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年后,47岁的姬十三,已成为了覆盖5000万全网订阅用户的果壳CEO,但依然保持着创业者的热情与好奇心。
#鸿蒙越用越香#2007年,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姬十三正面临人生抉择:
是继续蜷伏于实验室解剖小白鼠的前额叶皮层,还是将科学知识带出象牙塔,传递给更广阔的人群。
思索再三,他选择了后者,一条注定充满挑战与风险的未知之路。
许多年后,47岁的姬十三,已成为了覆盖5000万全网订阅用户的果壳CEO,但依然保持着创业者的热情与好奇心。
开会时,他允许大家用生物学来争论正确的午饭时间;散会后,也在写满复杂公式的黑板旁,整齐摆放啃完的水果。
在姬十三的世界里,那些生活中的清甜滋味,总是交织在科学的复杂逻辑中。
2009年,杭州一间酒吧内,姬十三与一位科幻作家热火朝天地讨论量子力学,对方说自己正在创作一部科幻小说,言谈间,姬十三内心的火苗也被逐渐点燃,他不再满足于科普文章写作,准备带着“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愿望开启创业。
许多年后,那位科幻作家逐渐声名大噪,他的名字叫刘慈欣,而他当时所写的小说就是《三体》。
姬十三,也成为了覆盖5000万全网订阅用户的果壳CEO。
在他的身上,既有仰望星空的一面,也有柴米油盐的一面,正是这个多面的姬十三,正在让科学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1977年,姬十三出生在浙江舟山沈家门镇。
他说自己是个典型的“岛民”,小时候,那个仅有10平方公里的狭小闭塞岛域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翻山上学时,姬十三常常流连在山间观察蚂蚁搬家;游荡在海边时,他又在《辞海》里苦苦翻寻“为什么海水是咸味”的答案。
直到看见中学课本里的DNA双螺旋结构,姬十三“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从此认定科学是“拆解世界的公式”。
翻开霍金的《时间简史》,姬十三被浩瀚的宇宙和神秘的时空所深深震撼,两个理想在他的心中渐渐生根:要么当科学家,要么当作家。
其他孩子都在追动画片时,姬十三时常会被一些宏观又抽象的问题所困扰。
比如: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类从哪里来?时空是否可逆转?
他在对这些问题思索良久,认定只有哲学或者生物学可以解答,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姬十三选择了后者。
自此,他开启了五年本科、六年硕博的求学生活,奔波于各种实验室之间。
在疯狂配溶液、做实验、整理数据之余,姬十三也开始在科普专栏上撰写文章。
“2004年,做科普的人比熊猫还少”,比起枯燥乏味的科学实验,他更享受撰写科普文章的感觉,最多的时候,姬十三同时给9家媒体写专栏,很快,他凭借专栏的稿费月入过万,开始在国内科普圈里小有名气。
2007年,即将博士毕业的姬十三面临职业抉择,摆在他面前的有几个选项:出国、科研、进入外企或者留校任教。
某天晚上,这位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在结束药企实习后,回宿舍对室友说:“我不想去实习了,我要做科普专栏作家!”
父母根本无法理解儿子“毕业即失业”的窘状,但是在这场颠簸的旅途中,姬十三渐渐发现,可以被拆解的不只是公式,还有“幸福”。
他坚定地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等待他的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
从在岛上学会奔跑的那一刻起,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贯穿姬十三生活的始终,就像驾驶一辆汽车驶向世界的尽头,沿途的风景都是他想要找寻的答案。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9.0级大地震,各种谣言不胫而走,“抢盐”风潮漫及全国,姬十三带领他的“果壳”团队,连发三篇“地震特辑”科普热点问题。
其中,《碘盐防辐射?不靠谱》的科普文章直接火遍全网,单日点击破百万,成为了很多人面对恐慌情绪时的定心丸。
大众因此第一次认识“果壳”,也知道了“姬十三”这个名字。
事实上,这已经是姬十三创业的第四年了。
2010年,姬十三成立了果壳网,以“科技有意思”的导向,成为了国内首个知名的科技知识社区,来推动科学向公众的传播。
“果壳”这个词来自于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词:“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仍是无限宇宙之王。”
霍金写的《果壳中的宇宙》也曾带给姬十三力量,尽管霍金身体被束缚在轮椅上,但思想仍可畅游无限宇宙。
成功拿到第一笔融资之后,姬十三带着“果壳”这艘理想主义大船正式启航。
姬十三说:“对创业两眼一抹黑的我们,那时候什么都不懂,现在想想,其实前两年满脑子只想做有意思的事、酷的事,完全没考虑商业回报。”
直到2013年春节前,姬十三突然发现公司账户没钱了,下个月50名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从那个时候起,姬十三才试图为“果壳”寻找商业性的平衡。
2016年,引发市场震动的付费语音问答——“分答”正式上线。
分答上线的6周内,获得了超过1000万访问量,100多万个付费用户,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总订单额超1800万元,整体估值高达1亿美金。
也因此,有人说“姬十三变了”。
从一位科普作家到创业者,姬十三比以前更在乎“钱”了。事实上,他只是想把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
2019年,42岁的姬十三才正式考了驾照,准备自己试一试开车的感觉,就像一辆被激情拉扯的赛车,一路狂奔。
而这一次,他要自己掌握方向盘。
不难发现,姬十三的科普创业道路上,“科学理想”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常常是一大困扰。
如何平衡科技的“硬”和“软”,让它真正流行起来?
