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占强 I 湖州安吉长兴的平原㘰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5:13 1

摘要:“㘰”为湖州地方用字,沿用已久。“㘰”在西苕溪中下游读音为“dǒu”,指“㘰区”,是低山丘陵下沿河谷平原以“圩岸围之如斗之状”的农业生产生活区域的总称。湖州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天目山脉向太湖边伸出南北两支余脉,呈西南—东北走向,断续合围成一块海拔略高于湖滨的

㘰田分布在湖州市安吉县、长兴县和南太湖新区的西苕溪流域(郭巍供图)

㘰区水网分布图(郭巍供图)

㘰堤分布图(郭巍供图)

“㘰”为湖州地方用字,沿用已久。“㘰”在西苕溪中下游读音为“dǒu”,指“㘰区”,是低山丘陵下沿河谷平原以“圩岸围之如斗之状”的农业生产生活区域的总称。湖州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天目山脉向太湖边伸出南北两支余脉,呈西南—东北走向,断续合围成一块海拔略高于湖滨的冲积平原,西苕溪和泗安溪横贯东西,在山麓、丘陵、岗地下沿分布着众多的㘰区,习惯称之为平原㘰区。

西苕溪与泗安塘在西塞山麓几字湾的塘口处汇合,西苕溪与泗安塘合围处是平原㘰区的核心区域

平原㘰区其南、西、北、东四方几乎都有山脉相连,只有东北和东南两个低洼缺口连通东部滨湖平原。安吉的㘰区主要分布在安城、南北湖、良朋、三官、南北庄、溪龙、晓墅、梅溪、荆湾一带,由西苕溪干流和支流浑泥港串连成片。长兴的㘰区位于长兴中部的长泗平原,以虹星桥为中心,介于泗安丘陵岗地与城东平原之间,主要分布在泗安塘、西苕溪两岸,在蠡塘、吕山、李家巷、畎桥、天平、林城、长城、太傅、和平、管埭一带。长泗平原西段多山麓冲积扇,东段多河、湖相沉积,南、北近低山丘陵,易受洪涝威胁。湖州城西的㘰区位于弁山与西塞山之间的弁南、龙溪的狭长地带。

西苕溪

泗安塘

㘰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圩田,其形成源于特殊的区域性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西苕溪是太湖流域的暴雨中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都在1500毫米左右,而太湖流域的年均降水量大致在1100毫米左右。西苕溪上游广大山地,由于峡谷引起气流辐合,爬坡引起气流抬升会合,降水量随海拔高程上升而增多,南部山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高达1500~1900毫米,中部丘陵地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也在 1400毫米左右。一年中梅雨季和台风雨季,降雨非常集中,特别是夏秋台风雨,多特大暴雨,加上山体面积大,山势陡峻,溪流纵坡大,从西南山地到平原㘰区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落差1000米以上,径流汇集时间短,容易暴发山洪,汹涌直泻。每当山洪下泄东侵,西苕溪中下游的平原㘰区就成了洪水宣泄口,上承迅速汇集的天目山诸水,下泄水路迂回,坡平流缓,又受太湖水位顶托,宣泄不畅,容易导致洪水横溢,泛滥成灾。历史上多有“诸山崩、洪水溢”,“水骤溢,坏民田庐”等记载。㘰区临河水位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均在3~5米以上,故需“设㘰以防涝”,在农田和村庄需四周筑“㘰”堤,其堤防比东部的“圩”堤明显要高。由于其围护的区域形如量米之斗,堤身也比平原之圩堤更为“陡峻”,故称之为“㘰”,堤防高度一般均在6~12米之间,其底脚易冲部位常需用条石或丁坝维护。平原㘰区上接河谷盆地、丘陵岗地和山麓坦地,虽有易洪易旱的弱点,但无长时间的渍涝害,开发利用难度较低。湖州古代先民开发利用平原首先是从㘰区开始的,㘰区建设始于春秋末期对太湖西南岸的堤塘建设,在唐宋之前,㘰区是湖州平原农业和聚落的先发之地。阖闾派弟夫概筑的长城位于平原㘰区东首李家巷的富陂,同一时期的胥塘、蠡塘和西湖,均位于长兴平原㘰区,是浙江省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水利工程。两汉三国六朝又陆续兴建了孙塘、方塘、官塘、荆塘等水利工程。平原㘰区早期开发重在筑堤开塘泄洪和凿湖蓄水灌溉,夫概开凿的西湖雨季分洪蓄洪,旱季灌溉良田。早期的西苕溪中下游存在着相互连通的湖泊群落,除了长(兴)泗(安)平原中部的西湖外,嘉泰《吴兴志》还记载安吉北诸溪涧之水汇流而成系列湖泊,有杨子湖,五湖(五龙湖、姚湖、获湖、西亩湖、四龙湖)等,这些湖泊一直到吴越国时期依然存在,很好地发挥着分洪、蓄水、灌溉等功能。湖泊是一个个巨大的蓄水库,本可以调节流量,控制洪水,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并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湖泊消失后筑高㘰防御洪水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西苕溪㘰堤(安吉县新丰村)

