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望读者阅读拙著,能够理解我的用心:我并非只做学术研究,而是希望为己为人陈述一个“中国方式的安身立命”;更盼望中国传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紧密关系,亦即“天人”的合一与“群己”的合一,能够与世界应当走入的途径,彼此一致,互相启发。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
希望读者阅读拙著,能够理解我的用心:我并非只做学术研究,而是希望为己为人陈述一个“中国方式的安身立命”;更盼望中国传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紧密关系,亦即“天人”的合一与“群己”的合一,能够与世界应当走入的途径,彼此一致,互相启发。——许倬云
许倬云(1930-2025)江苏无锡人,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17年获台湾大学“人文艺术类杰出校友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许先生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上古史、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及中西文化比较。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形塑中国》《汉代农业》)等,另有大众史学著作“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及《经纬华夏》等数十种行世。
许倬云学术著作集这套“著作集”,乃是我在芝加哥大学考过学位以后,至今六十余年,在专业的岗位上累积的成果。此外,另有一些专题的有关论文,分别刊登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文史哲学报》等专业期刊;此番整理成集,则是将上述单篇论文分门别类,汇集成帙,供读者参考。这套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著作集”中,从《西周史》、《形塑中国》到《汉代农业》这三本书,虽然成书之序有先后,而在我心目之中,却是这三本著作联结为一,叙述古代中国自西周建立封建制度以来,经过春秋、战国列国并存的阶段,终于经过秦、汉而实现大一统。这一进程,先聚后散,然后又再行拼合,俨然成为东亚的大帝国。在此阶段的中国,政制统一,乃是皇权专制。而《汉代农业》陈述了整个过程中经济因素的成分及其融合。最终,中国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精耕细作式农业”,终将农舍工业与农业的收获相结合,凝聚为以农业产品为商品的交换经济。这是经济、社会两方面的整合,与皇权专制互相配合,进而熔铸为一个巨大的共同体。只有经由如此的整合,中国这一皇权制度最后才得以凝聚为具体的“生活共同体”。如此生活共同体,才足以支撑理念上的“文化共同体”。二者之间,又以文官制度的管理机制作为骨干。在世界史上,这三本书所代表的形态,并未见于其他地区大国发展的历程中。因此,我愿意提醒读者:中国凝聚得如此彻底,与其说是因为其政治体制的整合作用,毋宁说,奠基于经济代表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代表的“思想形态”,才使得“中国”二字凝聚之坚实,远远超越民族主义和文化共同性,成为独特的国家单位。在撰著前述三本书的过程中,我的主要论点不仅是思考专题内部之逻辑,而且体认了,“中国”之形成在人类历史上,自有其独特的过程。至于其他三本拙著,《水击三千》、《熔铸华夏》以及《我者与他者》,其主要论点也无非努力澄清上述巨大“共同体”的形塑过程,以及各个构成单元之间的互相依存。前三本拙著侧重于时间轴线上的进程;而后三本拙著则着力在平面发展上的“互联性”。若将六本拙著合而言之,其整体关怀则是中国的“ 天人感应”及生活上的心灵与环境之互动;又将如此庞大的共同体,设法安置于这一广宇长宙的多向空间,以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感应;同时也提醒国人,时时不要忘记——单一的“人”与“人间”,以及集体的“群”与“群间”,都是互动、互依、互靠的。于是,这上亿的人群,不仅是生活在庞大的共同体之内,更需在天地之间对自己有所安顿。“天”,这一特殊的“大自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令“人间”在“自然”中的地位,有了确实的定位及与之互动的合理性。我自己感觉,中国人的生活,从来就不愿意以“人事”制服“天然”。此中合理性,并不是出于对神明的敬畏,而是“天人之际”,是人对于自然的亲近和尊重。这一着重处,其实与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处开始认真注意环保以及宇宙之间的平衡,包括对于自然的尊重,乃是一致的。因此,以中国文化中素有的如此自觉,与西方世界开始具有的认识相互对照,两者之间确是应当互通,而且彼此阐发,使地球上的人能够真正长存于天地之间。以上,是我向读者们提出的一些自白。希望读者阅读拙著,能够理解我的用心:我并非只做学术研究,而是希望为己为人陈述一个“中国方式的安身立命”;更盼望中国传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紧密关系,亦即“天人”的合一与“群己”的合一,能够与世界应当走入的途径,彼此一致,互相启发。区区自白,不仅是指明叙述的方向,也是盼望我自己的一些观念得到读者们的同情。2023 年10 月10 日辛亥革命周年,许倬云序于匹兹堡
2024 年4 月1 日,改订于匹城寓所
【出版说明】许倬云先生拥有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著作等身,且其著作卷帙浩繁、版本众多。2022 年起,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下简称“三联书店”)多方协调,这套六卷本《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得以成编,是为先生学术面向之首度总结。谨按时间先后顺序,将相关版本情况交代如下。《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是作者的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其导师为汉学大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Creel,1905—1994)。英文版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An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 722-222B. C.,1965 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1968 年再版;2006 年,简体中文版《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首度刊行。此次新译本定名为《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杨博博士于 2022 年冬,据芝加哥大学图书馆Ellen Bryan 所提供的1962 年论文原件翻译。《先秦社会史论》