当姬十三遇见比亚迪唐L,这款融合新能源“划时代”科技与生活温度的旗舰SUV,让他看到了一种理想照进现实的载体——
姬十三追求科学理想,关注前沿科技;比亚迪唐L,同样是前沿科技的追随者和创造者。
并且,通过各种创新科技和先进制造,唐L还为家庭出行赋予了全新可能。
包括姬十三在内的用户,选择唐L,是在选择科技与智能感,更是在选择一种“硬核科技落地生活”的方式 ——
让那些藏在参数里的前沿技术,变成全家都能触摸的温暖,变成探索世界的底气。
追逐科学的路上,姬十三注重效率;生活中的他,也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每一分钟。
比亚迪唐L,以“超级e平台”,带来划时代的“兆瓦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即可畅行370公里。
5分钟,是出门前,女儿刷牙洗漱的时间;是放学后,女儿背诵两首古诗的时间;是假期时,妻子给女儿扎个辫子的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却已足够唐L储备全家往返郊外露营的电量。
5分钟,也可以是给孩子来节科普课的时间——“家里的唐L,有1000kW的充电功率,什么意思呢?相当于300台空调同时运转的能量,然后充电5分钟,就能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驾车跑几个小时。这就是科技的魅力。”
用最锋利的科技,包裹最柔软的日常——这正是比亚迪唐L用技术赋能生活的初心。
而当超级e平台以兆瓦闪充重塑充电体验的同时,唐L搭载的“天神之眼 B”辅助驾驶激光版,也从驾驶维度,为用户的日常出行再添一份精准守护。
30个高精尖传感器,加上拥有超高算力的车载计算平台,让你开车时就像有着一群隐形的助手——
早高峰送孩子上学,前车突然急刹的瞬间,系统会比人眼快0.3秒做出反应,平稳地减速刹车,让后座正用蜡笔涂画的孩子,丝毫察觉不到刚才的小惊险。
经过路口时,系统还能精准识别红绿灯读秒,当孩子在车上偷偷补觉,绿灯亮起时平稳起步的唐L,能有效避免颠簸惊醒他们。
就连临近学校门口的拥堵路段,系统也能在车流里“见缝插针”却不冒进:遇到横穿马路的学生,会提前减速礼让;需要加塞时,会先轻微加速试探空间,对方礼让就流畅并入,否则就耐心等待。
姬十三用严肃科普,对抗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焦虑;比亚迪唐L也用先进科技,在车流中守护着用户的出行从容。
就像父母总会为孩子兜底,比亚迪唐L的天神之眼辅助驾驶,总会为全家的出行兜底。
当然,姬十三的科学理想,不仅是硬核的,还常常是有趣的。
唐L的车主,也总能在比亚迪唐L的硬核科技当中,收获各种各样的趣味。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们走”“为什么我抓不到风”“为什么不能一直玩手机”……当孩子不断追问“为什么”,唐L的DiLink150高阶智能座舱,会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个问题,让最稚嫩的心灵也能触摸科学的奇妙。
15.6 英寸的超高清智能屏幕,功能强大且操作便捷,开车时喊一声 “打开空调 24 度”,冷风就悄悄来了;孩子要听儿歌,说句“播放动画片主题曲”,声音也会立刻从音响里飘出来。
外出旅行时,孩子无处安放的精力,终于有了去处;父母长途驾驶的疲惫,也被科技柔化成与家人互动的闲隙。
唐L的全车智能,在此刻有了真正的意义,汽车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连接情感的空间。
科技在此刻重构的,不再是冷硬的参数,而是爱的表达式。
同时,带着家人出游时,唐L的空间也从来不负众望。
1960升的后备厢+136升前备箱,让车主不必再纠结“带什么不带什么”——婴儿车、露营设备、单车、烧烤食材等大件物品都能轻松收纳,主打一个“既要又要”,载得动孩子的所有生长轨迹。
而唐L的车载无人机,更能记下全家人的幸福旅途。
当无人机从车顶飞出,它既是科学的眼睛,就像姬十三童年观察世界的视线,能看到河水的流向,能看到山川的起伏,能看到万物的呼吸。
它也是幸福时光的容器,可以跟拍全家人在蜿蜒公路上的轨迹,录下孩子奔跑时咯咯的笑声,留下夕阳下的全家合影。
有比亚迪唐L同行的这一路,科技的浪漫,会把奔波的路变成流动的家。
光年之外,再远的路也不过是一道归家的弧线,承载着温暖的出发,就是充满力量的远航。
如今47岁的姬十三,仍像少年时翻《辞海》般追问“生命本质”,只是答案从哲学思辨变为科技实践。
狂风不止,极速向前,当孩子在后排熟睡,握紧方向盘的姬十三正目视远方——
比亚迪唐L的“中国面”,是推开门时,跃向智能未来的车辙,也是生活日常里,藏着的散文诗。
全球16项首创技术重新定义旗舰,22.98万起售价击穿豪华壁垒——
对姬十三而言,选择唐 L不仅是对技术创新的认可,更是用行动印证着:当硬核科技融入生活场景,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原来可以如此具体。
比亚迪唐L,陪你在事业中独当一面,陪你在生活中从容体面,陪你,跑出中国面。
来源:司徒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