生领域。节目外的问题线索也得到重视,多数问题得到解决,体现了媒介化治理的成效。
“公开展演”:适度控制冲突呈现
电视问政直播具有“公开展演”特征,需平衡媒介与治理逻辑。节目提前对参与人员进行告知和“排练”,限定冲突范围。设置多个导播岗位,对直播内容严格把关,确保节目平稳进行。
多方规制:推动媒介嵌入治理
一场电视问政直播需多方协作。省级部门下发文件,明确各方责任,保障节目平稳运行。建立重点诉求督办机制,对重大问题移送监督机构。整个过程是媒介与治理逻辑不断磨合调适的过程。
电视问政栏目作为“媒介化治理”的重要实践,虽面临媒介与治理逻辑的冲突困境,但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适度的冲突控制和多方协作,能够有效调适冲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