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起未成年人遭霸凌事件发生在7月22日,8月2日现场视频在网络传播。警方虽于8月4日发布了警情通报,但其中是否存在回应策略存在不足、对公众情绪预判不足等问题,值得反思。
江油霸凌事件的舆情应对,是一场基层治理应对新媒体时代复杂挑战的考试。
这起未成年人遭霸凌事件发生在7月22日,8月2日现场视频在网络传播。警方虽于8月4日发布了警情通报,但其中是否存在回应策略存在不足、对公众情绪预判不足等问题,值得反思。
未成年施暴者在视频中叫嚣的那句“你以为我们怕你?又不是没进去过,20分钟就出来”,除了让在场的受害者绝望、悲愤,事后更是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施暴者15岁的刘某甲、14岁的彭某某虽被处以治安处罚并送往专门学校,但公众对“治安处罚不执行拘留”“13岁参与者仅批评教育”等处理结果存在的不满,本质上也是基于那句“又不是没进去过”显现的狂妄和引发的担忧。
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出发点从来不是刻意的对立,而是千万人对“孩子本该被好好保护”的朴素观念。
这一事件中,受害者7月22日报警,警方直至8月2日才完成全部涉案人员传唤,这11天的调查周期在涉及未成年人且关系明确的案件中显得过长。尽管警方解释称“多方查找涉案人员”,但结合整起事件,公众难免更倾向于质疑:若事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会不会不了了之?
公众紧盯着处理结果追问,从来不是添堵的舆情压力,而是一份善意提醒——提醒那些握有治理之责的手,该如何更敏锐地接住公众关切,该如何让实际行动更近人心,以实现“法治—共治—善治”的协同。
撰文|向玲主编|李锦审核|朱宗威*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出品 | 潇湘晨报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