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 12 岁靠倒卖邮票赚零花钱时就发现:“邻居叔叔每天扛砖 12 小时,赚的钱还没我周末倒腾几张邮票多。不是他不够努力,是他在卖力气,我在倒资源。”
纳瓦尔在推上扔过一个炸场观点:“职场最大的骗局是‘好好工作就能升职加薪’,这就像告诉驴‘好好拉磨就能变成主人’。”
这个从印度移民家庭走出来的硅谷创投大佬,最擅长用一句话掀翻打工人的认知。
他 12 岁靠倒卖邮票赚零花钱时就发现:“邻居叔叔每天扛砖 12 小时,赚的钱还没我周末倒腾几张邮票多。不是他不够努力,是他在卖力气,我在倒资源。”
这位《纳瓦尔宝典》的作者,人生轨迹就是部 “资源掠夺史”:20 岁在 eBay 倒卖手机,靠信息差赚第一桶金;30 岁创办股权众筹平台 AngelList,把投资人与创业者的资源捏合成生态;现在靠投资、写作、播客构建 “睡后收入” 体系,每天工作两小时比普通人全年赚得还多。
他说:“世界从不缺埋头拉车的人,缺的是抬头看路抢资源的人,前者求老板赏口饭,后者自己造粮仓。”
今天咱们就来戳破 “努力工作就能逆袭” 的童话。
底层用时间换钱,顶层用资源生钱;底层怕失业,顶层怕资源断流;底层研究考勤制度,顶层研究资源分配规则。
那些困在 “职场牢笼” 里的人,往往不是能力差,是没搞懂 “资源才是财富的源代码”,结果在流水线般的工作中,活成了韭菜。
纳瓦尔在斯坦福辍学后,没像同学那样投简历找工作,反而蹲在电子产品市场泡了三个月。
他发现中国产的 MP3 在美国卖得比成本价高 5 倍,就背着行囊飞到深圳,用蹩脚的英语跟厂家砍价,回来后在 eBay 开店,半年赚了普通程序员三年的工资。
有人骂他 “投机倒把”,他却说:“我只是把深圳的资源搬到硅谷,比在办公室写代码创造的价值大得多。”
这就是底层与顶层的核心差距:前者把自己当 “时间销售员”,后者把自己当 “资源调度员”。
你在公司写 PPT,是把 8 小时拆成 8 个 60 分钟批发给老板,一小时值 50 块就谢天谢地;但如果你能把客户的需求、设计师的创意、工厂的产能捏合起来,一单生意可能就赚你半年工资。
更扎心的是,时间是消耗品,今天卖完明天就没了;资源是可再生能源,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纳瓦尔的邮票生意后来变成手机生意,手机生意变成创投生意,就是资源在复利增长。
纳瓦尔有个著名的 “财富公式”:财富 = 资源 × 杠杆 × 效率。
找工作的人,资源只有自己的时间,杠杆是老板给的岗位,效率再高也跳不出 “时间 × 时薪” 的死循环;而抢资源的人,资源可能是信息(知道哪里买得便宜卖得贵)、人脉(认识能打通关节的人)、技术(开发个工具提高效率),杠杆是互联网、资本、团队,效率能呈指数级增长。
就像开奶茶店,打工的店员卖一杯赚 2 块,老板靠加盟费和供应链,躺着就能赚每个店每天 200 块,这就是 “卖时间” 和 “管资源” 的区别。
现在职场上的 “奋斗者”,本质是在 “时间批发市场” 卷得昏天黑地。
有人为了加班费每天多干 4 小时,以为能攒够首付,却没算过通货膨胀早把那点辛苦钱稀释了;有人在公司竞聘时拼业绩,却发现领导的亲戚空降成了顶头上司,职场的资源分配从来不是按 “努力程度”,而是按 “接近资源的距离”。
纳瓦尔说:“就像在餐馆打工,你再能端盘子,也不如厨师离灶台近,更不如老板离收银台近。”
纳瓦尔创办 AngelList 时,手里既没太多钱,也没显赫背景,却撬动了硅谷的创投圈。
他的秘诀特简单:把找不到投资的创业者和找不到好项目的投资人拉到一个平台,自己抽成 5%。
就像婚介所老板,手里没一个 “现成对象”,却靠撮合资源赚得盆满钵满。
他说:“资源的价值不在占有,在流动水库里的水会发臭,流动的河才能滋养两岸。”
这就是抢资源的高阶玩法:不是囤积资源,是做资源的 “连接器” 和 “催化剂”。
底层看资源是 “我的你的”,顶层看资源是 “怎么组合”。
你手里有个好创意,他手里有启动资金,我手里有技术团队,三者分开啥也不是,捏在一起可能就是家上市公司。
纳瓦尔早期投资推,不是因为他多懂社交,是他知道 “博客时代要结束,短内容会爆发”,把创始人的想法和投资人的钱连在了一起,这比自己埋头做项目省力 10 倍。
普通人总在 “攒资源” 却不会 “用资源”。
有人手机里存着 500 个联系人,却从来没主动问过 “你最近需要什么帮助”;有人加入 100 个行业圈子,却只潜水抢红包,不会说 “我有 XX 资源,谁需要对接”;有人手里有优质货源,却只会刷屏卖货,没想过对接给实体店老板做批发,他们把资源当成 “收藏品”,顶层把资源当成 “流通货币”。
更颠覆认知的是,“信息差” 是最容易抢的资源。
纳瓦尔 20 岁时发现一个秘密:米国的二手手机在印度能卖高价,因为那边新机太贵。
