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风易俗是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的关键举措,对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具有深远意义。清水河县五良太乡三十一号村深耕上级部署要求,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路径。
移风易俗是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的关键举措,对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具有深远意义。清水河县五良太乡三十一号村深耕上级部署要求,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路径。
三十一号村坐落于清水河县五良太乡西部,总面积38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36户1054人,在村常住人口203户452人。全村耕地8657亩、林地6866亩、草地1314亩,2024年人均纯收入达16200元。村域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西临浑河,兼具窑洞文化底蕴、淳朴民风特质与奶牛肉牛养殖特色产业优势。村内道路实现硬化亮化全覆盖,自来水通村入户,4个自然村均已接通电力、网络与有线电视,沿线精心打造的移风易俗文化墙成为亮眼风景,村容村貌整洁雅致、宜居宜业。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三十一号村村容村貌
建强组织体系,夯实工作底盘
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包村乡干部、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成员为核心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细化职责分工并制定量化工作清单。领导小组牵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规范化运转,严格执行“有章程、有机构、有人员、有活动、有台账”的“五有”标准。通过“一约四会”的深度落地,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力整治,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在村里落地生根。
三十一号村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激活文明实践,涵养乡风正气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重要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科技科普、卫生健康服务及“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2025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5名。村规民约通过文化墙展示、入户面对面宣讲、微信群精准推送等多元渠道广泛传播,将勤俭节约理念深植村民心中。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将移风易俗表现、环境卫生维护等纳入评分体系,“积分兑换实物”的激励机制有效点燃了村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2025年开展积分兑换活动2次。
三十一号村开展三八妇女节表彰活动
打造特色品牌,释放示范能量
整合驻村干部、“五老”人员、乡贤典范与村民力量,组建8支常备志愿服务队及“智慧助老”“幸福阳光”“乡村乐”3支特色服务队,成功塑造“小村大爱、智慧助老”志愿服务品牌。持续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设立“红黑榜”晾晒行为、明辨是非,用身边榜样传递家庭美德正能量。通过道德模范巡讲、“文明家庭”表彰等活动,落地“孝扶共助”机制,破除“等靠要”消极思想,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现实。2025年上半年开展各类评选活动3场,覆盖村民300余人次,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好村风,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主动性显著增强。
聚焦民生实效,共享创建红利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推动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产业发展上,依托村集体肉牛、肉羊养殖棚圈,引导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流转3700亩滩地规模化种植有机青贮玉米,户均年增收超3500元;实施滴灌项目提升土地效益,带动小杂粮、青贮玉米种植亩均增收300元;借助优然牧场等企业平台,提供195个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达5万元。民生保障上,持续升级基础设施,解决村民出行、水利灌溉等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在移风易俗推进过程中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惠,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攀升。
编辑:王俊利审核:孟明星终审:王 爱来源:活力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