唐“安史之乱”后,大量人口南迁,开垦新耕地、拓展新聚落的需求激增。唐贞元中刺史于頔复浚西湖没多久,就不断有湖民耕湖为田,因此,元和时(806—820年)刺史范传正“令县令权逢吉去塘内田及决堰以复古迹”,说明中唐以后与水争地、围湖造田已经在湖州地区拉开序幕。宋室南迁,人口压力陡增,以长兴县为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全县有104292人,至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猛增为273000人。南宋时期的太湖流域,围滩、围湖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西苕溪中下游的长兴西湖和安吉杨子湖、五湖等都在筑堤围垦中消失了。淳熙十三年(1186)范成大的《围田叹四绝》中有“山边百亩古民田,田外新围截半川,六七月间天不雨,若为车水到山边”的诗句,山边古民田指的是早期开发的山麓坦地,田外截半川的新围就是“㘰田”了。可见,南宋时期的㘰区已初步形成了。【张卫东注:“㘰”字,宋代之前只是作为“斟”的异体字(㘰㪸?……)之一存在,如司马光《类篇》卷三十九:“㘰,诸深切。㘰鄩,古国名,在河南,禹后也,通作斟。”从中看不出水利工程的含义,且读音是“真”而不是“抖”。有关湖州㘰[dǒu]堤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诗人杨维桢(1296—1370)的两首诗,至今655年以上。《铁崖先生古乐府·苕山水歌》:“苕山如画云,苕水如篆文。使君画船山水里,荡漾朝晖与夕曛。中流棹歌惊水鸭,捷如竞渡千人军。渡头刘阮郎,清唱烟中闻。为设胡麻饭,招手越罗蚡。既到车山口,还过[青盍]水濆。东盛㘰前折杨柳,西庄漾下纫香芹。东村击鼓送将醉,西村吹笛迎余醺。三日新妇拜使君,野花山叶班斓裙。使君本是龙门客,宫衫脱锦披黄斤。愿住吴侬山水国,不入中朝鸾鹄群。酒酣更呼酒,挽衣劝使君。游丝蜻蜓日款款,野花蛱蝶春纷纷。君不见,城南风起寒食近,老农火耕陈帝坟。”诗中[青盍]读音yǎn,同“罨”,[青盍]水濆,即罨画溪旁。长兴县李士杰先生告知,“车山”即车渚山,“东盛㘰”应在长兴老城东郊原盛冲庙、盛渎街、盛家㘰附近,“西庄漾”也在长兴老城东,都是老地名。“㘰”与“漾”对仗,一个是圩㘰(围㘰、陡堤、阧堤),一个是湖荡水泊,“㘰”指水利工程无疑。地理上,“苕山水”“苕山如画”“苕水”“车山”“东盛”“西庄”“城南风”等,均与今西苕溪流域、长兴县城、画溪街道等地理景观、地名遗存高度吻合。杨维桢还有一首《莲花㘰歌》(见《御选元诗》卷十):“楝花风残啼鴂舌,莲花㘰上春三月。㘰上女郎齐踏歌,轻衫白苎飘香雪。青山深锁蓟家村,使君艇子恰当门。门前满树樱桃子,手摘樱桃招使君。使君本是龙门客,身脱宫袍岸乌帻。何处江南最有情,新买莲花㘰上宅。”诗题注:“㘰在太湖之西蓟氏村。㘰或作陡,山川峭绝处。”后诗中“使君本是龙门客,身脱宫袍岸乌帻”与前诗“使君本是龙门客,宫衫脱锦披黄斤”同出一辙,可见两首诗可能作于同一时期(清明前后);不同点是前诗出现1次“㘰”,后诗则有6次。“青山深锁蓟家村”,说明莲花㘰是靠山㘰(山滩㘰)。“太湖之西蓟氏村”,指明方位在今太湖西岸即长兴县。稍后,《永乐大典》记载了更多的“围㘰”(围和㘰的统称),仅安吉县境内就有18个㘰,但增修工程所依托的“旧”㘰显然出现于元代甚至更早的宋代。《永乐大典》卷2277:“皇朝洪武十年(1377年)……围㘰:邑田散在山麓高异之地,不成围㘰;近水泽者则置焉。洪武十一年(安吉)知县马文敬奉(湖州)府檄重修,比旧高厚,计一十八处。梅溪乡六:北墅㘰,后干㘰,金村㘰,乌山㘰,泽头㘰,黄武㘰。安福乡五:苏家㘰,前干㘰,义门㘰,江吴㘰,姚家㘰。昆山乡六:古城㘰,西湾㘰,徐村㘰,木柏㘰,潘滩㘰,高湾㘰。顺安乡一:上升㘰。”明代地方志、个人文集也已常见“㘰”。】

