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亿研发投入的核心技术,如何被一群“自己人”系统性地窃取?当创新者的心血沦为他人捷径上的垫脚石,我们该如何守卫科技创新的火种?
一记法槌落下,震动了整个中国科技圈。
9亿研发投入的核心技术,如何被一群“自己人”系统性地窃取?当创新者的心血沦为他人捷径上的垫脚石,我们该如何守卫科技创新的火种?
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震动业界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作出庄严判决。张某等14名前华为海思核心研发人员,因非法获取并使用华为Wi-Fi 6芯片关键技术,被判处实刑并处以1350万元罚金。
更引人瞩目的是,由这些人员创立的尊湃通讯被判处千万级罚金,强制解散,所有侵权资料彻底销毁——这在国内半导体领域堪称史无前例的严厉惩处。
精心策划的技术窃案,令人咋舌的“蚂蚁搬家”
时间回溯到2021年,时任华为海思技术总监的张某突然离职。短短一个月后,一家名为“尊湃通讯”的芯片设计公司横空出世,剑指当时炙手可热的Wi-Fi 6芯片市场。
这绝非巧合。张某离职前后,一场精密的“技术搬运”悄然上演。他凭借高薪与股权承诺,从华为海思陆续挖走20余名核心研发人员。这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员,在离开前后,上演了令人瞠目的“蚂蚁搬家”:
有人将屏幕上的核心参数悄悄截图保存;
有人用个人笔记详细记录关键流程与实验数据;
更有人将庞大的技术文档拆解成无数碎片,通过私人邮箱分批发送至外部服务器,再重新拼装复原。
据法庭披露,通过这种化整为零、规避监控的手段,尊湃通讯非法获取了华为Wi-Fi 6芯片的40项核心机密点。经权威机构鉴定,尊湃相关技术与华为商业秘密的相似度超过90%,部分关键射频性能指标测试数据高度雷同,误差极小。
剽窃的代价:不仅是9个亿,更是未来的话语权
华为在Wi-Fi 6芯片上的投入是巨大的。法庭证据显示,该项目历时三年,累计烧掉9个亿研发经费。尊湃的剽窃行为,无异于将华为天量投入换来的成果直接据为己有。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未来战场——Wi-Fi 7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争夺。华为掌握的Wi-Fi 6核心技术是其参与下一代标准博弈、获取未来专利许可收益的关键筹码。业内评估,此次泄密可能导致华为未来每年损失1-2亿美元的潜在专利许可收入,削弱其在全球无线通信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
这种近乎原封不动的复制,对原始创新者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判决破冰:树立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里程碑
此次判决之所以引发行业巨震,在于其开创性的严厉与全面:
1. “有组织侵权”首认定:法院首次在半导体商业秘密案中,明确认定张某等人“有组织实施技术秘密侵权”,将此作为加重处罚的关键情节。
2. “连根拔起”式处罚:不仅个人领刑(主犯张某获刑6年,罚金300万,5年行业禁入),侵权公司尊湃通讯被重罚千万,更被强制解散清算,公司资产被冻结处置。
3. “彻底销毁”防扩散:判决书强令将所有侵权技术资料彻底销毁,从物理上阻断其继续传播或二次利用的可能。
这传递了前所未有的信号:靠窃密“摘果子”的野蛮生长时代,终结了。
资本警钟:小米身影背后的投资盲区
穿透尊湃通讯的股权结构,一个熟悉的名字浮现——小米。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旗下投资机构持有尊湃近10%的股份。尽管小米声明此为“纯财务投资,未参与运营”,但其身影出现在这样一家靠侵权起家的公司股东名单中,足以让科技投资圈警醒。
此案为所有硬科技投资者敲响一记闷棍:在追逐芯片、AI等热门赛道时,对初创公司核心技术的来源合法性审查,是否足够深入、足够专业?资本的热钱,是否在无意中成了技术窃取与非法竞争的助推器?尽职调查的深度,决定了资本是助力创新,还是沦为剽窃的帮凶。
华为防御升级:构筑技术与制度的双重护城河
面对泄密风险,华为的防御体系也在进化。除了更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其技术防护手段同步升级:
“超维封装”技术:在核心芯片区域加装特殊金属防护结构,显著提升物理破解与逆向工程的难度。
“去型号化”策略:芯片表面不再标注关键参数信息,增加识别与复制的障碍。
内部“天网”系统:部署更强大的文档水印与操作审计追踪系统,员工在敏感技术文档上的任何操作皆可追溯、可预警。
技术的高墙与制度的电网,正试图堵住每一个可能的漏洞。
胜利的代价与未解的难题
华为赢了官司,但代价沉重。1350万的罚金、14人的刑责、一家公司的覆灭,清晰划定了技术创新的法律红线。然而,这场胜利也暴露出产业发展的核心困境:
在人才高频流动的今天,企业如何筑起牢不可破的商业秘密防火墙?如何在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与保护核心竞争力之间取得精妙平衡?
这道题,远比打赢一场官司复杂得多。
芯片强国的路,没有捷径
上海三中院的这一纸判决,其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回荡在中国科技产业的上空:
芯片自主、科技自强,从来就没有“拿来主义”的捷径。真正的崛起,只能依靠硬核的原始创新、对规则的敬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企业内部滴水不漏的风控与外部法律维权的铁拳。
这场胜利,并非终点。它更像是一个起点——一个中国科技产业真正走向以创新内核驱动、以规则意识护航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保护创新的火种不被窃取,才能照亮科技自立自强的前路。当剽窃者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埋头研发的企业才敢继续投入下一个9亿——这才是判决给所有创新者最坚实的底气。
来源:科技伯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