他没本钱囤货,就先在印度网站挂售,有人下单再去美国跳蚤市场淘货,空手套白狼赚差价。他说:“信息差就像隔着一条河,你知道河对岸有金子,多数人却不知道河的存在。”
纳瓦尔特别喜欢 “边缘资源”:别人看不上的小生意、没被挖掘的小需求、刚出现的新技术。
他早期投资比特币时,主流投资人都骂 “骗局”,他却觉得 “去中心化是趋势”,结果赚了几百倍。
他说:“主流资源早就被瓜分完了,边缘资源才是留给普通人的蛋糕。” 就像十几年前的短视频,没人觉得能赚钱,第一批做的人早就靠流量资源实现了财富自由,等大家都看懂了,资源早就没了。
纳瓦尔给年轻人的第一个建议是 “每周问自己三次:这是在给别人打工,还是在给自己抢资源?” 他刚工作时在一家软件公司写代码,别人都在应付任务,他却偷偷研究公司的客户名单和销售策略。
半年后他离职创业,第一批客户全是以前公司的 “边缘客户”,那些大销售看不上的小单子,恰恰适合他的小公司。
他说:“打工时要像老板一样思考‘公司的资源是什么’,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只知道‘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
这就是思维转换的关键:雇员思维看 “我能得到什么”,老板思维看 “我能控制什么资源”。
纳瓦尔总结过 “抢资源的三个信号”:能产生被动收入、能复制放大、能形成网络效应。
你开个实体店,每天守着才能赚钱,这不是好资源;但你把开店经验写成教程,卖加盟权,躺着能赚钱,这就是好资源。
你帮人写文案,写一篇赚一篇的钱,这不是好资源;但你总结出 “爆款文案公式”,做成网课卖,这就是好资源。
他说:“判断是不是真资源,就看‘离开你还能不能转’,能转的才是资源,不能转的只是你的劳动。”
从找工作到抢资源,要跨过三个坎:第一是 “面子坎”,纳瓦尔倒卖手机时被同学嘲笑 “像个小贩”,他却说 “赚钱不丢人,穷才丢人”—— 底层太在乎 “职业体面”,顶层只在乎 “资源到手”。
第二是 “风险坎”,抢资源总有不确定性,可能囤的货卖不出去,可能对接的生意黄了,但纳瓦尔说 “每次失败都是摸清资源规律的学费”—— 底层怕损失,顶层怕错过。
第三是 “耐心坎”,抢资源不像发工资那样准时,可能三个月没收入,第四个月突然赚一大笔,纳瓦尔早期做 AngelList,半年没一分钱进账,差点饿死,熬过去才迎来爆发 —— 底层要 “即时反馈”,顶层懂 “延迟满足”。
纳瓦尔有个 “资源嗅觉训练法”:每天花 10 分钟问 “这事儿背后有什么没被利用的资源?” 看新闻时想 “这条信息能链接到什么生意?” 聊天时听 “对方抱怨的痛点是不是个资源缺口?”
他说:“资源就像空气,无处不在,缺的是发现的鼻子。
他早年发现 “程序员都讨厌写简历”,就做了个自动生成简历的工具,免费给人用,靠广告和给招聘网站导流赚钱,这是从 “痛点资源” 切入。
他看到 “大学生想实习却找不到门路”,就对接企业 HR 搞 “实习中介”,不收费,只要求学生实习后写反馈,再把这些真实体验卖给想做雇主品牌的公司,这是从 “需求资源” 切入。
这些路子看似 “不务正业”,却比正经找工作赚得多。
顶层抢资源还有个特点:擅长 “借资源”,而不是 “攒资源”。
纳瓦尔创业没钱租办公室,就跟咖啡馆老板商量 “我帮你拉客人,你给我个免费工位”;缺技术合伙人,就去技术论坛帮人解答问题,慢慢吸引高手加入;甚至早期谈投资,他自己没多少钱,就拉来三个朋友凑了个 “迷你基金”,先投几个小项目做出成绩,再去融大资金,这叫 “空手套白狼”,也叫 “资源杠杆”。
普通人总被 “没资源” 困住,其实是被 “必须拥有” 的执念绑架了。
你想做直播带货,不一定非要自己囤货,跟供应商谈 “一件代发” 就行;你想做知识付费,不一定非要自己原创,跟老师谈 “分销分成” 就行;你想做团购,不一定非要自己送货,找小区便利店合作就行。
纳瓦尔说:“资源就像健身房的器械,不一定非要买回家,能用上就行。”
最反常识的是,“帮别人抢资源” 是最快的抢资源方式。
纳瓦尔刚进创投圈时,没什么名气,就义务帮投资人整理行业报告,帮创业者修改商业计划书。有人觉得他 “傻”,却不知道他在这个过程中,摸清了投资人的偏好,认识了最靠谱的创业者,积累了判断项目的能力,这些后来都成了他自己做投资的核心资源。
就像职场上的 “老好人”,看似总在帮别人干活,实则在这个过程中熟悉了公司的业务流程、客户需求、团队关系,时机一到就能整合这些资源自己干。
写到这里终于明白,纳瓦尔说的 “底层找工作,顶层抢资源”,不是否定努力,是否定 “只靠努力”;不是鄙视工作,是鄙视 “把工作当人生全部”。
这个世界的财富分配,从来不是按 “劳动时间”,而是按 “资源掌控力”—— 你掌控的资源越稀缺、越关键、越能流动,你就越富有。
最后送大家一句纳瓦尔的 “资源箴言”:“别做资源的奴隶,要做资源的主人,奴隶等着被分配,主人主动去掠夺。”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