长湖申航道(长兴画溪摄影作品,吴拯摄)

长湖申航道及两岸㘰区(吴拯摄)

泗安塘㘰堤(南太湖新区和桥村)

明清西部山地开发力度加大,水土流失加剧,大水愈发频繁。据《嘉庆长兴县志》记载:“长兴三面阻山,天目、合溪诸水,千溪万壑分流并注。上六区地形高阜,旱则苦暵,潦则苦溢;山间又往往发洪,奔涛骤涌。自梅溪而来者,则南溪一带浸没;自四安而来者,则方山、谢公、周渎、管埭一带浸没;自合溪而来者,则尚吴、平辽及近城一带浸没。诸水东下湖城东北注于太湖,脱湖堤不坚,龙威鼓荡,则小梅、新塘、白乌区一带震荡可虞。故修筑堤塘㘰闸,疏浚沟洫陂池,因地增损,因时蓄泄,诚不可缺略。”

1984年吴山乡临溪㘰打桩抢险情形(长兴档案馆提供)

史载安吉荆湾九㘰从1922年至1946年的25 年中,倒㘰6 次。一年倒㘰三年穷,当地有民谣说:“处暑尾,白露头,无事常忧愁。日愁夜愁,一直愁到八月廿四五更头。”长兴也流传一首民谣:“提起六合㘰,骨鸡洋眼豆(形容“堤”单薄如无肉的鸡和扁狭的豆),三年两倒,十年九无收,‘富’人番瓜(南瓜)烧面头,穷人讨饭背箩头,有女不嫁六合㘰,嫁进一世勿出头。”《永乐大典·湖州府》记载,洪武年间(1368—1398)湖州府六县共计增修 6895 围㘰,其中安吉县有18 㘰。明嘉靖三十四年(1535)的《安吉州志》记载,已有昆山6㘰,梅溪5㘰,荆溪20㘰,皆潴水泽禾,称为“㘰田”。发展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安吉有㘰50个。据1950年统计,全县共有㘰92个。长兴县在明初政府丈量土地并编造鱼鳞册时,第一次明确地将圩、㘰区分开来,将该县北部和东北部濒临太湖通过筑堤围田的平原低洼地区称之为“圩区”,而将西苕溪、泗安溪和箬溪中游这种上承山水、下受太湖水位顶托,并通过筑堤挡水,以闸节制和用堰库陂塘灌溉的农业生产生活区域称之为“㘰区”,查明长兴圩仅4只,而㘰多达755只。明嘉靖年间顾应祥编纂的《长兴县志》记载:“吾邑之田,凡在污下及当水之冲者,必有圩岸围之如斗之状,其名曰‘㘰’。”当时全县分为12区,登记在册的总共有758只㘰,说明到明代长兴㘰区格局已趋于稳定。清同治《湖州府志》明确给长兴地区的“㘰区”和“坦”下了定义:“长兴…系属山乡,田多高仰,久雨则百川沸腾,久旱又千顷龟裂……田之在污下及当水之冲者,必有圩岸围之如斗之状,其名曰‘㘰’,若在山麓平坦处者,名曰‘坦’。”当时修建堤的原因,是“恐龙威鼓荡,所以捍吾圉也”。并说“安吉县境,东南为高,西次之,北为最下”,其西北与长兴县泗安地区比邻的南北湖地区,由于“溪下而田高不能挹注,故凿池以防暵,设㘰以防涝。㘰即塘塍别名,宽厚崇隆,胜於他邑,盖恐山水骤发,一经冲凿,即有泽国之虞”。

乾隆七年(1742)《为㘰塍碑记》(长兴县林城镇新华村)

