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特别热,家里老刘刚从海南回来,腿一软就发起了高烧,骨头像被人锤了一样痛。医院一查,确诊是基孔肯雅热。这个病听着陌生,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是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
今年夏天特别热,家里老刘刚从海南回来,腿一软就发起了高烧,骨头像被人锤了一样痛。医院一查,确诊是基孔肯雅热。这个病听着陌生,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是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
病,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时有爆发。高烧、关节痛、全身酸软,一旦感染,休息一两周都是轻的。
为啥你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却可能会中招?预防蚊传疾病,关键在于有没有从源头做起。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解决一个现实问题: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怎么才能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
总结一句话:从根源断蚊,从细节防病,这6个方法你一定要掌握。
50岁以上的男性朋友,往往有一个共性:不爱喷驱蚊液,觉得“蚊子咬两口没事”;不爱查体,总觉得“这点发烧忍忍就过去了”;还有的在家门前种花养鱼,水缸、花盆、旧桶成了蚊子的温床。
随着年纪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对病毒的抵抗力也跟着变弱。很多人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病,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病情容易迁延不愈,甚至带来关节功能障碍。
50岁以后,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抗造了。一次看似普通的发烧,背后可能藏着更大的风险。与其等着中招,不如提前防范。
第一件事,是认清这个病的“底细”。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传播,尤其活跃在清晨和傍晚。它跟登革热症状相似,但更容易引起关节肿痛。发病初期可能只是发烧、头疼,很容易被误当成普通感冒。
可别掉以轻心。你可能会问,不就一只蚊子咬一下,至于吗?但问题就在于,这种病没特效药,主要靠对症支持治疗,一旦得了,只能靠身体硬扛。
那该怎么防?第一招就是要把积水清干净。家里的花盆托盘、空调滴水盘、废旧轮胎,都是蚊子产卵的温床。建议每周至少一次全面检查清理,尤其在雨后。别小看这一步,阻断蚊子繁殖,从源头上就能减少感染风险。
第二招,用对物理防蚊。纱窗、蚊帐、门帘这些传统方法,仍然是有效的。尤其晚上睡觉,要养成用蚊帐的习惯。白天在阳台或门口坐着乘凉时,也别忘了穿长袖衣裤遮住皮肤。
第三招,合理使用驱蚊产品。别嫌麻烦,家里可以配备一些含避蚊胺或伊默宁的驱蚊剂。出门之前喷在暴露皮肤上,尤其是傍晚时分,能大大减少被咬几率。注意别直接喷在眼口鼻附近,有呼吸疾病的老年人使用时要避开封闭空间。
很多人还会问:是不是被咬了就一定会得病?其实不是。是否感染,还得看蚊子是不是带毒。但问题是,你没法肉眼识别。最好的防护就是避免被叮咬。
第四招是增强自身免疫力。年纪大了,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一旦病毒入侵更容易发病。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适当锻炼。推荐快走、打太极、八段锦这些对心肺功能要求不高的运动,每天30分钟即可。
饮食上,不妨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新鲜蔬果。少吃油腻煎炸,多喝水,促进代谢循环。这些看似简单的调整,都是帮你稳住身体底盘的关键。
第五招,是不要忽视早期症状。如果突然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不要硬扛,特别是近期有去过南方沿海、东南亚等地的。尽早就医,告知医生你的旅行史和症状,有助于快速识别和诊断。
第六招,也很重要,那就是关注社区防控信息。很多地方在蚊媒病高发期会有统一喷药、宣传通知等。别嫌这些“麻烦”,这些举措正是为了保护你。配合社区消杀,积极参与防蚊治理,是每个家庭的责任。
你可能还想知道:这个病会不会传染给家人?答案是不会“人传人”,但同一只蚊子咬了你又咬了别人,就可能造成家庭聚集性传播。发现感染者后,全家都要加强防蚊措施。
还有人问:是不是只有热带地区才有风险?其实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蚊子的活动范围明显扩展。在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夏秋季都有报告病例。不管你住哪,预防蚊媒病都不能放松。
有基础病的朋友尤其要注意。像糖尿病、慢性肝病患者,感染后恢复时间更长,症状更重。平时就要控制好原发病,不能等到发烧了才临时抱佛脚。
很多人只在被咬后才想起来“后悔没防蚊”。但真正有效的防控是日常的点滴积累。从家里没清理的水缸,到你没穿的长袖衬衫,再到你忽略的一次社区通知,都是防疫链条的一环。
说到底,人到中年,身体是一点点垮的,不是一下子垮的。一次小小的蚊子叮咬,可能就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想让自己和家人受罪,就得在平时多做准备。防蚊防病,不是麻烦事,是你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
现在正是蚊虫活跃的季节,防控的关键期。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能真正在心里敲响警钟。
别等到发烧、疼痛、住院才意识到,原来一只蚊子也能让你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如果你已经年过五十,有慢性病病史,或者身边有家人近期去过高发地区,更要重视这些信息。
你会从这6招开始改变生活习惯吗?你家有哪些地方可能是蚊虫“重灾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疑问,让我们一起把健康守在家门口。
参考文献:
[1]王鹤峰,陈文慧.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及防控策略[J].中国热带医学,2021,21(8):705-708.
[2]刘海燕,周建清.蚊媒传染病的防控与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2):134-13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来源:黄芪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