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 | 汛期生态环境执法“硬核”攻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1:16 1

摘要:暴雨倾盆,江河水位暴涨,汛期是生态环境风险集中爆发的“窗口期”。作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我们既要冲锋在前排查隐患、应对突发,更要保障自身安全、提升响应效率。笔者结合实战经验,总结这份汛期执法“硬核”攻略。

暴雨倾盆,江河水位暴涨,汛期是生态环境风险集中爆发的“窗口期”。作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我们既要冲锋在前排查隐患、应对突发,更要保障自身安全、提升响应效率。笔者结合实战经验,总结这份汛期执法“硬核”攻略。

预警预判先行

抢占防汛主动权

一是密切联动气象、水利、应急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掌握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预警,重点关注辖区内低洼易涝企业、尾矿库、危废贮存点、饮用水源地、历史污染区域。利用GIS地图标注风险点,形成“防汛风险一张图”。

二是实施“体检式”排查。在汛期来临前,组织对涉水企业(尤其是污水处理厂、化工、印染、电镀等)、垃圾填埋场、涉危废单位开展专项“体检”。重点检查污染治理设施防淹防渗能力、应急池容量及排空状态、应急物资(沙袋、水泵、堵漏材料)储备、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建立问题清单,限期整改,闭环管理。

三是预案演练“真刀真枪”。修订完善部门防汛应急响应预案,明确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响应流程、人员分工、物资调配。联合重点企业、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如模拟断电导致污水溢流、危化品仓库进水等),检验预案有效性,磨合协同机制。

科技赋能增效

精准锁定风险

二是“快检+在线”,双管齐下。熟练运用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流量计、VOCs/FID检测仪等,在安全点位快速筛查水质(pH、COD、氨氮、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浓度,初步判断污染性质和范围。同时,紧盯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数据,发现异常流量或浓度突变,立即启动核查。

三是使用移动执法进行“云端”联动。利用移动执法终端,现场快速录入检查情况、拍摄定位取证、调阅企业环评及历史数据。通过执法APP或工作群,实现与指挥中心、监测站、应急队伍的信息实时共享与指令快速下达。

安全为基

筑牢执法生命线

一是个人防护“全副武装”。强制穿着救生衣(靠近水域作业时)、高帮防水防滑胶鞋(防刺穿)、防水手套。配备强光手电(带爆闪功能)、高频对讲机(确保防水及信号畅通)。随身携带应急哨、便携式急救包(含止血包扎、消毒、常用药品)。

二是“避险清单”牢记于心。绝不在行洪河道、易滑坡山体、危桥、高压线塔下、积水深度不明区域冒险作业。绝不单人涉水进入厂区或污染现场。遇雷暴天气立即寻找安全室内避雷。车辆停放于地势高处,远离易涝点。

三是坚持“三查三进”原则。查天气水情预警、查现场环境风险(建筑稳固、有无漏电、有毒气体)、查通讯装备电量信号。确保安全条件允许、防护装备到位、同伴协同支援(至少两人同行)方可进入风险区域。明确撤离信号和路线。

高效处置突发

证据链条闭环

一是突出“快、准、稳”锁定源头。接到污染报告或发现异常,迅速结合地图、无人机影像、在线数据锁定最可能污染源区域。优先排查上游、雨水管网排放口、企业事故应急池及围堰状态。

二是聚焦规范采样“铁证如山”。使用清洁的专用采样容器,做好防雨防污染措施。详细记录采样点位(经纬度定位+现场描述)、时间、天气、水文状况(流速、水位)、现场感官描述(颜色、气味、漂浮物)。同步采集上游背景对照样,样品立即冷藏保存,尽快送检,全程留痕。

三是实施“双线”固证不遗漏。执法记录仪全程录像(尤其涉水、危险区域操作),拍摄全景、近景、特征污染细节照片(带参照物、时间水印)。同时要及时固定、拷贝企业DCS系统、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电子数据,防止灭失。

协同联动

凝聚战汛合力

一是与乡镇街道、村社网格员、河长、重点企业环保负责人建立畅通联络网,鼓励第一时间报告异常情况(如河道变色、异常气味、企业异常排水)。

二是与应急管理、消防、水利、住建等部门建立高效联动机制。明确污染事件中堵漏、筑坝、抽排、人员疏散、物资调配等职责分工,避免各自为战。

三是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准确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进展和监测信息,回应公众关切,维护社会稳定。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