上述记载明确了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山麓平坦之下的“在溪下及当水”处,对筑㘰的原因也作了十分清晰的说明。为加强“㘰区”管理,清朝同治年间,每㘰均设㘰长,平时巡行检查,冬闲季节,组织㘰区群众“贫者出力,富者出钱,高筑㘰堤以防溪涨”。每当洪水决堤,㘰长鸣锣示警,凡田主皆来壅筑,莫不协力同心。清末和民国初期,还出现了㘰民大会、㘰堤董会等民间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1932年长兴县还首次制订了《长兴县堤塘修防规程实施细则》,1947年又制定了《长兴县乡镇㘰堤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1953),各级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先后修复和培修圩堤㘰堤20572处,全长达659千米,也可见湖州㘰区的范围及规模之大。

高高的㘰堤、㘰塘与村落的关系(长兴县南淙村)

㘰区位于低丘坡地下沿的河谷平原,其地面高程高于东部的低洼平原,气候条件相近的溧阳有“渰水泛则田皆泽国,渰水泄则长河生尘”,“潦则冲突激射,旱则砾石飞埃”点说法(《嘉庆溧阳县志》),洪旱灾害十分频繁。为解决灌溉和饮用水问题,历来十分重视水利设计与建设。安吉及长兴西苕溪南岸的㘰区依山傍水,属于“半㘰区”,一面傍山,三面临水或“三面阻山”一臂挡水,堤防与山丘相连,这些㘰区从山麓到西苕溪边,有一定的坡度,因此常在靠山一侧设计陂塘池堰,利用坡度自流灌田,旱时由于“地势高仰”,“临河低田,犹可库水”,稍高之田,即需用大量人力脚踏水车多级提水来完成灌溉。㘰都有储水的池塘,以大小不一的沟渠连通。西苕溪北岸及泗安溪两岸是“全㘰区”,四面㘰堤四面环水,越往下游,㘰内饮用及灌溉水系愈发多样愈加复杂。

平原㘰区随处可见的㘰塘

平原㘰区围塘而居的聚落格局概化图

㘰堤外沿的河埠头(长兴县狄家㘰村)

西苕溪有南北向的河道沟通泗安塘(即小溪口、港口、深大港、胥仓港),其间河网纵横,有畎桥港、泥桥港、姚家港、陈桥港、里塘港、深大港、胥仓港等,形成了平原㘰区核心区域的框架。高㘰挡外港洪水,㘰内池塘、濠港、深潭星罗棋布,内外水系通过㘰门联通。“㘰”内少则几十亩,多则数百亩农田,而“㘰门”则是古时一条㘰堤的命门,两边用嵌有缝隙的条石砌成,上方架有石梁形似单孔石桥,平常雨季可使田中积水排出到外港,每逢旱涝即用木板插入“㘰门”槽,旱时用人力水车从外港河中翻水入田,涝时则相当于河闸,防止外河灌水漫田。“五里渡㘰门群”包含下潘㘰门、下潘东㘰门、西㘰门、罗家㘰门,是长兴泗安塘五里渡段南岸大堤上的明清水利设施,反映了古代㘰区水利建设的原貌,作为平原㘰区古代防洪治水的重要历史见证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里渡㘰门群之西㘰门(长兴县泗安镇五里渡村)

㘰门村宋代遗存武康石石槽㘰门(长兴县吕山乡㘰门村,村因此㘰门得名)

畎桥大㘰门(长兴县林城镇畎桥村)

安吉县安城古城西门带武康石槽,具有防洪功能

安吉县安城古城西门武康石闸门槽(张卫东摄)

