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的“战场启示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2:20 1

摘要:屏息,凝神,整个世界安静得仿佛只剩下心跳。“砰!砰!”他食指轻扣扳机,枪声脆响,撕裂山谷的宁静。60米外,一横一竖两根细若铅笔芯的红色玻璃管应声炸裂。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罗 鑫 王国银 廖彬华 张永清

武警“雪豹突击队”参赛队员与各国参赛狙击手同台竞技。侯崇慧摄

武警“雪豹突击队”参赛队员朱家红、刘士柱交流赛后心得。侯崇慧摄

天山腹地,戈壁滩蒸腾着灼人的热浪。中国武警“雪豹突击队”狙击手刘士柱深吸一口气,将眼睛紧紧抵在瞄准镜上。

屏息,凝神,整个世界安静得仿佛只剩下心跳。“砰!砰!”他食指轻扣扳机,枪声脆响,撕裂山谷的宁静。60米外,一横一竖两根细若铅笔芯的红色玻璃管应声炸裂。

这里,是“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现场。刘士柱刚刚完成了竞赛中的“暗箭刀锋”课目:射手要在50秒内击中60米外两根长10厘米、直径3毫米的玻璃管。

7月15日至20日,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余个狙击小组,集聚武警某训练基地,围绕精准基础、典型场景、综合战斗、极限挑战4个类别12个课目展开竞技比拼。

“挑战在继续,难度在升级,前面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走下场,刘士柱揩去手掌的汗渍,眉头依旧紧锁。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赛了。再次踏上这片戈壁,除了竞技比拼外,刘士柱还想通过观察和交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与视野——“与强者对决,看到的不仅是差距,还有未来”。

走进“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现场,记者跟随“雪豹突击队”狙击小组的脚步,观察与思考未来战场狙击手应当是什么样。

锁定胜局的,往往是那颗强大的心脏

一阵枪炮声响起,惊起密林中的一群飞鸟。

前一秒还在粗重喘息的哈萨克斯坦选手叶梅诺夫·阿曼加利,此刻瞬间放慢了呼吸。调整、瞄准、击发,动作行云流水,300米外的靶标瞬间被洞穿。

刘士柱与叶梅诺夫·阿曼加利在同一赛道,将他的表现尽收眼底。“这是一名冷静的‘猎手’。”刘士柱的眼底掠过一丝惊叹。

这项比赛课目名叫“声响掩护隐蔽狙击”,要求狙击小组在120秒内,携带背囊和弹匣,依次协同通过低桩网和排水管道,利用狭小管道对256米至288米的半遮蔽头部靶进行射击。

“距离远、靶标小、干扰多,最关键的是射击时限短。”刘士柱向记者解析该课目的难点,“射手要借助声响掩护进行射击,射击反应时间只有3秒。”

在3秒内取得好成绩,意味着射手在经历负重等一连串干扰后,能快速调整呼吸,以最快速度搜索识别目标,整个过程不能有半点犹豫迟疑和失误。

这份毫不犹豫,不仅意味着射手要具备精湛的射击技能,还意味着射手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真正的战场上,狙击手没有开第二枪的机会。”该课目竞赛中,刘士柱的队友朱家红被突然响起的枪炮声扰乱了节奏,第一发子弹的弹道略微偏左。朱家红及时修正,第二枪稳稳命中。

一名优秀的狙击手,眼神中常常是没有一丝波澜的平静。

此次竞赛的另外一个课目中,刘士柱在匈牙利选手格拉费尔·阿提拉和队友的眼神中,也看到了这份平静。

此刻,在“解救人质精准狙击”课目场景中,劫持人质的“歹徒”头靶随机在公交车的4个车窗闪现3次,每次仅停留3秒。射手在150米外的运兵车窗后构筑射击阵地,协同狙击靶标。

他们的成绩果然如刘士柱所料。凭借冷静的判断和迅捷的反应,格拉费尔·阿提拉和队友协力将“歹徒”悉数歼灭。

如果仔细品味其中的细节,就更能感受到一名优秀狙击手的那颗“大心脏”。

复盘时,打开笔记本,小组领队李增援圈出了这个细节:“歹徒”始终紧贴着“人质”,不慎击中“人质”将得零分。

“这意味着,支撑格拉费尔·阿提拉和队友们果断出击的,不仅是肌肉记忆,还有超乎常人的冷静与自信。”李增援说。

“锁定胜局的,往往是那颗强大的心脏。”刘士柱对此表示认同,“狙击高手在技术层面的差距微乎其微,更多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将外部压力转化为专注力,这是狙击手必备的心理素质。”

