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葡萄酒为什么卖不动了?在过去二十年里,我几乎亲眼见证了中国葡萄酒市场从兴起到繁荣,再到今天的“静悄悄”。作为一名葡萄酒行业的老兵,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葡萄酒,到2008年开始大规模进口、建立私密红酒会所、布局全国渠道,那时的红酒市场热闹非凡,每年都有无数酒商
葡萄酒为什么卖不动了?在过去二十年里,我几乎亲眼见证了中国葡萄酒市场从兴起到繁荣,再到今天的“静悄悄”。作为一名葡萄酒行业的老兵,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葡萄酒,到2008年开始大规模进口、建立私密红酒会所、布局全国渠道,那时的红酒市场热闹非凡,每年都有无数酒商涌入这个赛道,满怀对“品质生活”的想象与期待。
然而到了今天,葡萄酒的销售却陷入了极大的困境。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销售额仅为90.9亿元,相比2016年的464.5亿元,跌幅高达80%。从当年风头无两的“中产之饮”,到如今的“零头都不如”,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可以说是战略性大溃败。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产品出了问题吗?是价格太高了吗?还是年轻人根本就不爱喝酒了?
今天,我想从一个从业者、一个品牌操盘者的角度,系统地聊一聊:当下葡萄酒为什么卖不动了?
不是产品的问题,是标签的问题
首先我想说一句大实话:葡萄酒的产品属性本身并没有错。
相反,它的“物理属性”非常适合大众消费——酒精度适中、口感多样、品类丰富,既可以佐餐又可以小酌,无论是一个人的夜晚,还是几个人的聚会,都可以喝上一杯。理论上,它应该是“全场景通用”的饮品。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葡萄酒明明能适配很多场景,却在所有场景中都不是首选。这就像一个全能选手,却从未上过主舞台。
商务应酬首选白酒,聚会撸串首选啤酒,咖啡厅喝茶饮,KTV喝洋酒。而轮到葡萄酒的时候,大多数人反而要“想一想”:在哪喝比较合适?是不是得配牛排?要不要醒酒?能不能干杯?红酒总是显得“不合时宜”。
这不是功能的问题,而是“标签”错了。
标签是什么?是消费者对产品在某一特定场景下的心理认知,是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第一反应。如果你说“火锅”,很多人想到的是啤酒;你说“签合同”,大家想到的是白酒;你说“失恋”,说不定有人会想到威士忌。
那红酒呢?人们想到的是“浪漫”“精致”“小资”“西餐厅”……这些标签本身没错,但太小众,而且和主流消费场景脱节。
所以归根结底,葡萄酒卖不动,是因为它没有在消费者的生活中占据一个稳定的、熟悉的、自然的饮用场景。这是营销和定位上的巨大问题。
红酒的“高贵病”,和烟火气之间的断裂
葡萄酒行业这些年来陷入了一个“自我陶醉”的误区:过度强调文化属性,过度追求专业术语,结果离消费者越来越远。
你看看行业里常见的宣传语:
“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要用郁金香型酒杯,握杯脚,不能握杯肚”
“醒酒20分钟后能释放出前调与中段的香气”
“这是单宁偏强、结构感很稳的一款干红”
问题是,这些说法普通人听得懂吗?这些知识能提高体验感吗?消费者不是不尊重专业,而是觉得你太“装”了。
举个例子:早年间很多人喝红酒兑雪碧,被笑成“土”,但为什么他们会兑?因为初次接触红酒的人确实不习惯涩的单宁,也不知道怎么品出“前中后调”,兑点甜的东西让口感更柔和,这是非常自然的用户行为。
可行业没有鼓励这种探索,反而用“你不懂”“你不专业”给消费者贴上了负面标签。这种姿态,直接伤害了大众的消费热情。
与此同时,中国的饮酒文化非常讲“烟火气”——要的是热闹、是气氛、是一起干杯、是一起爽。红酒小口慢饮的节奏、讲究的礼仪、复杂的流程,和大部分中国场景是文化上的冲突。
火锅店举起红酒杯?尴尬。婚宴酒桌要摇杯闻香?不合群。和老板喝酒说“来点红酒”?太轻。
红酒想进入主流文化,必须打破这层“高贵的壳”,让自己更接地气、可亲近、有烟火。
不是年轻人不喝酒,是品牌没有给他们理由喝红酒
很多品牌觉得现在年轻人不爱喝红酒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不喝红酒,是因为没有被打动——打动他们的不是年份、不是酒庄、不是得了什么奖,而是有没有情绪共鸣、有没有生活场景。
当下的消费是以场景为中心,而不是以品类为中心的。消费者会先问自己:“我现在的任务是什么?”——是放松?是社交?是助兴?——然后再决定喝什么。
这个场景下谁能提供最好方案,谁就赢了。而不是谁“最好”。
红酒的营销,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讲文化、讲历史、讲专业,好像消费者买酒是为了考试。
而今天的短视频、电商直播、社群私域,讲的是“人设”“情绪”“代入感”。一个博主说:“今天失恋,喝这瓶酸一点的红酒,像我现在的心情。”这句话比十个酒评还有效。
所以问题是:你有没有把红酒说成人话?有没有帮它找到当代年轻人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没有给出一个“此时此刻为什么要喝它”的理由?
品牌塑造的关键:找到主场景,打上对的标签
真正优秀的品牌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露面,而是在某个关键场景中成为首选。
比如:
咖啡=早晨通勤
啤酒=烧烤宵夜
奶茶=下午放松
白酒=商务应酬
那红酒呢?现在没有一个高频、明确、流畅的“触发场景”。它是散的,是浮的。
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再教育”用户,而是通过标签塑造+场景绑定,建立条件反射:某个场景下,自然地想到某个红酒品牌。
比如:
女生聚会,来瓶低度微甜的小红酒
情侣约会,搭配西餐的小产区红
辣味火锅,试试果香型红酒解腻
家庭聚餐,搭配中餐的轻体酒款
从“普及知识”转向“解决问题”,从“讲历史”转向“讲生活”,才是品牌重塑的核心。
结语:别再怪市场冷,是我们没跟上时代热度
葡萄酒不是卖不动了,是我们没有给它新的标签、没有找到新的场景、没有讲出新的语言。
今天的消费者不是拒绝红酒,而是拒绝复杂、拒绝疏离、拒绝高高在上的品牌表达。
我做了20年红酒,从博客写作到演讲培训,从品牌孵化到零售终端,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诉你——红酒的问题不是出在“专业度”不够,而是“人情味”不够。
是时候让红酒从精英小圈层走出来,走进市井,走进生活,走进夜市、走进烧烤摊、走进真实的烟火气中。
重塑标签,重做内容,重拾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红酒才有机会再一次走上舞台中心。
来源:老蠹感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