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跑外卖”“被全麻”之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3:55 1

摘要:其核心在于记者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深入新闻现场,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这种报道方式让记者从"讲述者"变为"经历者",从而创造出更具沉浸感的新闻表达。

01

体验式报道更具沉浸感

体验式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表现形式,近年来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应用。

其核心在于记者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深入新闻现场,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这种报道方式让记者从"讲述者"变为"经历者",从而创造出更具沉浸感的新闻表达

| 职业体验式报道

记者以从业者身份深入特定职业场景,亲身体验职业特点,这类职业体验式报道通常将社会话题和记者的职业体验相结合,能最大程度的向读者呈现某一特定职业的工作日常。

中国记协近日发布的“我在现场”专栏中,推荐了记者亲身体验了外卖员 工作的一则体验式报道:

在给中国记协的投稿中,记者对于选题的来源做了这样的阐述:

网络上,“外卖骑手日入过千”的视频像病毒般传播;镜头里,骑手的保温箱塞满订单,手机不断弹出到账提示,配文写着“努力就能暴富”。可评论区里,更多骑手在吐槽“超时一秒扣5块”“这些视频是拿命换流量”……

我不禁好奇:骑手的真实收入如何?那些收入,真能匹配他们的惊险?

作为记者,我见过太多被流量扭曲的真相。既然“日入过千”的争议沸沸扬扬,不如自己跑一趟,在车流中寻找答案。

——《记者跑外卖,4小时挣88》

| 消费监督体验式报道

消费监督体验类报道是体验式新闻中最具实用性的类型之一。记者以消费者身份,通过实际购买、使用、维权等全过程体验,真实记录商品质量、服务水平及行业潜规则。这类报道往往直接推动企业整改、行业规范和政策完善,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京报《城市体验官》栏目曾经策划了一期景区周边的打车乱象的选题:“1.5公里车费80元?景区周边个别司机别太离谱”,记者以普通游客身份亲历乱收费过程,全程记录司机招揽话术、议价细节及最终收费情况,使报道更具现场感和说服力。这种“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更易代入,激发公众对类似经历的共情,进而推动舆论关注。

| 第一人称沉浸体验报道

体验式报道中还有一种相对小众、独特的类别,其核心特征是记者以真实需求者身份(非伪装)深入体验某个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个人经历,通过高度私密化的第一视角揭示系统性问题。

同样来自中国记协“我在现场”专栏的推荐,北京广播电视台《健康北京》栏目主编曾珍记录下自己做胆囊切除手术全程,并做成节目向公众科普,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胆囊到底能不能切?需要多久恢复?这几年,许多公众人物频频遇到胆囊问题,引发大众对胆囊疾病的关注,可相关科普的滞后致使人们对胆囊切除手术存在诸多误解。

恰巧,不久前我因胆绞痛深夜挂了急诊——2厘米胆结石,胆囊功能丧失,手术指征明确。蜷缩在输液室时,一个大胆的念头破土而出:与其以记者身份远观拍摄,不如以患者身份记录看病全程。

——《怎么让记者别拍?全麻了……》

02

媒体为何偏爱体验式报道

真实性是体验式报道最显著的优势,无论是成为外卖员亲身加入“外卖大战”,还是作为患者将自己最“狼狈”的一面展现在镜头前,这种“身体在场”的报道方式,往往能捕捉到常规采访难以获得的细节。

这种报道方式首先突破了传统采访的局限,记者通过亲身体验往往能获取更真实的一手信息。

从传播效果来看,记者亲身经历的叙述方式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让读者感受到更强的真实感。同时,第一视角的呈现也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使内容传播更广、影响力更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具有现场感和代入感的报道形式尤其符合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性,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公众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纯的二手信息转述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人们更希望看到记者通过亲身验证带来的深度报道,这种需求变化也推动了体验式报道的发展。

03

体验不只是“角色扮演”

当体验式报道以其生动性赢得掌声时,质疑声也从未间断。

在体验式报道中,由于记者身在其中,很难避免主观感受对报道的渗透。

除此以外,真正的行业洞察需要长期沉浸,而多数体验式报道受制于新闻时效和制作周期,只能做到"一日游"式的表面体验,这也成为了体验式报道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

体验式报道的争议与局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这类报道的价值判断

但跳出简单的“角色扮演”,从选题策划到深度的体验设计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体验式报道的局限。毕竟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体验式报道,选题应当具备公共价值、体验可行性和社会关注度三重标准。相比之下,仅为猎奇或吸引眼球的选题,则往往容易陷入伦理争议和内容浅薄的判定。

除此以外,公众参与是提升体验式报道社会价值的另一重要途径。当报道不再只是记者的独角戏,而是融入多元声音时,其代表性和说服力都将显著增强。

体验式报道的价值不在于形式本身的新奇,而在于它能否为社会提供真实、深入的观察视角,当媒体跳出对表面现象的书写,而更努力追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体验式报道才能真正成为新闻业的“解药”。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