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终于“说人话”了!力挺电影《南京照相馆》,应该在日本上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2:30 1

摘要:周一深夜 11 点半的影院,本该是冷清的时段。但当胡锡进走进放映厅时,却被满场的年轻人惊到了 —— 他们来看《南京照相馆》,这部讲述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人藏起日军罪证底片的电影,已经上映 11 天,票房突破 16 亿,成了这个夏天最意外的爆款。

周一深夜 11 点半的影院,本该是冷清的时段。但当胡锡进走进放映厅时,却被满场的年轻人惊到了 —— 他们来看《南京照相馆》,这部讲述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人藏起日军罪证底片的电影,已经上映 11 天,票房突破 16 亿,成了这个夏天最意外的爆款。


老胡在今天的文章里写,他提前做了心理建设,却还是被片子攥得心口发紧。镜头里没有刻意堆砌的血腥,刘昊然演的邮差阿昌在暗房里冲洗照片,显影液里慢慢浮现的百人斩画面,比直白的屠杀镜头更让人窒息。

这种克制的表达,让他想起那些真实的历史 ——1938 年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保存的日军暴行照片,后来成了东京审判的关键证据。

但让舆论炸锅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胡锡进这句表态:“日本能接受美国人拍的《珍珠港》,就应该也接受中国人拍的《南京照相馆》。”

熟悉老胡的人都知道,这实在不像他的风格。去年大连工业大学女生事件里,他为穿和服的女孩辩护,说 “法律没禁止就该允许”,被网友骂 “和稀泥”;更早的玄奘寺供奉战犯牌位事件,他呼吁 “到此为止”,被质疑是在淡化历史伤痛。

这次突然硬气,有人调侃:“老胡终于说人话了?”

其实《南京照相馆》的叙事,恰好撞上了老胡最擅长的 “中间视角”。导演申奥没拍宏大的战争场面,只聚焦吉祥照相馆里的七个人:邮差、演员、照相馆老板,这些在战火里只求活命的普通人,因为一叠底片成了历史的守门人。

就像老胡在文章里写的,看到片尾战犯被执行枪决时,全场年轻人自发鼓掌 —— 这不是宣泄仇恨,是对 “正义必须兑现” 的朴素认同。

但他更尖锐的观察藏在后面:“他们能接受《珍珠港》。”2001 年《珍珠港》在东京 dome 首映时,3 万日本观众看着银幕上被炸毁的战舰,有人吐槽 “把日军拍成脸谱化的坏人”,但片子最终还是在日本拿了 20 亿日元票房。

反观《南京照相馆》,别说在日本上映,就连长崎原爆资料馆里 “发生南京大屠杀” 的字眼,都被右翼团体要求删掉。

这种双重标准,老胡看得很透。他在文章里戳破:“日本总觉得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是我们欠了他们。”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去年长崎原爆资料馆的审议会上,有委员拿出日军士兵村濑守保拍摄的 3000 张罪证照片,证明扬子江边堆着平民尸体,却被反驳 “那是战争常态”。

就像电影里王传君演的翻译官,一边帮日军冲洗照片,一边安慰自己 “只是混口饭吃”—— 历史的模糊化,往往就是从这种自我欺骗开始的。

有意思的是,老胡这次没搞平衡术。他直白地说 “中日和解的前提,是日本正视历史”,还预言 “关系理顺要等中国实力远超日本”。这种近乎 “鹰派” 的表态,和他过去 “中美要互相理解” 的论调判若两人。

但看看数据就懂,为什么年轻人会半夜追这部电影:上映 11 天,85 后观众占比 62%,00 后贡献了 37% 的票房 —— 他们不是在消费苦难,是在确认 “我们的历史记忆,不必向任何人妥协”。

电影里有个细节,高叶演的女演员毓秀,为了掩护藏底片的邮差,故意穿着旗袍在日军面前唱《夜来香》。这个虚构的场景,原型是 1937 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魏特琳女士,她在日记里写 “每个女性都在尽自己的方式抵抗”。

这种把宏大历史揉进日常的手法,让年轻人看懂了:所谓爱国,从来不是喊口号,是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的勇气。

老胡大概也是被这个场景打动了。他在文章结尾说 “强大是唯一保障”,这话听起来硬,但放在电影语境里很实在 —— 那些藏在照相馆地板下的底片,最终能送到审判庭,靠的不只是勇气,还有战后国际社会对正义的共识。

就像现在,16 亿票房背后,是年轻观众用购票行为投票:我们记得历史,也相信未来。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