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宦官不得过三品,李隆基没听打破限制,皇帝渐渐沦为傀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5:21 1

摘要:这帮人天天围着皇帝转,端茶倒水、传话跑腿,看起来就是群伺候人的家奴,可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色,却动不动就能掀翻朝堂,把皇帝拿捏得死死的。

有句老话说得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养虎容易打虎难。” 这话用在宦官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

这帮人天天围着皇帝转,端茶倒水、传话跑腿,看起来就是群伺候人的家奴,可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色,却动不动就能掀翻朝堂,把皇帝拿捏得死死的。

远的不说,东汉末年那十常侍,把小皇帝当傀儡耍,最后愣是把个大汉朝搅黄了。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明白人,打小见多了这种糟心事,登基后特意给子孙留了条规矩:宦官品级不能超过三品,这辈子就干点看门、扫地、管饭的活儿得了,想碰国事,门儿都没有。

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好重孙李隆基会打了他的脸。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主儿,愣是把宦官高力士抬到了骠骑大将军的位置,那可是从一品的大官,比宰相还风光。

这下好了,相当于给老虎开了笼子门,接下来的剧情,就由不得皇帝说了算了。

要说宦官专权,可不是唐朝的专利,历朝历代都有这帮人的身影,只是作妖的本事和套路各有不同。

东汉的宦官,基本属于 “外戚附属品”。

那会儿皇帝年纪小,太后娘家人掌权,小皇帝长大想夺权,身边能信得过的只有宦官。于是宦官帮皇帝斗倒外戚,自己顺带捞点好处。但他们有个致命弱点:手里没兵,蹦跶得再欢,真遇上硬茬儿就歇菜。

再说明朝,宦官们玩的是 “抓人问刑”。刘瑾、魏忠贤这帮人,靠着皇帝的信任,搞出东厂、西厂,到处抓人办案,看着威风八面,但他们的权力就像风筝,线始终攥在皇帝手里。崇祯帝刚登基,一道圣旨就把魏忠贤逼得上了吊,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宋朝就更有意思了,文官集团太强势,宦官想冒头难如登天。也就出了个童贯,混到了枢密院的位置,还被人骂 “媪相”。可他终究是文官集团的眼中钉,靖康之变一来,第一个被拉出来背锅砍了头。

这么一比,唐朝的宦官就显得厉害了,他们不仅能掌权,还能掌兵;不仅能干政,还能废立皇帝。

这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本事?这账要是硬算,得算在李隆基头上。

李世民对宦官的警惕,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经常叹道:“宦官看着不起眼,但天天在你耳边叨叨,时间长了谁受得了?搞不好就坏大事!”

所以他在位时,内侍省的宦官加起来也就一千来人,最高长官才四品,穿红袍紫袍的都没几个。唐高宗、武则天接着往下执行,宦官们老老实实,没敢闹出什么幺蛾子。

可到了李隆基这儿,风向就变了。

这位皇帝早期确实英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史称 “开元盛世”。可日子过舒坦了,人就容易犯懒。

他觉得朝堂上的大臣们你争我斗太烦,边防将领手握重兵又怕出事,还是身边的宦官贴心,高力士就是这时候冒出来的。

这哥们儿会来事,皇帝想偷懒,他就帮忙批奏章;皇帝想立太子,他就帮忙出主意;安史之乱时皇帝跑路,他还能稳住军心。

两人好到什么程度?李隆基曾摸着高力士的手说:“有你在,我才能睡踏实。”

就这么着,高力士的权力越来越大,连李林甫、杨国忠都得看他脸色。

李隆基大概觉得,宦官就是自己的胳膊腿,用着方便就行,哪想到这胳膊腿有一天会反过来捆住自己。

他打破了李世民的规矩,让宦官专权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宦官夺权三步曲

安史之乱就像个分水岭,把唐朝劈成了两半,也给了宦官上位的绝佳机会。

第一步:掌军权。唐肃宗为了对付安禄山,又怕武将叛乱,干脆让宦官李辅国当 “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这官名听着绕,其实就是军队二把手,能直接指挥打仗。李辅国手握兵权后,腰杆硬了,敢对皇帝说 “陛下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意思是你老实待着,外面的事我来办。

第二步:杀皇后,立皇帝。肃宗病重时,李辅国觉得皇后想夺权,干脆带人闯进后宫,把皇后拖出去杀了,然后直接拥立代宗继位。这一下,宦官连废立皇帝的胆子都有了。

第三步:制度化。代宗时期的鱼朝恩,把禁军(神策军)牢牢抓在手里;到了德宗,干脆定下规矩,神策军的头儿必须是宦官。这支十五万人的精锐部队,成了宦官的私人武装。后来又设了枢密使,专门负责传递奏章,朝廷大事全由宦官说了算。

到文宗时期,仇士良更是把宦官专权推向高潮。他发动 “甘露之变”,一口气杀了一千多朝臣,朝堂上血流成河。从伺候人的奴才,到掌军干政的权臣,再到能随意废立皇帝的 “太上王”,唐朝宦官用了不到一百年,就完成了从种子到参天大树的蜕变。

皇帝成了提线木偶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宦官王守澄、陈弘志半夜闯进皇宫,直接把宪宗给杀了,然后拥立穆宗继位。从这以后,唐朝的皇帝就跟走马灯一样,谁上位几乎全是宦官说了算。

文宗继位后,看着仇士良这帮人在朝堂上作威作福,心里憋屈得慌。有一次他跟大臣周墀聊天,哭着说:“我这皇帝当的,还不如汉献帝,至少他是被外姓人欺负,我却被家奴拿捏,太丢人了!”