一处㘰区养育一方百姓,㘰里有粮田,有池塘,有家园,人们“以㘰为家”。长兴历代旧志区划,除载县以下区、乡、都、庄、村、里外,另附㘰、坦名目。今各乡、村不少地名,仍沿袭旧称为某㘰、某坦,或某㘰中的某村,在搞水利设施、防洪排涝中,仍以㘰为单位。村落常见以㘰名为村名,表明了村落与㘰田的相互依存关系,很多㘰村前面冠有姓氏,即张家㘰、李家㘰、王家㘰等等,传递出早期聚族围㘰建村的历史痕迹。㘰的不同位置,各有其名,㘰沿、㘰里、㘰心、㘰角、㘰门……很多自然村落因此得名。村落择高,多沿㘰埂分布,㘰心少见村落。㘰区村落都围塘而居,中心大村往往紧挨㘰堤,村落四周常常围着一圈不规则的池塘,人们通过人工开挖疏浚的塘泥来垫高地基,连着㘰堤形成一块高坡地,有利于筑屋建村,安吉的徐村湾、马村、荆湾,长兴的南淙、施家村、南蒋,吴兴弁南的戚家村等均是如此。南淙村建在紧挨北㘰堤的一块北高南低的坡地上,宗氏宗祠、韦氏老宅等都集中在这块坡地上,坡地外沿是成串的七只梯级池塘,梯级池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贯通,旱时只需从西苕溪车水到地势最高的九亩池和家鱼池,利用自然的高差就可以逐级自流到村前的大池,然后通过田间的水渠系统灌溉庄稼。池水不仅满足生活和灌溉,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和小气候,也使得村落在空间上显得疏密有度,开合有序。南淙村原有韦、李、施、宗四大家族,其中韦姓家族擅长读书,李姓家族擅长农耕,施姓家族擅长种桑养蚕,宗姓家族擅长捕鱼。韦氏的韦厚与韦商臣父子进士,名重一时。㘰区聚族而居的现象突出,长兴南部李家巷、吕山一带历来多富民望族。石泉吴氏,远祖是南北朝时期的吴均,他的次子梁驸马都尉吴僧永从故鄣县迁居吕山定居。吕山雁荡村,古名汇塘村,系北宋权相章惇的后裔。敖家村,为敖姓聚居之地,家境殷实,人丁兴旺,分建南敖、北敖、中敖三个村。大施㘰为长兴最大的围㘰之一,以“大施”命名,施家的影响力亦可见一斑。

春天㘰田油菜花海

初夏㘰田麦子丰收

初秋㘰田荷叶田田,雪藕丰收

深秋㘰田水稻丰收

安吉县徐村湾在西苕溪东岸的木杓㘰里,历史悠久。徐村湾位于玉磬山北麓,玉磬山又称昆山,据《吴兴掌故》:“玉磬山,《吴兴地记》云:安吉有昆山,考之梁僧昙谛卓锡於安吉东北十五里,得一璞,扣之有磬声,因名玉磬山。”宋鲁伯能《仁济庙后两廊碑记》说玉磬含辉,玉磬山在当时相传“清晨有云,其日必雨。今验之果然。盖每当欲雨之日,四面远山无云,而此山独有云也”。徐村湾所在的木杓㘰因形似木杓而得名。现在的木杓㘰是合并多个小㘰形成的,据清同治《安吉县志》记载,玉磬山下有高湾㘰、徐村㘰、木杓㘰,还有后河的毛村㘰,现在已合并为木杓一㘰。木杓㘰是靠山面溪㘰,一面为山,两面为㘰堤,㘰西南面是一群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山,西苕溪畔的是点灯山,古时候因山下有大溪渔火荧荧,山光相映,故名。再就是玉磬山、马鞍山和双龙山。㘰堤自点灯山脚沿西苕溪蜿蜒至后河前湾渡,向东沿着青山溪围至青山庙,㘰堤达8公里。㘰内原有徐村湾和后河两个村,有20余个自然村,在㘰内分布非常有规律。一是沿西苕溪㘰堤分布:西苕溪安城以下多河湾,很多村落因河湾得名,木杓㘰也有多个沿㘰堤的自然村落以湾命名,如杨家湾、高湾、徐村湾、老湾、前湾渡等。二是沿山麓分布:玉磬村,玉磬山北麓,村以山名;童村,马鞍山北麓,童姓世居;庙角岭,玉磬山西北麓,岭在玉磬山红林寺庙前右角;㘰角,点灯山北麓;等等。只有四个小村落位于㘰心的高墩上,并以墩命名,张家墩、子孙墩、陈家墩、姚家墩。木杓㘰内只有徐村湾是一个近200户的集村,其余村落均为散村,村均户数不足30户,很多村落历史不长,规模较小,明显是后期拓展形成的,比如小村,原只有江姓一户定居,故名小村。高湾自然村也只有3户人家,四个㘰心高墩村落总计只有54户人家,最少的子孙墩只有4 户人家。木杓㘰拥有良田3000多亩,土地肥沃,主要种植稻麦,兼营蚕桑,历来是安吉县㘰区重要的粮仓。为解决排灌,陂塘灌溉工程至关重要。红塘位于现在的塘子滩到后河村姚家墩之间,水塘里的水长年都是红色的,红塘由此而得名。㘰内大大小小的水塘由大渠小沟连通,山麓陂塘有储水,采用自流方式灌溉,干旱时,只有从西苕溪车水,一层层提水,最多达到五级。徐村湾还拥有山林4000多亩,原来出产木竹,木竹蓬自然村就因为原村中有很多木竹,故名,现在主要出产最好的白茶。徐村湾早先也烧缸瓦窑,老湾曾名窑墩栅,原因是曾以木栅围缸瓦窑。姚家墩,因曾烧制缸瓦,亦称窑家墩。木杓㘰交通便利,徐村湾历来为航运埠口,木竹、缸瓦外运都便捷。平原㘰区的西苕溪上原无桥梁,两岸往来主要依靠渡口,前湾渡村以渡名,早时此有人渡,渡以对岸前湾村得名。徐村湾的“犟驴子”是当地老百姓闹元宵时表演的一种滑稽戏,整个表演幽默诙谐,情景充满谐趣。“犟驴子”是19世纪80年代从河南传入,是徐村湾移民文化的反映。

