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前阵子我去参加刘润的AI年中大课,因为把他私藏的提示词公之于众,当晚就被追杀到了家门口。
大家好!前阵子我去参加刘润的AI年中大课,因为把他私藏的提示词公之于众,当晚就被追杀到了家门口。
躲了好几天,有天晚上我正躺着呢,刘润突然踹开我的微信,让我去他公司坐坐,说要整点不能外泄的,教我管管小助手们(?)
好好好,早对刘润的手段有所耳闻!好些头部公司上市前,都要花大钱请他闭门做咨询,当狗头军师,他自己的员工恐怕更完蛋吧?
现在还让我…去!去的就是你刘润公司!我还要带小助手们一起,去给你上眼药!
然鹅,当我们来到刘润公司时,前来迎接的是两位拘谨的年轻人,一位是刘润的公众号负责人,杨老师,一位是视频号负责人,橙子老师。
我立马拉二位坐下,趁刘润还没来,痛陈刘润的恶行!
但没想到,头顶鸡窝的杨老师一脸迷惑:啊?刘润人挺好的呀(???)
杨老师
不是哥们儿?你头皮都快藏不住了,给刘润CPU成啥了都???
杨老师听我这么惊愕,沉默了几秒:要说让我崩溃的地方……也有,就是刘润太聪明了。
我没法在工作上糊弄他,整得我天天挨叼。
坐在一旁的橙子,扶了扶镜框,露出一个同病相怜的眼神。
橙子老师
杨老师清清嗓子,开始说道:你知道OKR吧?刘润给我定了两个关键指标,一个看忠实粉丝增没增加,还一个看每篇文章能有多少新粉。
杨老师说着,一边掏出了他的OKR
刘润常说一句话,看一个老板行不行,就看他会不会定指标。
每周开周会,主要就是看看各组指标的完成情况。
完成了就总结经验,复制;没完成,就归因,挨叼,每次周会都是一次高强度的强制思考。
杨老师皱眉苦笑了一下,接着说:刘润特别讨厌一件事,就是跟他说“我感觉,……”,“我觉得,……”。只要你说这几个字,就等着挨叼吧。
?和他说话还得掌握技巧?我懵了。
杨老师哈哈一笑:不是不是,主要是他希望我们用数据跟他说话,每次周会,我们都要把上周的3个关键数据拉出来,一个一个对。
杨老师每周看着这张表复盘
OK~假设我上周写了一篇文章,没几个人点开看,你就不能只给他一个笼统的回应,“哎呀,数据确实不好,这周我努努力吧”,而是要跟他分析到底是哪里不好?
再假设另一篇,转发量比正常水平低2倍,你就要分析,是篇幅嗷嗷长,太啰嗦把读者熬走了?还是结构不清晰、没逻辑,给读者看懵逼了?
接着他会问你,这些问题你打算咋解决?要是这周没解决,下周咋办?
说白了,他希望我们任何一点思考和行动,都体现在具体的数字上。
公司预算是刘润的时间
商业化这块儿,真让我闹挺啊!你看我和杨老师的聊天记录。
说着,橙子老师把递给我,满屏都是痛苦的痕迹:
橙子老师接着说:拿中长视频说吧,我们中长视频以访谈为主,但能投访谈广告的客户,真的很少。
?以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想从刘润嘴里扣点儿狠货?你让我信他的访谈没人投,还不如让我信刘润能复活秦始皇!
看我不信,橙子老师急了:不是兄弟!成本啊!成本在那摆着呢!
