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治通鉴》悟:唐太宗靠“闭嘴”成就贞观之治,你敢学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4:00 1

摘要:《论语》有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三千年兴衰更替的历史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滔滔不绝的辩才,而在于洗耳恭听的耐心;高明的表达不在于言辞的华丽,而在于倾听的深度。那些成就霸业的帝王、名垂青史的贤相,无不深谙“倾听是

《论语》有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三千年兴衰更替的历史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滔滔不绝的辩才,而在于洗耳恭听的耐心;高明的表达不在于言辞的华丽,而在于倾听的深度。那些成就霸业的帝王、名垂青史的贤相,无不深谙“倾听是最高级的表达”之道。他们用“俯身倾耳以请”的姿态,在他人的言说中汲取智慧,在民意的呼声中校准方向,最终成就了彪炳史册的功业。这穿越千年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在警示我们:会听比会说更重要,善听方能善治,能听方得人心。

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决策的基石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李世民深以为然,从此广开言路,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倾听不同意见,方能避免决策偏颇。《资治通鉴》中,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最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正是“开门纳谏”的治国典范。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即便是贤明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不忘提醒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本质上也是倡导倾听贤才之言。

反观那些拒不听劝的统治者,往往落得可悲结局。商纣王“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对比干、微子的忠言置若罔闻,最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计,放走刘邦,最终在垓下自刎,留下“时不利兮骓不逝”的哀叹。司马光评价此类现象时说:“夫治国者,譬犹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而拒绝倾听,便是拒绝修缮“居室”的裂缝,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厦倾颓。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的“博学”不仅指读书求知,更包括倾听他人的见解。《资治通鉴》告诉我们:倾听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智慧的过程;不是对他人的妥协,而是对决策的负责。当执政者愿意放下身段倾听不同声音,当普通人能够耐心听取他人意见,决策便会更周全,行事便会更稳妥,这正是倾听作为“高级表达”的第一层内涵——以他人之智补己之短。

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倾听是尊重的体现

《资治通鉴》记载,战国时期,邹忌以“比美”设喻,劝齐威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齐威王不仅不怒,反而重赏进言者。这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胸襟,让齐国“战胜于朝廷”。古人早已明白,倾听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而尊重是赢得人心的前提。

倾听平民之声,方能体察民情冷暖。西汉文帝时,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文帝深以为然,常“遣使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倾听民间疾苦,最终开创“文景之治”。《资治通鉴》记载,文帝曾因缇萦上书救父而“除肉刑”,他说:“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这种对普通百姓呼声的倾听,让政策更具温度,也让民心更加凝聚。

倾听逆耳之言,方能彰显容人之量。三国时期,曹操虽有“奸雄”之名,却有着非凡的倾听胸襟。建安十三年,孔融多次直言进谏,甚至言辞激烈,曹操虽最终杀了孔融,却在前期对其意见多有采纳;郭嘉“不治行检”,行为放浪,却因屡献奇策而深受曹操信任。正如曹操自己所言:“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这种对不同风格言论的包容,让他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袁绍,“外宽内忌,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印证了“良言难入则计失”的道理。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倾听便是发现“吾师”的过程,无论是顺耳的赞美,还是逆耳的批评,都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资治通鉴》中,汉宣帝刘询“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而进”,对大臣的谏言“虽不合意,亦优容之”,最终“吏称其职,民安其业”,这正是倾听的力量——它让言说者感受到尊重,也让倾听者收获了人心。当一个人愿意倾听,便向世界传递了“我重视你”的信号,这种无声的表达,远比华丽的言辞更能打动人心。

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倾听是民心的桥梁

《资治通鉴》记载,汉元帝时期,贡禹上书直言朝政弊端:“自武帝以来,百姓赋役繁重,民多贫困,盗贼并起。”元帝虽未完全采纳,却“数加赏赐,敬其忠直”。司马光评价此事时说:“元帝之为君,柔仁好儒,而优柔寡断,然能容直臣,故虽无大治,亦未至大乱。”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倾听民间声音,是连接政权与民心的桥梁,失去了这座桥梁,再强大的王朝也会失去根基。

倾听基层声音,方能知晓政策得失。唐朝名臣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太宗李世民对此深有体会,他常说:“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命人“置肺石于朝堂,令天下百姓有冤者击之”,通过倾听底层呼声调整政策,最终实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世。正如《管子》所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而顺民心的前提,便是倾听民心。