西苕溪安吉县徐村湾水面开阔(徐村作为地名最早见诸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徐村湾西苕溪㘰堤种满鲜花

徐村湾村遵循㘰堤—㘰塘—村落三合一的聚落格局

深秋的木杓㘰丰收在望

木杓㘰里㘰塘、㘰田

木杓㘰里㘰塘、㘰田与远处的白茶山

吕山位于长兴县东南部,因三国时“吴将吕蒙讨严白虎屯营於此”而得名吕山。辖区内除北部丘陵吕蒙山外,其余均为平原,水系发达,南有西苕溪沿境东去,北有长湖申航道(吕山港)斜贯而过,中有泗安港、胥仓港十字纵横,将全乡自然构成棋盘状,特产丰富,水运发达,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向来富庶,大家旧族分布也相对集中。吕山历史悠久,相传2500年前春秋吴越对峙时,吴国伍子胥曾在此设军库粮仓,故名胥仓。胥仓港旧名“胥塘”,旧时亦称“沧溪”,连通泗安塘和西苕溪,是浙江省境内最早的运河。吕山是传统桑基农耕生产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唐宋时期盛产蚕桑,北宋以前长兴蚕丝产量一直居湖州府六邑之首。石佛桥排柱上有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纪年题刻,渎南村南马蹄形湖泊上,完整保存着宋元风格的石梁桥,两桥使用的都是宋代的武康石。相邻㘰区的包桥乡北杨村的三登桥排柱上也有嘉定十六年(1223)纪年题刻,可见这一带平原㘰区到南宋已开发得相当成熟了。

吕山西南为联合三㘰:胥仓㘰、薛家㘰、调阳㘰。胥仓㘰不大,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南为西苕溪北岸㘰堤,东为胥仓港西岸㘰堤,西和北为一般沿河㘰埂。㘰内原来胥仓和南蒋两个村,再加上跨胥仓港的胥仓桥自然村,共计16个自然村。㘰内有耕地3100多亩,盛产稻米。西苕溪下游水网地带的㘰,不同于安吉的靠山㘰,四面环水用㘰埂围成,有与外河相通的㘰门,㘰与㘰之间往往有桥相通,胥仓㘰东有胥仓桥通大施㘰。西苕溪以前没有跨河桥梁,南北交通靠渡口,胥仓㘰一带东有牧安渡,中有南蒋便民渡,西有午源渡。胥仓桥自然村,因临近西苕溪而成旧时的小集镇,为西苕溪的旧时码头,在西苕溪平原㘰区十分有名。㘰内地形平坦,河塘密布,有着复杂的水网体系,按照《苕溪蒋氏宗谱》的村落示意图,㘰内有池、濠、港、潭、浜等多种微水体类型,存在着连通㘰内村落,外过㘰门通西苕溪和胥仓港的水系。北蒋自然村就位于河港交叉处,因此民国年间设仁爱乡驻于此地,1946年与大施乡合并为胥仓乡,仍为乡治所在。

小溪口长安桥(长兴、安吉界桥,平原㘰区纵港泥桥港联通西苕溪水口)

胥仓人的勤快远近闻名,种田、养蚕、养羊、养鱼、种藕……胥仓㘰内有湖塘300多亩,孙家渎村地势低洼多塘浜,鱼池埂因村居群塘边,出入必经鱼池塘埂,村名即由此而得,南蒋、牧安、花墙门、石里诸多村落均是群塘环绕,因而胥仓盛产雪藕和鱼。胥仓出产的藕肉质鲜嫩、汁多味甘且清脆爽口,还因为其藕体细腻、洁白似雪而得“雪藕”的美名。相传明嘉靖年间,花墙门村的湾鱼池内产大藕一支重百斤,进贡朝廷,皇帝赏金元宝两个。但经贪官层层克扣,由金子变银子再变铜、铁,最终以两只石元宝授予村民,但百姓还是修了一座花墙门以作纪念。花墙门产雪藕的湾鱼池,是一个狭长的塘,不到两亩,传说伍子胥当年在此建粮仓的时候,朝池塘中射了一箭,从此这里的藕孔就比普通藕多出一个孔。据分析关键还在湾鱼池中的泥,是罕见的香灰泥,特别适宜雪藕生长。胥仓㘰还曾是远近闻名的蚕桑生产基地,桑园自然村因村居被桑园包围而得名。午源渡为明清古渡口,因附近蚕桑业发达,抗战前有蚕茧行形成码头集市,借助当地发达的蚕桑业,以废弃桑叶作为饲料饲养湖羊,吕山历来是著名的湖羊之乡。