你看哈~我们是一家咨询公司,刘润本职是做咨询顾问,主线任务是给这公司那公司做咨询。
所以,我们公司最大的成本,就是刘润的时间,因为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他和咱们一样,一年也是365天,今天他给a公司做咨询,就没法去b公司做。
你看……橙子老师一边说,一边拉出刘润的日程,说道:刘润的日程是公开的,你看他全年光出差,就占了100-120天,这就意味着,每个部门能使用刘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很多公司年初不都有个环节,叫做预算嘛?我们公司也有,但我们的预算,就是刘润的时间。
刘润的飞书日程
不能趁刘润不出差,按住他,录个百十来条视频吗?我疑惑了。
橙子老师当机立断:不能。
我们公司有个共识,不能无限制占用刘润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我们想做什么事,都不能靠堆砌刘润的时间来实现。
虽然我们也知道,做自媒体嘛,肯定多多投入时间精力会更好些,但我不能让刘润别去咨询了,天天就粘在椅子上,配合我拍视频。
所以我们现在都是杠杆思路,尽可能只用刘润一点点的时间,去撬动(完成)更大的事。
我从来不专门占他时间拍视频,而是他平时和谁见面,输出点儿啥想法,我就提前摆好机位,见缝插针拍。
他会完面,我视频素材也收集完了,回头我再和剪辑师看看,哪段素材能拎出来剪成视频。
你是不知道,我现在都自己出镜做访谈了!
橙子老师在做访谈
什么合作?全是内部交易
看我听得挺上头,杨老师声调提高不少,接着说:不止这些呢!刘润设计了好些看着残酷,实际值得细品的制度。
比如,有一条制度是,所有部门都要独立核算成本。
拿「进化岛」举个例,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商业社区,知识付费项目。
如果进化岛的同事,想借读书直播间宣传一波,进化岛的同事就要给读书直播间的同事一笔固定的分佣。
啥!啥?啥!一家人还分佣?????我惊了!
杨老师点头:因为读书直播间的主线任务,并不是给进化岛提供销售渠道呀,这是付出额外时间,提供本可以不提供的支持。
所以你看我们的跨部门合作,都是两个部门负责人坐下来,掏出各自的指标,看看这次我能帮你啥?下次你能回报我啥?互惠互利一哈。
哦对!我们还有个感谢奖。刘润每月拿出4000块钱,给每人200奖励额度,让我们互相颁奖。
谁帮我完成了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我就可以给谁200。
刘润公司的感谢信墙
等等,出发点很好,但你先别出发!那大家不会把奖金都返给刘润吗?这可是天大的上供机会啊!我疑惑了。
杨老师一把按住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
刘润规定不许感谢他,且互相感谢的俩人,绝不能是直属上下级!
因为直属上级帮下级完成工作,属于分内之事,刘润帮公司任何人,也是他该做的。
现在你再看,是不是合理多了?刘润早就断了下级讨好领导的心思啦。
被抓加班,扣大钱!
好家伙,没想到刘润看着冷酷无情,实际上心思还挺多啊。
杨老师点头,接着抛出另一个重磅炸弹:我一直认为,刘润在用管理2万人公司的方式,来管我们公司22个人。
尤其表现在薪资架构和年终奖上,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一听年终奖三个字,我立马两眼放光了,都多余问!年终奖谁不感兴趣?
杨老师清清嗓子:先说工资吧。
我们个人的工资都有个总包比例,每个人比例不一样,但总的来说,这个比例取决于,你离业务的远近。
离业务近的,像进化岛的销售,收入主要靠完成指标,固定岗位薪资就略低;而离业务远的行政财务,不背销售业绩,固定岗位薪资就多。
至于年终奖,说个挺残酷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到。
我们年终考核有四轮,其中一轮是自评,主观打分就不提啦,剩下三轮客观考核,我重点说说。
杨老师画的示意图
客观考核第一轮,考核OKR是否完成。
有4个分数档,简单点儿,你可以理解成优、良、中、差。
比如我和橙子老师,每年的OKR全部完成了,就能拿优,其中一个OKR差点儿意思,就是良,以此类推。
第一轮考核是绝对客观的,假如你OKR是450万业绩,卖了449.9万,也算没完成。
第二轮考核的是如何完成OKR。
考核权限在直属上级手里,我考核编辑小朋友,刘润考核我。
上级根据下级的工作表现,在第一轮成绩基础上,有加减0.5分的权限。不能更多了!
等等!我打断杨老师,这不就是印象分吗?那我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分数不就上来了?
