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立业 长春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科主任(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分会血液净化委员会委员,东北儿童医院发展联盟儿内科专委会委员,吉林省健康产业协会非药物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儿青学组
吉林日报记者 毕雪 实习生 夏一丹
本期专家
单立业 长春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科主任(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分会血液净化委员会委员,东北儿童医院发展联盟儿内科专委会委员,吉林省健康产业协会非药物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儿青学组组长,长春市健康科普专家等职务。
夏日炎炎,蚊虫活跃度攀升,不仅叮咬让人瘙痒难耐,更暗藏传播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的风险,防蚊由此成为家庭健康防护的重中之重。防蚊市场上,防蚊手环凭借便捷造型受到家长追捧,驱蚊水因经典实用占据一席之地,可二者“是否真有效”“使用是否安全”的争议从未间断过,“智商税”的质疑声更是此起彼伏。本期我们就邀请《求证》专家为大家揭开这些防蚊产品的真相。
防蚊手环:被夸大的“随身防护罩”
防蚊手环因佩戴方便、造型多样,尤其受家长青睐,商家常宣传其“天然无毒”“全天防蚊”。但实际效果却频频引发质疑,关于它的说法也层出不穷。
说法1:“戴了防蚊手环,蚊子就不会近身”
单立业:防蚊手环的驱蚊本事其实很有限。它主要是靠散发柠檬桉油、薰衣草油、丁香酚等植物精油的气味来“劝退”蚊子,可这些气味的“势力范围”实在太小了。
植物精油挥发性特别强,在通风的地方,1—2小时味道就淡了很多,能起到防护作用的范围通常超不过30厘米。
蚊子的嗅觉极其灵敏,当环境中存在更吸引它们的气味(如人体汗液中的乳酸、二氧化碳)时,手环的微弱气味会被完全掩盖。因此,“戴手环就不被叮咬”纯属夸大宣传,在蚊虫密集的公园、草丛等地方,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说法2:“纯天然成分,给宝宝用绝对安全”
单立业:商家常以“纯天然”为卖点,宣称防蚊手环对婴幼儿无刺激。但“天然”不等于“无害”:柠檬桉油是常见成分,却可能引发皮肤过敏;薰衣草油、薄荷油虽温和,但部分孩子可能对其气味敏感,出现头晕、烦躁等不适症状。
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上不少低价手环为提升“效果”,违规添加化学物质,且未标注成分。这类产品可能导致儿童皮肤灼伤、过敏,甚至通过啃咬(婴幼儿常见行为)摄入有害物质。
此外,手环的材质也暗藏风险。部分产品使用劣质橡胶或塑料,长期接触皮肤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临床上已出现多例儿童因佩戴防蚊手环,手腕出现红斑、水疱的案例。
说法3:“价格越贵,防蚊效果越好”
单立业:市场上的防蚊手环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品牌溢价、外观设计上,与驱蚊效果无直接关联。
植物精油的驱蚊效果取决于浓度和纯度,而非包装或品牌——正规厂家生产的平价产品,若精油浓度达标,反而可能比高价“概念款”更实用。超声波驱蚊手环,科学实验证明缺乏科学依据且有潜在健康风险。
但防蚊手环并非完全无用,在蚊虫较少的室内、短时间活动(如逛商场)时,可作为辅助手段,绝不能替代主流防蚊产品。给儿童使用时,需选择成分明确、无刺激性气味的产品,且避免长时间佩戴,每日需取下通风清洁皮肤。
驱蚊水:被误解的“科学防蚊工具”
相较于防蚊手环,驱蚊水是传统的防蚊产品,但关于它的各种说法也最多,“有毒”“伤孩子”等说法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
说法1:“驱蚊水含农药,用多了会中毒”