胥仓桥头旧街市

重建胥仓桥桥额

胥仓桥上的望柱石狮

胥仓桥下荷花开

新挖的胥仓雪藕

雪藕上面还带着香灰泥

胥仓㘰出产雪藕的藕塘

胥仓的南蒋自然村是平原㘰区村落中传统民居保存最多的,现存18幢民居,都建于清代或民国时期。单体布局大多为正屋带侧厢的合院式建筑,粉墙黛瓦,硬山顶,砖木结构,另有多间商铺。南蒋紧贴西苕溪㘰堤,围塘构村,整个村落围绕八个大小不一池塘逐次铺开,南蒋村近200户人家,现在以钱、蒋姓人家为多,属于钱氏家族的古民居群主要环绕村中心的池塘而建,后来村子才慢慢向四周散开。胥仓港旧时亦称“沧溪”,明清以来,蒋姓一直为胥仓当地大族,分建南蒋、北蒋两村,合称“沧溪蒋氏”。沧溪蒋氏家族在长兴还是个有影响的家族,有一大批名人为宗谱作序,如两江总督竹墩人沈秉成等。蒋馥的《沧溪宗谱序言》云:“沧溪蒋氏,予宗盟也。自胜朝洪武初,卜居雉山之胥沧塘,传世十二,于今几四百年,子姓蕃衍,或耕或读,孝友渊睦之风,甲于诸大家。吾舅兄绳古公,丰标独立,才名冠世,而恂恂有守风者之号。”举人张承德在《飞斋公石泉公梅仙公合传》亦云:“长兴南乡,蒋姓大族也,诗礼传家,先世历有清望。”“南蒋马灯”为传统民间艺术,有八马十二人,起源于《水浒传》中,宋江被捕,军师吴用带领八马十二人将宋江营救出来。八马十二人的传说由此而得。过年过节的时候,马灯演出一直是一个保留节目,大伙欢聚一堂,跳跳马灯,为来年讨个好彩头。

长兴胥仓蒋家村(选自《苕溪蒋氏宗谱》)

航拍南蒋古村落(潘志强摄)

围塘而居的南蒋村

南蒋村民居

老屋里的南蒋马灯壁画

1999年南蒋村村民打桩抢险(长兴档案馆提供)

湖州城西的弁南地处天目山东支余脉的缺口,因北倚弁山山脉而得名,其南为西塞诸山,两山最窄处相距不足3公里。中间低洼处是平原㘰区诸水汇集之地和出水口,西苕溪蜿蜒曲折横贯中部,汇合泗安港及境内诸水出境,长兴港自西北部斜贯流向东南出境。弁南属平原㘰区东部边缘,㘰区分布于西苕溪与长兴港两岸,境内有和子㘰、罗㘰、吴家㘰门、关家门㘰、心㘰、和上㘰等因㘰得名的村落。因西苕溪、泗安塘及西塞诸水在塘口处汇集,因此水文环境比较复杂。为此先民在西塞山下做了一个独特的水利设计,在塘口“几”字大湾的一撇最低处潘店北,往东开挖了一条七里元通江横穿“几”字形大湾,直达西塞山东麓的严家坟。元通江两岸是笔直的高高㘰堤,堤旁的老树枝干黝黑苍劲。在塘口“几”字形大湾到西塞山麓,以元通江为界形成了两个围㘰,北为戚家村,南为樊漾湖,两个㘰内各有耕地1000多亩,两个围㘰依靠港上的三孔石梁桥玄通桥往来。

泗安塘钮店桥上望西塞山

乌程县水道图局部(选自1878年《浙西水利备考》)