杨老师狡黠一笑:不哦!这一轮考核要看两个维度,方法论,和价值观。
方法论是啥呢?就比如你说的,靠加班完成OKR,这是要扣大分的!
凭啥?????听他这么说,我身板儿都坐直了!
杨老师解释道:刘润的逻辑是,如果你今年熬大夜才能完成工作,那上级很难给予你厚望啊,你明年难道靠熬到1点2点,担起更大的重任吗?
我们鼓励动脑子想办法,高效完工,最好到点儿下班,准时跑路。
刘润可搞笑啦,为了不让我们加班给他看,他每天6点第一个飞出公司。
方法论的加分项,我也举个,比如今年上半年,公众号数据不好,流失了一些老粉,粉丝粘性低,我想到用“纯文字”代替图文,挽回粉丝。
以前我们没这么干过,属于创造性探索出来一条路子,而且效果不错,这就是加分项啦。
纯文字内容的阅读数量对比显著
价值观,就是你在完成工作的过程里,有没有做不好的事。
一个减分的,假设我今年文章篇篇爆款,超量完成OKR,但是一合计全是标题党,纯靠标题把读者骗进来,而不是用高质量内容留住的读者,这就很有问题,必须减分。
再比如加分,我们的读书直播间,常规是不允许嘉宾吆喝卖课的(原因我先不展开了,当留个扣儿吧☝)
但如果有嘉宾违反规定,被我们主播发现了,并且主播当场掐断直播!哪怕不要这场的数据,也要给他掐咯!这在考核里就得加分,因为主播维护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和口碑。
坏人都让刘润当完了?
杨老师停顿一下,继续说: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第三轮考核,主导权完全掌握在刘润手里。
经过前两轮考核,每个人都有了分数,这时就该刘润上手了。
他会按2:7:1的比例,强制分布。必有20%的人是优,70%良和中,10%的差,优的人不够,就从良里捞,没有差的,就从中里拽人下去。
不是哥们儿,这不是那些邪恶大公司的手段吗?都被打工人骂成筛子了!我就知道刘润不厚道。
杨老师一把捂住我准备继续喷射的嘴,说:哈哈哈因为那些邪恶大公司,很多都是刘润支的招儿啊!但你听我狡辩!
大家的诟病,离不开两点:
1️⃣ 是,凭啥要打分,还强制分布?就不能全员优秀?非得揪几个差生代表吗?
2️⃣ 是,确实存在一种可能☝,很多公司搞分数考核,是为了给老板的坏心思打掩护,用看似公正的分数,掩盖老板想少发钱的真实意图。
我给你分打的低,我就能少发钱,懂得都懂。
那刘润为啥坚持强制分布呢?原因就是:
首先他认为哈,能不能全员评优,分情况。
如果公司就三五个人,各自各有所长,聚一起能齐头并进,当然可以所有人都是优。
可一旦人多了,比如我们公司22人,这种体量稍大些的,员工之间就会出现对比,难免有相对好一些的,和相对不那么好的。
这时候,就需要考核系统,公平的发年终。
但问题是,在很多打分考核的公司里,中层的考核,往往和下属的考核挂钩,下属分低,反映出的就是中层不会带人,或中层某些方面拉胯。
所以,中层为了自己考核成绩漂亮,就会给下属尽可能打高分;反过来,下属为了让自己分高一点,也会花心思努力讨好中层。
最后双方抱着都是来打工的,何必为难彼此的共识,一顿人情往来,最终呱唧——无论上中下,全员拿高分,喜大普奔!