单立业:我国规定,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成分的驱蚊水需标注“农药登记证号”,这让不少人误以为其“有毒”。其实这里的“农药”是“卫生用农药”,和农业杀虫剂毒性不同。
避蚊胺是国际公认的高效驱蚊成分,1957年上市至今经60余年验证:10%浓度可防护约2小时,30%浓度能达6—12小时,在10%—30%浓度下透皮吸收量在2毫克/千克以下(远低于中毒剂量200毫克/千克),对成人和2个月以上儿童都安全。
反而,因怕“农药”不用驱蚊水,会增加健康风险。蚊子能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病毒等,2023年我国登革热病例超5万例,正确使用驱蚊水可降低90%以上感染风险。
说法2:“儿童和孕妇不能用驱蚊水”
单立业:这是最常见的误解。事实上,孕妇和儿童是蚊虫叮咬的高危人群(体温高、代谢快,更易吸引蚊子),更需要科学防护。
需注意的是,使用时需避开眼、口、鼻及伤口,儿童的手部应避免直接喷涂(防止揉眼或啃咬),可先喷在成人手上再涂抹。相比之下,完全不使用驱蚊水,孩子被蚊子叮咬后抓挠引发感染,或感染虫媒病的风险,远高于合理使用驱蚊水的风险。
说法3:“所有驱蚊水效果都一样,随便买就行”
单立业:驱蚊水的效果差异极大,核心在于有效成分和浓度。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效成分包括:
避蚊胺:最经典成分,驱蚊谱广(对蚊子、蜱虫、跳蚤均有效),浓度5%—30%,适合户外长时间活动;
驱蚊酯:刺激性小,对皮肤温和,适合儿童和敏感肌,浓度10%—20%;
派卡瑞丁:无异味,不损伤衣物和塑料,效果与避蚊胺相当,适合日常使用。
而仅含植物精油(如香茅油、薄荷油)的驱蚊水,效果较弱且持续时间短(通常1—2小时),需频繁补涂。我国《农药管理条例》规定,驱蚊水必须标注有效成分及浓度、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批准文件号——购买时若发现缺少这些信息,可能是不合格产品,效果无法保证。
因此,“随便买”很可能交“智商税”,需认准有效成分。
科学防蚊:避开“智商税”,选对方法
单立业:判断防蚊产品是否是“智商税”,关键看是否符合“效果明确、安全可控、适合场景”三大标准。结合两者的特点,建议这样搭配使用:
户外长时间活动(如爬山、野餐):首选含10%—20%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水,喷涂在衣物和暴露皮肤上(面部需先喷在手心再轻拍);搭配长袖长裤(选择浅色衣物,蚊子对深色更敏感),脚踝、袖口等部位可额外喷洒驱蚊水;无需佩戴防蚊手环,其效果在强气流环境中可忽略。
日常通勤、短时外出:可使用含驱蚊酯的便携装驱蚊水,或佩戴正规品牌的防蚊手环(作为辅助);儿童推车可挂一个驱蚊香囊(含艾草、薄荷等天然成分),增强局部防护。
室内防蚊:优先使用物理方法:安装纱窗、蚊帐,定期用灭蚊灯清理角落;若蚊虫较多,可在睡前对房间角落喷洒驱蚊水(注意通风30分钟后再进入),无需佩戴手环。可以将空调温度调到26℃以下,降低蚊子活性。
特殊人群(婴幼儿、孕妇):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任何化学驱蚊产品,完全依赖蚊帐、纱巾;2个月—3岁儿童,选择10%以下避蚊胺或5%—10%驱蚊酯的驱蚊水,每日使用不超过3次;孕妇应避免使用浓度>30%的避蚊胺,建议选择驱蚊酯或派卡瑞丁,喷涂时由家人协助,避开腹部。
防蚊手环并非完全是“智商税”,但需认清其局限性,不可过度依赖;驱蚊水则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工具,只要选对成分、正确使用,安全性无需担忧。夏季防蚊的核心是“多维度防护”——结合化学手段(驱蚊水)、物理屏障(蚊帐、衣物)和环境清理(减少积水),才能最大限度避开蚊虫困扰。驱蚊水正确使用方法是:暴露皮肤全覆盖+按环境选择浓度+及时补涂。与其纠结“是否交智商税”,不如学会看成分、查资质、按需选择。只要能有效降低蚊虫叮咬风险且对健康无害的产品,就是值得购买的好产品。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