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作为靶向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已从第一代的随机偶联发展到第二代的定点偶联,显著提升了治疗窗口。本文综述了双载荷均相 ADC这一新兴技术,其通过在单一抗体上精准携带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协同攻击,尤其在克服耐药性和提升
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作为靶向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已从第一代的随机偶联发展到第二代的定点偶联,显著提升了治疗窗口。本文综述了双载荷均相 ADC这一新兴技术,其通过在单一抗体上精准携带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协同攻击,尤其在克服耐药性和提升疗效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文中系统解析了双载荷 ADC 的制备方法,包括分支多功能 linker 技术、正交活性氨基酸策略和酶介导偶联技术,并探讨了其在工艺复杂性、药物比例调控及临床转化中的关键挑战。通过整合临床数据与前沿研究,本文揭示了双载荷 ADC 如何通过协同机制突破传统治疗瓶颈,为下一代癌症靶向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
一、引言:ADC 的进化与双载荷技术的崛起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被誉为 “魔法子弹”,其核心是通过抗体的靶向性将细胞毒素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在减少全身毒性的同时提升疗效。第一代 ADC 依赖赖氨酸随机偶联,导致产物异质性(药物数量和位置不确定),疗效和安全性波动较大。例如,早期 ADC 因药物 - 抗体比率(DAR)不一致,可能引发免疫原性或代谢不稳定。
第二代 ADC 通过定点偶联技术(如 THIOMAB™平台)实现了均一性,DAR 可控且 linker 稳定性提升,显著改善了治疗指数。然而,肿瘤的异质性和获得性耐药仍是临床难题 —— 低抗原表达肿瘤常对单载荷 ADC 不敏感,且单一机制药物易引发交叉耐药(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类 ADC 间的交叉耐药)。
在此背景下,双载荷均相 ADC应运而生:通过在同一抗体上定点连接两种不同作用机制(MOA)的药物,既能同时攻击肿瘤细胞的多个靶点,又能避免两种单载荷 ADC 联合使用时的靶点竞争和药代动力学不匹配问题。如图 1 所示,与 “ADC + 化疗” 或 “ADC+ADC” 联合方案相比,双载荷 ADC 可将两种药物精准递送至同一肿瘤细胞,实现协同杀伤。
图 1:三种不同的联合治疗策略。与 ADC 联合化疗或两种单载荷 ADC 联用相比,双载荷 ADC 可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同时递送至同一肿瘤细胞
二、双载荷 ADC 的临床潜力:突破耐药性与疗效瓶颈
肿瘤耐药性是 ADC 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双载荷技术通过多机制协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1 克服交叉耐药性的临床证据
临床数据显示,肿瘤对单一机制 ADC 的耐药可能扩散至同类药物。例如,在 TROPION-PanTumor01 试验中,既往接受过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Topo1i)类 ADC(如 sacituzumab govitecan)治疗的患者,对另一款 Topo1i 类 ADC(datopotamab deruxtecan)的响应率仅为 15%,而未接受过 Topo1i 治疗的患者响应率达 40%。更严峻的是,sacituzumab govitecan 与 trastuzumab deruxtecan 的序贯使用会导致响应率骤降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缩短(图 2a)。
相比之下,切换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可显著改善疗效。DESTINY-Breast02 试验中,接受过微管抑制剂类 ADC(trastuzumab emtansine)治疗的患者,改用 Topo1i 类 ADC(trastuzumab deruxtecan)后,响应率达 70%,PFS 延长至 17.8 个月(图 2b)。这提示,双载荷 ADC 通过同时递送两种不同机制药物,可从源头避免交叉耐药。
2.2 双载荷 ADC 的协同机制
双载荷 ADC 的优势源于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策略:
双细胞毒素联用:如微管抑制剂(如 MMAE)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 SN-38)联用,前者阻断细胞分裂,后者破坏 DNA 复制,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临床前研究显示,此类组合在多药耐药模型中疗效显著优于单药 ADC。