入夜,戈壁的风吹散了赛场的硝烟,刘士柱和队友们对未来的思考仍在继续:未来战场,敌人不会给你更多时间去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在电磁干扰、火力压制、队友伤亡的多重刺激下,制胜未来战场的狙击手必须在秒级甚至毫秒级时间尺度内,屏蔽干扰、稳定心神,做出正确判断并精准执行。

这也提醒他们,未来要在近似实战的高压环境下,加强狙击手心理韧性训练,只有这样,狙击手才能锤炼出一颗无惧战场考验的强大心脏。

从静态精度到动态摧毁,射手的战场已经悄然改变

微风轻轻拨弄树叶,送来一阵清凉。

此刻,参赛队员朱家红心中,却蔓延着焦躁和紧张。

“人机协同隔障狙击”课目,考验射手运用地物判断、测算空间距离和精准狙击等能力。具备这些能力,人机协同紧密高效是关键。

此刻,无人机升空、盘旋,朱家红的目光在无人机回传的画面和风速仪上不断切换,静静等待时机。直到准星与靶心重合的瞬间,他立即完成微调、预压、击发动作,命中靶心。

人与无人机等辅助装备器材的精密结合,是未来战场的必然要求,也是此次竞赛的一大亮点。

赛场上,选手们借助无人机捕获藏匿目标,搭乘舟艇展开水上射击,依托突击车构筑射击阵地……人装协同,正慢慢嵌入未来的作战环境。

“人装协同与狙击作战紧密结合,才能锻造出在多维空间自由游弋的战场‘幽灵’。”该课目主裁判王帅龙说。

事实上,想要实现人装协同与狙击作战的紧密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简单的射击习惯说起。无人机拍摄角度与射手射击朝向正好相反,射手必须在看到无人机屏幕画面的瞬间,将方位、距离和地物参照等数据转化为战斗直觉和行动判断。因为射击习惯,很多选手都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柬埔寨选手就是因为没有准确估算出无人机回传画面中目标的位置,最终子弹脱靶,遗憾退场。

还有一些考验,来自动态、复杂的环境背景。置身“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课目现场,朱家红感到压力。他的身体随着船体摇晃起伏晃动,眼睛紧紧盯着水面上同样摇晃的靶标,寻找射击窗口。

如何在船体和靶标的双重晃动中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捕捉其中稍纵即逝相对稳定的瞬间,是这个课目的主要考点。

观察前几名选手的表现后,朱家红逐渐有了解题思路:控制呼吸,与船体晃动同频,就能将自己“焊”在船上。

“叮!”清脆的回响宣告他成功命中靶标。虽然射击带来的后坐力传导到船体,影响了队友刘士柱射击姿势的稳定,导致子弹落点位置微微偏离,但朱家红的方法还是奏效了。

对于“人与装备协同”这个大命题,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解法。

王帅龙解释了该课目设置背后的实战背景:近年来,随着在水上执行任务的情况增多,在劈波斩浪中寻求制胜一击,已成为现代狙击手必须跨越的新门槛。

“晃动,不仅仅是在船上,也可能在车顶、直升机舱等等。未来战场瞬息万变,狙击训练必须模拟更极端的非稳态环境,将‘动中求准’刻入骨髓。”王帅龙说。

对此,竞赛组委会工作人员李哲峰也有相似的感受。

“过去,我们追求的是‘百步穿杨’的静态精度,随着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未来狙击手要在动态载体、动态目标、复杂环境中,依然能快速测算、稳定控枪、果断击发,实施动态摧毁!”他说。

一天竞赛结束,戈壁的天空依然明亮。晚上9点,小组成员席地而坐,展开复盘。

朱家红率先发言:“无人机空中侦察、突击车陆上掩护、冲锋舟水上渗透……这让我们看到,装备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肢体与感官的延伸,要让辅助装备转化为‘战斗器官’,达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效果。”

一旁的突尼斯狙击小组领队阿拉·赫迈西,通过场边翻译准确理解了朱家红表达的意思,朝着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未来战场呼唤的,是能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作战单元

狙击赛场竟设置了手枪靶!