这话真没夸张。当时的宦官集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神策军护军中尉管军队,枢密使管政令,地方上的监军使盯着节度使。皇帝想干点啥,都得先经过宦官同意。

仇士良退休时,还得意洋洋地给徒子徒孙传授经验:“想管住皇帝,就得让他天天吃喝玩乐,别让他看书、见大臣。他一闲下来,就会琢磨着干正事,到时候我们就没好日子过了。”

文宗想搞改革,被甘露之变吓得魂飞魄散;昭宗想夺权,被宦官打得满地找牙,最后还被赶出皇宫。皇帝名义上是九五之尊,实际成为了宦官手里的提线木偶,想动一下都难。

徒劳的挣扎

要说唐朝的皇帝,也不是个个都甘当傀儡,不少人都想过要除掉宦官,可结果大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唐德宗一开始不信邪,想用文官白志贞代替宦官管禁军。结果泾原兵变一爆发,白志贞根本指挥不动军队,德宗差点被叛军抓住。没办法,他只好又把宦官窦文场霍仙鸣请回来,从此再也不敢提换人的事。

唐武宗算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硬拼不行,就玩 “以宦制宦” 的套路。仇士良和鱼弘志掐架,他就拉偏架,最后借力打力,把仇士良逼得退休。可这招治标不治本,赶走一个仇士良,还会冒出来另一个。

最惨的是唐文宗。他联合李训、郑注,想在金銮殿设伏杀宦官。结果计划败露,仇士良带着神策军冲进来,文宗吓得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大臣被屠杀。

这些皇帝的心理其实挺矛盾:既想靠宦官制衡大臣,又怕宦官权力太大;想反抗,又没兵没权,身边还全是宦官的眼线。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老虎,再怎么咆哮,也逃不出去。

失败的根源

唐朝皇帝斗不过宦官,说到底,还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坑。

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皇帝对武将一百个不放心。这时候,宦官的 “优势” 就体现出来了:他们没后代,没家族势力,看起来好像只能依附皇帝。皇帝觉得,用宦官制衡武将和文官,最靠谱,但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

当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垄断了信息渠道,就成了脱缰的野马。要命的是,唐朝后期的皇帝大多是幼年继位,太后和外戚想掌权,就只能靠宦官帮忙。等皇帝长大想夺权,难如登天。

就像《旧唐书》里说的,文官集团(南衙)和宦官集团(北司)势同水火,天天斗来斗去。

皇帝本想坐收渔利,结果两边斗得太凶,把他自己也给架空了。这就好比种地,本来想给庄稼除虫,结果用错了农药,最后连苗都给毒死了。

宦官的双面性

说起来,唐朝的宦官也不是一无是处,有时候还真能起点作用。

安史之乱时,李隆基跑路,是高力士在身边稳住局面,还劝他别杀杨贵妃(虽然最后没拦住);肃宗能顺利继位,李辅国功不可没;黄巢起义时,宦官杨复光带着神策军收复长安,给唐朝续了口气。

但坏起来也是真坏。鱼朝恩横征暴敛,把老百姓逼得活不下去;仇士良杀人如麻,朝堂上都能闻见血腥味;还有那些搞 “宫市” 的宦官,在市场上强买强卖,拿块破布就敢换人家的好东西。

这把双刃剑,皇帝用它来砍敌人,不小心就会砍到自己。可到了后期,皇帝就算知道这剑会伤人,也只能紧紧攥着,因为除了宦官,他实在找不到更 “可靠” 的人了。

说到底,宦官专权的本质,就是皇权自己出了问题。

李世民想防着宦官,是因为他自己够强,能镇住场子。可后来的皇帝越来越弱,要么年幼,要么昏庸,只能靠宦官来维持统治。就像一个人走路不稳,总得找个拐杖,可拄久了,自己的腿就废了。

宦官呢,本来是皇帝的拐杖,可拄着拄着,就想自己走路,甚至想把主人踹开。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写了首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字里行间全是孤独和无奈,他大概到死都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家奴给困住了。

其实不光唐朝,历朝历代都一样。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说,宦官就像毒蛇猛兽,皇帝杀了一批又一批,可没多久又会冒出来。

为啥?因为只要有皇权,就需要有人帮忙制衡,而宦官,往往是皇帝最先想到的人。

这场皇权与宦权的拔河,斗来斗去,最后输的永远是老百姓。皇帝和宦官争来争去,无非是想多分点权力蛋糕,可这蛋糕,说到底是从老百姓手里抢来的。

回顾历史,李世民的规矩,李隆基的破坏,宦官的嚣张,皇帝的无奈,最终都化作了唐朝灭亡的前奏,留给后人一声长长的叹息。

参考文献

一、古籍史料

[后晋] 刘昫等. (1975). 《旧唐书》. 卷一八四《宦官传》. 中华书局.
[宋] 欧阳修、宋祁. (1975). 《新唐书》. 卷二〇七《宦者传》. 中华书局.
[宋] 司马光. (1956). 《资治通鉴》. 卷二四五《唐纪六一・文宗太和九年》. 中华书局.
[唐] 李世民. (2016). 《帝范》.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本 16 世纪抄本整理版)
[唐] 吴兢. (1978). 《贞观政要》. 卷五《论公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 李玫. (2021). 《纂异记辑证》. 李剑国 辑证。中华书局.
[明] 黄宗羲. (1981). 《明夷待访录》. 中华书局.

二、近现代权威著作(1990 年前)

王仲荦. (1988). 《隋唐五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田余庆. (1992). 《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寅恪. (1982).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当代核心研究(近 20-30 年)

黄永年. (2006).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上海书店出版社.
张国刚. (2009). 《唐代藩镇研究》(修订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杜文玉. (2011). 《唐代宦官婚姻及其内部结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0 (2), 89-95.
王寿南. (2001). 《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 台湾商务印书馆.

来源:识途话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