细胞毒素与增敏剂联用:例如 Topo1i 与 DNA 损伤修复抑制剂(DDRis)联用,DDRis 可阻断肿瘤细胞对 Topo1i 诱导的 DNA 损伤的修复,形成 “合成致死” 效应。
细胞毒素与免疫激动剂联用:如将细胞毒素与 STING 激动剂结合,既能直接杀伤肿瘤,又能激活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反应,增强全身性抗肿瘤效应。
三、双载荷均相 ADC 的制备技术:精准偶联的三大路径
双载荷 ADC 的核心挑战是实现均一性(药物比例可控、连接位置固定)和正交性(两种药物互不干扰)。目前主流技术可分为三类:
3.1 分支多功能 linker 技术
通过设计含多个反应位点的分支 linker,实现对两种药物的分步或同步偶联。其关键是 linker 需包含:一个与抗体结合的主反应基团,以及两个可正交反应的次级基团(如叠氮、炔基、酮基等)。
选择性脱保护策略:SEAGEN 团队设计的 linker 含两个受不同条件保护的半胱氨酸,通过 TCEP 还原和解保护剂(如醋酸汞)分步激活,分别连接 MMAE 和 MMAF,最终形成 DAR 16(各 8 个)的双载荷 ADC,在耐药模型中疗效优于单药(图 3a)。
正交点击化学:MedImmune 开发的异三功能 linker,通过马来酰亚胺与抗体的工程化半胱氨酸结合后,再通过叠氮 - 炔基点击反应和肟连接分别引入 PBD 二聚体和 MMAE,偶联效率超 90%(图 3b)。
该技术的优势是兼容现有抗体表达系统,但需解决 linker 合成复杂性和药物比例调控难题。
图 3:分支多功能 linker 的三种设计策略。(a)通过选择性脱保护实现分步偶联;(b)正交化学基团实现双药连接;(c)二硫键桥接结合点击化学
3.2 正交活性氨基酸策略
利用氨基酸的化学特异性,在抗体中引入两种正交反应位点(如天然氨基酸与非天然氨基酸组合),实现精准偶联。
天然氨基酸组合:如工程化半胱氨酸(硫醇反应)与硒代半胱氨酸(碘乙酰胺反应)的组合,在 HER2 靶向抗体中分别连接 PNU 和 MMAE,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在细胞形态学中均得到验证。
非天然氨基酸(ncAA)技术:通过密码子扩展在抗体中引入含酮基(如 pAcF)或叠氮基(如 pAMF)的 ncAA,再通过肟连接或点击反应分别偶联药物。例如,Sutro 公司利用细胞 - free 系统在轻链引入 pAcF、重链引入 pAMF,实现了 “一锅法” 双药偶联,效率超 90%(图 4)。
该技术的核心是正交反应的高效性,ncAA 策略尤其适合调控药物比例,但需依赖特殊表达系统。
3.3 酶介导偶联技术
利用酶的底物特异性,在抗体上引入酶识别标签,实现位点专一性双药连接。
转谷氨酰胺酶(mTG)与脂酸连接酶(LpIA)组合:在抗体重链 Q295 位点通过 mTG 连接含叠氮的 linker,轻链 C 端 LAP 标签通过 LpIA 连接含 TCO 的 linker,再分别偶联荧光染料,验证了细胞内外的分步释放(图 5a)。
分选酶(Sortase A)与布替酶(Butelase 1)组合:通过分选酶识别 LPXTG 标签、布替酶识别 NHV 标签,在抗体轻重链分别偶联药物,反应效率近定量(图 5b)。
酶法的优势是反应条件温和,但需解决酶去除和反应动力学问题。
四、工艺挑战与优化: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关键考量
双载荷 ADC 的开发需平衡工艺复杂性与产品均一性,核心参数包括:
4.1 药物比例(DAR)与协同效应
两种药物的比例直接影响疗效。例如,4:2(MMAE:MMAF)的双载荷 ADC 在异种移植模型中疗效优于 6:0 单药 ADC,因 MMAE 的 “旁观者效应” 可弥补 MMAF 的局限性。通过分支 linker 的臂长调整或 ncAA 的位点数量设计,可实现 2:2、4:2 等灵活比例。
4.2 工艺复杂性与可制造性
反应步骤:分支 linker 技术需 3-6 步反应,而 ncAA “一锅法” 可缩减至 1-2 步。
纯化需求:酶法需去除残留酶(如分选酶),而化学偶联主要去除游离药物。
表达系统:ncAA 依赖工程化细胞或细胞 - free 系统,而酶法兼容传统 CHO 细胞。
4.3 临床转化的潜在障碍
毒性管理:两种药物的毒性可能叠加,需通过前临床模型优化比例(如免疫激动剂与细胞毒素的比例需平衡疗效与全身炎症风险)。
药代动力学(PK):双载荷 ADC 需确保两种药物同步释放,避免因代谢差异导致疗效失衡。
五、未来展望:双载荷 ADC 如何改写癌症治疗
双载荷均相 ADC 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临床价值:
克服难治性肿瘤:对低抗原表达或异质性肿瘤,双机制攻击可提高杀伤效率。
简化治疗方案:相比 “ADC+ADC” 联合疗法,单一双载荷 ADC 可减少给药次数和靶点竞争。
拓展适应症:如用于免疫 “冷肿瘤” 的免疫 - 细胞毒素双载荷 ADC,有望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
目前,成都康弘生物的 KH815(Trop2 靶向,含 Topo1i 和 RNA 聚合酶抑制剂)已进入临床,标志着该技术向临床转化的重要一步。未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通过 AI 辅助设计优化药物组合,以及如何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前评估体系。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