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看电影《南京照相馆》由兴高采烈到出离愤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3:57 1

摘要:电影散场后,以及观看过程中,小孩儿蜷缩在座椅上,眼睛里闪烁着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愤怒与恐惧。"我恨他们!"当孩子咬牙切齿地说出这句话时,年轻的母亲是什么反应?

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导演以及主创团队声明,不适合八岁以下儿童观看!

由于是爱国题材,很多家长仍然带着儿童去看,还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发出来孩子的反应,本来是跟着家长兴高采烈地去看电影,谁知道看了以后崩溃大哭。

而这,绝不是个例,有多位家长发类似的视频!

电影散场后,以及观看过程中,小孩儿蜷缩在座椅上,眼睛里闪烁着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愤怒与恐惧。"我恨他们!"当孩子咬牙切齿地说出这句话时,年轻的母亲是什么反应?

——那双本应盛满好奇与纯真的眼睛,此刻却倒映着成人世界的仇恨阴影。当电影中敌对叙事、成人无心的话语渗入孩子稚嫩的心灵,仇恨的种子便悄然埋下。

这么小的孩子背负这么沉重的仇恨,真的是爱国主义的早期教育吗?

儿童心理学家们反复警告:七岁前的孩子处于"魔法思维"阶段,他们无法完全区分虚构与现实。

银幕上燃烧的房屋、哭泣的孩子、面目狰狞的"敌人",对他们而言都是真实存在的恐怖。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这些暴力画面会刺激孩子的杏仁核,引发类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反应。

更可怕的是,当这种恐惧与特定国家、民族的形象反复关联,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就像二战时期纳粹精心设计的儿童读物如何将仇恨植入德国青少年心中一样。

仇恨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察任何一个幼儿园,你会看到孩子们本能地跨越种族、语言的界限一起玩耍。人类学家称之为"童年无国界"现象。

历史上最令人心碎的场景莫过于卢旺达大屠杀后,那些曾经是玩伴的胡图族与图西族儿童如何突然学会彼此仇恨。这种"习得的仇恨"往往通过最隐蔽的渠道传播:一则睡前故事里的刻板印象,一则电视新闻的片面报道,甚至父母交谈时不经意流露的偏见。

在耶鲁大学的"娃娃实验"中,三岁的孩子已经会基于肤色给娃娃赋予"好"或"坏"的属性。这提醒我们:对抗仇恨教育必须从孩子第一次接触世界时就开始。北欧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开发了"情绪绘本",通过小熊看见森林火灾后如何化解愤怒的故事,教孩子将抽象的政治冲突转化为可理解的共情训练。一位瑞典母亲告诉我:"当我的孩子问起战争时,我会先让她画出自己的害怕,然后我们一起把画上的火焰变成彩虹。"

家庭应该是仇恨叙事的第一个过滤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父母需要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翻译官"。这并不意味着将孩子隔绝在温室里,而是要学会将复杂的世界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拆解。当孩子看到恐怖画面时,不妨学学那位美国父亲的做法:他暂停电影,拿出地球仪说:"看,这个受伤的小朋友住在地球另一边,就像你摔倒时会疼一样,他现在的感觉是..."这种具象化的共情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能瓦解仇恨的根基。

在东京的一所小学,老师们设计了一种"和平游戏":孩子们轮流扮演不同国家的角色,共同解决水源短缺问题。游戏结束后,那个曾经说"我讨厌A国人"的小女孩突然明白:"原来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担心庄稼枯死。"这种体验式学习印证了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的话:"对儿童的仇恨教育进行消毒是不够的,必须用积极的和平教育来取代。"

每个孩子都是人类未来的保管者。当他们从我们手中接过这个世界时,我们交给他们的不应是代代相传的仇恨账单,而应是跨越隔阂的勇气与智慧。波斯诗人鲁米说得透彻:"你的心田大到足以容纳整个世界,为何要筑起围墙?"

让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光明的种子——当足够多的心灵拒绝仇恨的编程,人类才能真正走出暴力循环的阴影。这或许就是我们能为下一代做的最重要的事:不仅保护他们远离黑暗,更教会他们自己成为光源。

来源:济南方姐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