如今西苕溪与长湖申线、高铁、高速在西塞山麓交汇

西塞山北麓樊漾湖秋色

戚家村㘰里的油菜田,不远处是西塞山

西塞山北麓的元通江、樊漾湖与自然村落

西塞山北麓元通桥村(右下),村南有两桥,即玄通桥与元通桥

元通㘰门桥(左)与玄通桥

玄通观西便民桥㘰门桥

元通江北侧的㘰堤

戚家村的围㘰东、西、北三面为西苕溪所环绕,㘰堤沿着西苕溪蜿蜒地走了一个长长的“几”字形,㘰不大但㘰堤长度超过8公里。戚家村是居民人数超过600人的集村,位于围㘰的中部,往南元通江边延伸出西村和玄通桥两个小自然村,东西两侧为耕地,居民住宅都环绕着大池塘构筑,具有㘰区村落的典型风貌。樊漾湖的围㘰是典型的靠山㘰,只有元通江单边㘰堤。元通江开挖有多重价值:一是港西口斜对着西苕溪来水,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洪和快速泄洪;二可供小型航船通航,既可节省时间和航程,相对于水流湍急的大溪也比较安全;三是重要的防洪排涝和防旱灌溉工程,现港南还完整地保留着两处㘰门,玄通桥村南的元通桥㘰门和玄通观西的便民桥㘰门,都是石桥石㘰门合一的形制,两处㘰门桥都使用武康石,都是双钩阴刻的桥名,弧形桥面板,具有明显的宋元风格,可证其历史之悠久。

北宋熙宁四年(1071)荷叶莲花字堂(湖州现存最早的石桥建造纪年题刻,长兴县小浦镇中山村朱藤桥)

朱藤桥(长兴县小浦镇中山村)

李王桥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安城村,原名秦公桥,为秦桧父亲秦敏学元丰七年(1084)所创建

嘉泰桥位于长兴县和平镇庄里村,南宋年号桥,嘉泰(1201—1204)为宋宁宗第二个年号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荷叶莲花字堂(长兴县吕山乡㘰门村石佛桥)

嘉定十六年(1223)荷叶莲花字堂(长兴县画溪街道曹家桥村三登桥,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畎桥荷叶宋代莲花纹字堂(长兴县林城镇畎桥村)

畎桥(长兴县林城镇畎桥村)

兴福桥(长兴县虹星桥镇厚全村,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桥上保存有宋元风格太湖石方胜纹和乳丁纹雕刻)

武康石质宋代风格石梁桥圣堂桥(长兴县虹星桥镇西南村,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武康石质宋代风格石梁桥渎南桥(长兴县吕山乡㘰门村)

武康石质宋代风格石梁桥古大卢桥(长兴县林城镇石英村石桥头自然村南

武康石质宋代风格石梁桥元通桥(南太湖新区戚家村,桥闸合一的㘰门桥)

所有的自然村沿山麓分布,围绕樊漾湖。湖州城西是湖州古代聚落的先发之地。西塞山层峦翠叠,山势连绵,林木葱茏,樊漾湖当地村民称呼其为“青草湖”,因雨季经常山洪泛滥,水势湍急,霅然有声,故又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泛霅湖”。相传汉代名将樊哙驻军西塞山时,适逢洪水暴发,便率领军民抗洪抢险,制服水患。当地居民为纪念樊哙,遂谐“泛霅湖”之音,称为“樊常湖”,意谓樊将军永在。樊漾湖纳西塞山之水,还与苕溪相连,宽广的水域盛产鱼虾,引来鹬鹭栖息,又是渔父操舟撒网捕鱼的天地,也是悠然自得垂钓的好去处,是江南山水风光的典型,可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其意境非常符合士大夫避世离俗的情趣,所以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为其吟咏作画,更因为张志和《渔歌子》咏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而名扬古今中外。张志和垂钓处,即钓鱼湾,相传在今舍头自然村前的湾头。南宋毗陵太守、山水画家李结也曾卜居西塞山,作《西塞渔社图卷》。《渔歌子》描绘的是可以自给自足甚至丰衣足食的生存环境,描绘的是秀丽、淡雅而又生动的江南山水,种种令人神往的好处,大概只有借用“世外桃源”一语才能表达,这是古人对渔樵耕读的乡土生活最诗意的描绘。

平原㘰区老宅及“耕读传家”门额

平原㘰区民俗跑旱船

作者简介:

谢占强,浙江省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社科联主席,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委员。曾任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湖州市社科院院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国古桥文化、乡村聚落与乡土建筑,湖州文史与江南文化等研究,著有《宋韵古桥》《浙江文史记忆丛书(湖州卷)》《湖州村落史》《南浔桥韵》等,主编有《隐逸与雅集——西塞人物的唐风宋韵》《走读清远吴兴》《追寻吴兴文脉》《二十五史里的湖州人》等。

本文来自【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