这有些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在“渗透狙击”课目现场。记者观察选手们比拼时发现,选手们在抵达5号射击阵地时,会放下狙击步枪,迅速拿起手枪,对10个“集团目标”展开射击。

“真实战场,狙击手不能只依赖狙击步枪,而要学会使用多种武器战斗。”走出竞赛区域,刘士柱喘着粗气:“这简直就是一场完整的战斗。”

完成“渗透狙击”,选手们需要在20分钟内依次跃进丛林、巷道、屋顶等射击阵地,对目标进行“定点清除”,全程奔袭约1.1公里,各类射击目标共有20多个。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狙击竞技,而是真正的实战较量。”该课目主裁判张浩告诉记者,这个课目以狙击小队深入敌后解救人质为战斗背景,共设置隐蔽渗透、协同接敌、定点打击、控守压制、游动反击、掩护打击、快速撤离7个作战环节,全程注重技战一体运用,检验狙击小组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综合战斗能力。

通过最新配备的赛事直播系统,记者的视线穿过赛场的硝烟,目睹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隐蔽、跃进、匍匐……中国陆军选手陈敬超、杨健山利用掩体“摸掉”了300米外的“敌”卡口警戒哨兵,紧接着穿过地道,协力对“首要目标”实施精准打击……最后,他们边打边撤,清除“残敌”。

“一比一还原的身形靶、房屋、地形……这些对战斗场景的‘复刻’,让瞄准镜里的‘战场’更加清晰。”朱家红向记者道出切身感受,“这是未来敌后作战的‘样板间’,也是狙击手的试炼场。”

“渗透狙击”课目满分400分,朱家红和刘士柱最终获得350分。

“成绩还算理想。”不过,对比其他选手的表现,他们觉得这“50分”说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就比如,我注意到乌兹别克斯坦狙击小组针对不同距离目标,选择不同装药量的子弹,消除了一些不利条件的干扰。”朱家红告诉记者,他在赛后交流中知道,这是他们日常训练中保持的一个习惯,“这种细致程度精确到计算子弹装药量,让人佩服”。

这场逼真的“战斗”,让参赛队员们看到了狙击手的进阶方向:未来战场呼唤的,绝非仅会“静态打靶”的射手,而是能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作战单元。

“射击姿势自选、狙击步枪弹自主分配……从这些课目条件设置中,我们不难想象,当狙击手被投放到一处战场,可能只给他一个任务目标,剩下的行动需要自主筹划决策。”李哲峰曾多次参加狙击手射击竞赛课目设计,他分析道,未来的狙击手不光要具备精准打击能力,还要兼具精细筹划、精确指挥、精密协同的综合战斗素养。

自主筹划决策,在“城市要点控守狙击”课目中有着更为直观的体现。

该课目在100米至700米的距离区间设置了6个分值不等的显隐靶,其中,在限定时间内命中指挥官靶,计25分;命中狙击手靶、火箭筒手靶、侦察兵靶各计20分;命中机枪手靶计10分;命中步枪手靶计5分。

朱家红和刘士柱在完成该课目前,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擅长远距离狙击的朱家红,重点搜索识别射击指挥官靶和狙击手靶;刘士柱则逐一突破距离相对较近的4个点位。两人密切配合,最终取得较好成绩。

“分值较高的靶子距离远、目标小,如果贪功冒进,可能会脱靶。”李哲峰告诉记者,“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独立完成价值判定与行动抉择,关乎队员的生死存亡。”

复盘会上分析失分项时,刘士柱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独立作战单元”这几个字,他告诉记者,赛场的实战化课目清晰照见了他们未来能力扩容的方向:自主情报判读、战术规划、临机决策、战场救护……此刻,他心中关于未来狙击手的“画像”也愈发分明。

疾风掠地,卷起漫天黄沙。刘士柱合上本子,目光投向更远的戈壁深处……

亲历者说

让思考的速度跑在子弹前头

■武警“雪豹突击队”参赛队员 刘士柱

经过这次比赛,我对“狙击手”有了新认识。以前觉得狙击手的看家本领就是屏住呼吸,稳稳扣下扳机,追求“一击必杀”的绝技。但与其他国家狙击手同台竞技后,我明白了,“一击必杀”只是起点。

一名顶尖的狙击手,光会“打”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会“看”、会“想”、会“选”。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哪个目标是“钥匙”,打掉它能撬动整个战局?哪个时机出手能获得效益最大化?这背后的判断力、分析力,比单纯打得准更难练,也更重要。

狙击不是一个简单的瞄准射击动作,而是多学科组合、多元素融合的专业性系统性课目,可以称得上是一门科学。

返回后,那些以前让人觉得头疼的数学计算、物理测量书,必须硬着头皮去“啃”。之前收集的各种顶尖训练视频、案例分析,得反复看、照着练。

认知有了改变,再到靶场上验证就会发生质变。不同风速下的子弹往哪儿飘?不同湿度环境的射击密位怎么调?我们要学会用各种方法去算、去修正,不断调校训练路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升级”狙击手的大脑和技能。

未来战场上,不会思考就会被消灭。我们要紧贴实战去校准思考的“准星”,让思考的速度跑在子弹前头。这样,才能让制胜未来战场的“弹道”在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精准。

来源:中国军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