倾听弱势群体之声,方能体现社会温度。《资治通鉴》记载,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岁饥,发粟募民兴利,堤塘、桥梁、官舍皆新修,饥民得食其力”。他的决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亲至田间,问民所苦”,倾听饥民的需求后才制定出“以工代赈”的良策。这种将倾听转化为行动的智慧,让政策更接地气,也让百姓更有获得感。古人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以百姓心为心”,本质上就是放下身段倾听百姓的心声。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里的“道”,便是对民心的体察,而体察民心的唯一途径便是倾听。《资治通鉴》中,那些走向衰亡的王朝,往往都经历了“上不闻下情,下不达上意”的过程:东汉末年,“宦官专权,阻塞言路,百姓有冤无处诉”,最终引发黄巾起义;明末崇祯帝虽勤政,却“刚愎自用,不愿听逆耳之言”,导致“有识之士皆缄口不言”,最终国破身亡。这些历史教训都在警示我们:倾听不是可有可无的礼仪,而是关乎存亡的智慧;不是对他人的恩赐,而是对自身的救赎。

四、“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倾听是成长的阶梯

《资治通鉴》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入太庙,每事问”,即便面对孩童的提问,也“不耻下问”。司马光评价道:“孔子之所以为圣,在乎好学而不厌,好问而不倦也。”这种以倾听为学习途径的态度,正是成长的关键。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事业发展,倾听都是最有效的成长阶梯,它让我们在他人的经验中少走弯路,在他人的智慧中提升自我。

倾听前辈之言,方能传承经验智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年轻时“躬耕于南阳,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但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常与庞德公、司马徽等名士纵论天下大势”,在倾听中完善自己的战略思维。后来辅佐刘备时,他又“博采众议,不固执己见”,最终提出“隆中对”的宏伟蓝图。正如韩愈所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拜师的前提,便是倾听师言、体察师意。

倾听对手之言,方能看清自身短板。《资治通鉴》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与管仲结怨,即位后却听从鲍叔牙建议,“捐弃前嫌,拜管仲为相”。他多次与管仲探讨治国之道,耐心倾听管仲对自己缺点的批评,最终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齐桓公曾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这种对对手和朋友言论的倾听,让他认清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朱熹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个人成长而言,倾听便是“源头活水”,它让我们的认知不断更新,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资治通鉴》中,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他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这种对反对者声音的包容与倾听,让他能不断调整策略,最终统一北方;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虚心听人言,低头读诗书”,在倾听中汲取人生智慧,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些案例都证明:倾听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成长;不是懦弱的妥协,而是强大的自信。

五、“言为心声,听为心受”:倾听是情感的纽带

《资治通鉴》中,有许多关于君臣相知、朋友相惜的故事,而这些关系的建立,往往始于真诚的倾听。刘备三顾茅庐,“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他耐心倾听诸葛亮的分析,最终“情好日密”,成就一段君臣佳话。这告诉我们:倾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不仅能获取智慧,更能建立信任。

倾听家人之言,方能维系亲情和睦。《资治通鉴》记载,汉文帝刘恒在代国时,“仁孝宽厚,母薄太后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所尝弗进”。他不仅悉心照料母亲,更常“倾听母训,谨守孝道”,即位后“尊母为皇太后,尽孝如初”,成为“二十四孝”中的典范。古人云:“家和万事兴。”而家庭和睦的关键,便是家人之间的相互倾听与理解。

倾听朋友之言,方能收获真挚情谊。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曾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种超越利益的倾听与理解,让他们的友谊成为千古佳话。正如《论语》所言:“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而与益友相交,首要的便是倾听其“直言”“谅言”。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知心的前提,便是倾听。《资治通鉴》中,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关系堪称典范,魏征多次“犯颜直谏”,唐太宗虽有怒色,却始终“敛容倾听”,他说:“魏征前后谏二百余事,皆称朕意。”正是这种真诚的倾听,让他们之间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关系,成为“君臣相得”的楷模。对现代人而言,无论是职场交往还是私人生活,倾听都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当我们放下偏见与浮躁,耐心倾听他人的心声,便会发现:理解与信任,往往在沉默的倾听中悄然建立;情感与温暖,常常在专注的聆听中自然流淌。

《资治通鉴》用三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倾听是一种智慧,让决策更周全;倾听是一种尊重,让人心更凝聚;倾听是一种成长,让自我更完善;倾听是一种情感,让关系更亲密。正如司马光所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而敬畏的起点,便是对他人声音的尊重与倾听。在这个信息爆炸、言辞喧嚣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倾听的智慧——少一些急于表达的浮躁,多一些洗耳恭听的耐心;少一些主观臆断的偏见,多一些换位思考的理解。

因为真正的表达,从来不是滔滔不绝的自我展现,而是恰到好处的倾听回应;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独断专行的固执己见,而是兼收并蓄的包容接纳。当我们学会用倾听表达尊重,用倾听获取智慧,用倾听连接情感,便会发现:这无声的表达,远比有声的言语更有力量;这耐心的聆听,远比急切的诉说更能赢得人心。这便是《资治通鉴》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倾听,是最高级的表达,也是最永恒的智慧。

来源:竹馬清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