1965 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英文平装本
《先秦社会史论》
1965 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英文精装本
相较斯坦福大学1965 年英文版及2006年据此翻译的中文版,更为真实地恢复、还原了论文本有的行文特色。《汉代农业:天下帝国经济与政治体系的生成》的英文版Han Agri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inese Agrarian Economy,206 B. C.-A. D. 220 ,1980 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简体中文版《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被纳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分别于2012 年、2019 年再版;2005年,《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以上两个译本颇有分歧。此度收入本丛书,以江苏人民出版社授权之译本为底本,作者对译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订。1982 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平装本
《西周史:中国古代理念的开始》的繁体中文版《西周史》,1984 年由台北联经首度刊行;英文版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1988 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相关版本情况如下:二版(1986 年,台北,联经),修订三版(1990 年,台北,联经),修订三版(1993 年,北京,三联书店),增订本(1994 年,北京,三联书店),增补本(2001 年,北京,三联书店),增补二版(2012 年、2018 年,北京,三联书店),增补新版(2020年,台北,联经)。此度收入本丛书,以三联书店 2018 年“增补二版”为底本,对文本细节进行了若干处校订。1988 年,耶鲁大学出版社,英文精装本
201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精装本
《熔铸华夏: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是 1985 年至 1987 年,作者在台湾有关中国文化系列讲稿之合集。尤其上篇《社会与国家》的探讨,从文化发展、国家形态、思想方式、农业经济等方面,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对“古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做专题论述,可谓其这一阶段学术思想之纲要,也是理解其古史研究及文化比较研究之门径。本书繁体中文版《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1988 年由台北联经出版,1992 年、2021 年再版;简体中文版 2006 年由新星出版社首度出版,2013 年、2016 年分别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再版。此番收入本丛书,以联经2021 年版为底本,删除下篇《科学与工艺》四讲,补入前述《求古编》中删除之若干相关篇目,汇集为下篇《传统中国与社会》,并改订书名为《熔铸华夏: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以期更为集中呈现作者对于“古代中国社会转型”之思考。1988 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精装本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是以 2007 年作者任香港中文大学首届“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教授”期间所做演讲——《古代中国文化核心地区的形成》——之文稿整理、增补而成,可视为《说中国》及《经纬华夏》之先声。本书繁体中文版2008 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年由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于台北发行繁体中文版;简体中文版2010 年由北京三联书店首度刊行, 2015 年再版。此番收入本丛书,以三联书店2015 年版为底本,增补了若干插图。↑点击图片购买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2015 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精装本至于本丛书书目中各书之先后次序,则依其“内在关联性”排列。作为编者,谨此说明。2023 年10 月10 日初稿2024 年4 月1 日,冯俊文改订于匹兹堡【书目】西周史:中国古代理念的开始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
汉代农业:天下帝国经济与政治体系的生成
水击三千: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熔铸华夏: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
西周史中国古代理念的开始
ISBN:9787108075871 定价:90.00元
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本书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对西周史上聚讼纷纭的议题,诸如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的本质、商周文化嬗替的关系等,提出了信而有征的合理解说。不仅廓清了20世纪30年代西周史论战留下的疑窦,也在宏观分析时势演变的同时,呈现了西周时期“中国”“华夏”的理念,如何在政治体制、经济生活与思想形态等诸多面向上,凝聚为远远超越民族主义和文化共同性的独特国家单位。
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最早于1984年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首度刊行,是其重要的学术代表作,至今已问世四十年。多年来,此书修订、再版不断,其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堪称上世纪西周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本次再版,收入“许倬云学术著作集”,以三联书店2018年“当代学术”的“增补二版”为底本,同时加副标题,作《西周史:中国古代理念的开始》。---