但考核分这么一膨胀,考核就失去了意义啊,无法真正区别员工与员工的表现,也无法给予更优秀的人应得的奖励。
这时候,强制分布就属于弊大于利,让考核有了考核的意义。
首先,能避免我们为了拿高分而互相讨好,比如我给编辑小朋友打分,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刘润逼的。他就是这么死板一人,我也是给他逼的没招儿了。
用刘润的话来说就是,他来当这个坏人。
还有个好处,强制分布可以对冲OKR设定的不合理性。
比如今年考核完一看,老天鹅!一个优都没有?!那大概率说明今年指标定高了、定歪了,没人能达到。
而对于老板借机克扣年终奖这事,刘润的做法是,每年1月1日,他开诚布公的,把年终奖放在台面上和我们说说。
刘润说,这是他对全公司做的承诺,承诺他绝不会把年终奖扣下来。
他保证完,不仅我心里有底,我还可以激励编辑小朋友。
我经常和编辑小朋友们说,你们就想啊,现在眼前有个大奖池,有个叫刘润的人,往奖池里丢了一笔年终奖。
只要你这个季度完成这个OKR,下月那个指标达成,就能瓜分奖池!
刘润比生产队的驴好使
好家伙,管理这块,刘润是有点六边形战士在身上的。可我也好奇,他给员工整这么多制度,自己一点约束没有吗?
杨老师回我:当然有。
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指标吗?有了指标,我们再也不用讨好刘润了,反而需要用他的时候,我们可以疯狂的,尽情的,猛猛的压榨他!
我们内部都管他叫「观点奶牛」。
比如,今天我看到某家酒店爆雷了,我会先把爆雷这事放Deep Research上,跑一份报告出来,然后拿着AI给的几个切入角度,和我对这件事的思考,去找刘润,置换他对事件的观点。
他做咨询这么多年,无论思考深度,还是看问题角度,都和别人有很大不同,观点质量也高,所以我们可以尽情压榨他的观点。
再比如我们想和某个大神聊聊,学习学习,获得一手信息。但我们又接触不到这些人,咋办?依然可以疯狂push刘润,让他发动人脉。
他甚至不能拒绝我们,因为他也很清楚,指标是他自己定的,只有他能换来这个资源,他不奔波,指标就完不成,他总不能拖后腿吧?
而且一旦不用讨好他,我们的工作也变得纯粹了,目标就是赚钱。
就说追热点,一般定下某个热点能写后,我就把选题发编辑群,问谁想写,想写就报名,没人报,我就指派。
但我从来不担心没人抢单,因为热点拼的无非就是手速,能轻松写出好数据、完成指标。
而这些最终都会直观反应在收入上,我们最牛批的编辑,工资至少是小白编辑的2倍嘞~
又被刘润摆了一道!
杨老师和橙子老师这一顿唠完,我算是明白为啥他俩干劲儿辣么足,为啥俩人团队统共就8个人,还能干出比子团队5倍的工作量了。
人俩工作中纯靠指标为导向,关键还不用花时间讨好刘润。
于他俩而言,工作也变成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杨老师整完工作,撒腿满世界跑。
而橙子老师,目标专一,主要精力都砸在事业上,给刘润都整懵了,天天追在橙子老师身后,当她的人生大事小助理。
当天回到酒店,我又掏出这顿嗑好好反了反刍,但我也意识到,刘润这套管理绝杀虽然牛而逼之,但有多少老板能照搬照抄呢?
刘润的管理能力,一般人就很难企及。
他拿管理2万人公司的办法,管理22个人,看似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可他恰恰也考虑到了人性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他这套管理的底层逻辑,坚决防止员工对老板进行印象管理。
可很多老板,贼享受当土皇帝的快感。
而且,管理制度越精密冷血,老板的权力往往就越小。刘润连自己的时间,都能任凭瓜分,让员工决定他几点几分干什么;还能心甘情愿听从摆布,杨老师让他联系谁,他就颠儿颠儿去联系,橙子老师想要啥资源,他就求爷爷告奶奶拉资源。
甚至,从他们公司出来前,橙子老师还神秘的告诉我,就连比子这次去他们公司,其实也是他们给刘润布置的任务。
因为杨老师和橙子老师,想找我交流一哈自媒体经验,刘润这才给我做局,假意开会没时间,留我和杨老师、橙子老师独处的。
所以我寻么,哪怕刘润真给不少公司当过狗头军师,也不是每个老板,都能听进去、复刻出来的,光是做到像刘润这么听员工话,就难啊!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