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裹着一袭风尘持续南下,车轮碾过无垠的苍茫,终于由若羌来到了且末。从版土面积来说,若羌是冠军县,且末则是亚军县,这个总人口才10万的县,拥有着13.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以“玉石之路发祥地”和“丝绸之路南道重镇”而闻名,历史文化可追溯至西汉且末国和小宛国,而
裹着一袭风尘持续南下,车轮碾过无垠的苍茫,终于由若羌来到了且末。从版土面积来说,若羌是冠军县,且末则是亚军县,这个总人口才10万的县,拥有着13.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以“玉石之路发祥地”和“丝绸之路南道重镇”而闻名,历史文化可追溯至西汉且末国和小宛国,而今,人们称它为“天边小城”。
恰逢周一,一些参观点暂时关闭。幸而博物馆开放,这方小天地,成为我们凝视这片大地的窗口。
讲解员古丽热孜,拥有着如同她名字一样美丽的容颜,她告诉我,“古丽”是鲜花,“孜热”是首饰,合起来,便是如鲜花般明艳、象饰物般精致。毕业于乌鲁木齐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她,用温婉纯正的普通话,为我们轻轻旋开了历史尘封的门锁。
随着她的导引,我们依次看到了石器时代的“以石为器”、夏商西周时代期的“文明初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郭之邦”、秦汉时期的“境归中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之郡县”、隋唐时期的“设郡置镇”、五代至元明时期的“融合前行”、清时期的“故土新归”、民国时期的“探寻光明”、新中国成立后的“绿洲新生”,一个完整而又丰满的且末,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参观结束时,古丽热孜问我对什么印象最深,我回答说是那些古尸和那些记录文明的器物。的确,那些来自2400前的干尸,静静仰卧,肢体微曲,姿态中透出几份优雅;那些牛角梳,精美实用,梳齿间似乎还缠绕着千年前的情丝;还有那些带着异域色彩的陶罐、斑驳的钱币,等等等等,每一件都记录着丝路往日的辉煌,见证着民族血脉交融的过往……
热情而敬业的她还告诉我,离县城不远的扎滚鲁克古墓里,还有14具干尸,是2700多年前的,那里出土的文物,表现出古且末文化与丝路文化及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研究新疆塔里木盆地古代族群和生产、生活、殡葬制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当话题回到脚下这片家乡的土地时,古丽热孜脸上洋溢的骄傲里,也悄悄流露出一丝无奈。我甚至在她的朋友圈里发现了她的那句轻叹:“且末啊,能不能让我把一件衣服干干净净的穿上一天呀!”是啊,风沙,是生活于此的人们时常要面对的现实,就在我们呆在这里的两个日子里,这种考验从也足以让我们感到焦虑 : 手机短信里提示的空气质量一直没有好过。不过古丽热孜又告诉我们,好在这些年,政府持续不断推进治理工程,几十万亩梭梭草正一寸一寸地染绿沙地,风沙的威胁,正在一点一点地减弱……
在网上公布的一份资料上,我欣然见到这样专业性的记载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且末县三面环沙,沙漠面积占全境的38.81%,沙漠每年曾以五至十米的速度由东北向西南推进,属全国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县(市)之一。” 在大力治沙之下, “目前,县北部已完成规划任务三分之一,南部将采取引进企业造林为主、群众植绿为辅的方式继续推进。……工程区以东于2014年划定31.5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经10年恢复和禁止人类扰动,表层已现生物土壤结皮。”
原来之前我们在一些地方看到的那些小沙包,还有一些用草围成的小方格,全是人工治沙的成果,一个连一个,一大片不知有多少万个,它凝聚着多少人辛劳的汗水啊,然而它们的作用却“利在千秋”,永久让人赞颂……
辞别且末,沿315国道向西驶向民丰。车窗外,风裹挟着沙砾,敲打着车窗,而一些柏油路段上,竟然沉积着厚厚的一层沙土。
在阿迪尔乡休息站,我们遇见了艾则麦提江。和几位大嫂从地里劳作后的他,也正在这里歇息,他就着一瓶啤酒吃着包子和油桃,这位37岁的父亲,肩上扛着四个孩子的养育责任。他曾和别人一起做过玉器生意,跑过许多地方,“我在惠州住过一个半月,做手机的地方”,他望着同行中一位来自广州的女士说道。现在玉石生意不大好做了,加上照顾家庭,他又回到家乡务农,每日劳作九个半小时,换取150元养家糊口的工钱。他指着眼前那片干涸的土地告诉我们,五月份刚种下的棉花嫩苗,已全部被风沙与干旱扼杀了。他正根据棉田主人的旨意,组织人手清理那些已长至十五公分的枯苗,准备重新播下葵花与玉米的种子,让荒原里重新长出希望……
目光掠过车窗,胡杨、红柳、核桃树次第入眼,从这些顽强的生命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安迪尔河两岸人民的勤劳与坚韧。是啊,无数个艾则麦提江,与这些树木一般,在荒原的底色上倔强地书写着向阳而生的尊严!
行将离去,一幅微小却无比温馨的图景又闯入视野:一只羸弱的羊羔,正忘情地钻在母羊腹下,用力吮吸着乳汁。母羊看上去并不健硕,却只是静默站立,承受着这源自生命本能的索取,那般忘我,让人唏嘘。
是啊,无穷生命,就是在这无声无息、无怨无悔中坚韧而又义无反顾的赓续……
来源:中华善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