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
ISBN:9787108077677 定价:86.00元
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222年中国古代社会纵向的流动过程及其特征。研究从上述文献资料中搜集了约700人,通过列表追踪他们的社会地位变动,从而观察某一社会群体重要性升降的一般趋势。围绕社会流动这一讨论焦点,本研究涉及文化变革的各个方面。——许倬云
在本书中,作者自《左传》《战国策》《史记》中选取了春秋、战国间的大约七百人,追踪他们的社会地位变动,从而观察数个社会群体的重要性升降的一般趋势,以社会流动为核心,考察中国古代早期(春秋、战国间)的总体社会转型和文化聚合。轴心时代最剧烈而深刻的变迁之一,在书中所采用的计量社会学的扎实论证和大量史料佐证的基础上,得到了系统的表述与解释。同时,作者以精炼的语言描述了春秋、战国间漫长、复杂的整体社会转型和文化聚合,包括但不限于多个社会阶层的衰亡、兴起和更迭带来的政治权力的集散、转移;神圣和家国一体观念的变化;“士”的观念及其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的变迁;对军事、诸侯国内外的冲突和强权层面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对赋税、劳役、土地、货币、商业、技术和城市等具体现象之变迁的观察和分析;新型国家的出现和巩固及随之出现(或互为因果的)的新出现的行政专家和专门的教育机构。
---汉代农业天下帝国经济与政治体系的生成
——许倬云
由此,作者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汉代农业的种种情况: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作者强调,中国精耕细作式农业以及以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关键转换点在汉武帝时期。
与通常认为的不同,作者经过考察和分析发现,汉代的农业以小农户的小规模农作和劳力投入密集的精耕细作为基调;且汉代的农作方式具有相当的可调试性,根据时代、政治、经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以及土地本身的状况而适时变动,在不同的具体耕作方式间灵活转换。这种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又与市场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重商的农业经济模式,天下帝国经济与政治体系的生成也建基于此。---水击三千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ISBN:9787108078292 定价:99.00元
自周而始,经过春秋战国社会变动和权力变迁,直至秦汉,步入封建体制的诸多民人开始以独立的身份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工艺、衣食住行、都市商业等文化特征,拥有人之为人的独立人格。用许先生的话说,这已是破天荒的大转变,较之从前,堪称“水击三千”,“可引发万顷波浪”。
本书为有关“古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各个转折点”之学术论文的合集,由许倬云先生从其经典作品《求古编》中选择篇目重新编排,聚焦汉代以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从周人的兴起与社会变动、周代的社会与生活、秦汉帝国的转型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政治、文化、农业、经济体制等诸要素加以讨论。不仅厘清这一古代中国成型期社会生活方面的诸多方面,也在时代转变、文化整合的缝隙里,传递出作者对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种种现实关怀。
---
熔铸华夏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本书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可谓许倬云先生中国古史及文化比较研究之“门径”。
上编“社会与国家”,作者以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国家形态、思想方式等角度,回溯华夏中国熔铸、成型的历程,并与世界史上同期其他文明之演变对照讨论;
下编则以“传统中国与社会”为题,讨论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若干特色等题目。
---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ISBN:9787108078285 定价:60.00元
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许倬云
本书是以许倬云先生200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首届“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教授”期间所做演讲整理、增补而成,可视为《说中国》及《经纬华夏》之先声。在不大的篇幅内,作者提纲挈领,鞭辟入里,而文字晓畅,可谓深入浅出。随文配有一些插图,以助阅读。
本书讨论的重点是中国历代皇朝的中外关系,包括:一、中国与其他国族的互动;二、中国本部与边陲族群的互动;三、中央政权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四、社会上层与下层的互动;五、市场经济网络的运作;六、文化学术层面,主流“正统”与“异端”的挑战者之间的互动。附二种
美国小史——许倬云
《美国小史》的作者许倬云先生在美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六十余年,他将其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极为精简的文字,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近三百年的历史。
附录为有关中美关系史的回顾、许先生就中国经济建设发出的建言,以及一份推荐书目,许先生选取的十二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从历史来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
许先生深厚的历史学养,令这本“小史”具有明确的大众面向,可读性强、通篇精彩。---倬彼云汉许倬云先生学思历程
ISBN: 9787108075598 定价: 88.00元
上篇《江河万古》,着意于先生学术著作之评述;中篇《雪泥鸿爪》,侧重于先生的学行记录,撰写者有同辈学人、学生、世交晚辈、近年亲近的青年学者等;下篇《水流云起》,收录有关先生的访谈、口述及媒体侧记。附录则意在从先生自身的视角,“交代”其学术渊源;另附《许倬云先生平生事略》《许倬云先生作品存目》《许倬云先生未刊稿存目》及《相关评论存目》,亦可由此一窥前辈学人风采,及先生平生行履之所及。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