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天上午十点,也就是8月6日,2025年(第十届)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人即将揭晓。说实话,我还是挺关注这个奖的,因为我认为这个奖是更纯粹的关注基础科学领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更看重的是获奖人学术成果的重要性,该奖也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那今年有哪些人
明天上午十点,也就是8月6日,2025年(第十届)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人即将揭晓。说实话,我还是挺关注这个奖的,因为我认为这个奖是更纯粹的关注基础科学领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更看重的是获奖人学术成果的重要性,该奖也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那今年有哪些人有可能获奖呢,在此我们也来“瞎猜”一下……
首先我们看看“生命科学奖”,该奖以往的获得者包括了卢煜明、施一公、邵峰和李家洋等等,可以说算是把国内最顶尖一批的生物学家都囊括了,那今年又有哪些学者能脱颖而出呢?如果从同领域与国际上横向比较的话,我国生命科学领域较为出色或者部分领先的应该是植物学(农学)领域的研究了,但前年获奖的柴继杰与周俭民算是属于这一领域的,这中间才隔一年,我估计今年再给这个领域可能性不是很大。今天我先“盲猜”一个今年获奖可能也不大,但原创性很强的一个成果,就是清华大学俞立教授的迁移体(Migrasome)研究,这是俞立2014年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器。可能该发现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俞立已在迁移体(Migrasome)的机制与功能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而且正在深入了解它的具体作用等;该领域可能更像是在不断探索阶段,也主要是俞立教授在推动。相信在后续研究中如果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的话,该领域的重要性就会愈发体现出来了。
生命科学再猜一个老一辈的学者,就是今年95岁高龄的汤钊猷老先生了。他曾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校长(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94年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要从事肝癌临床诊治和基础性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转移的研究;他与合作者研发的甲胎蛋白血液检测技术,能帮助医生识别肝癌患者,这一突破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他被誉为肝癌早诊早治的奠基人,他曾获国际肿瘤免疫学界大奖—威廉·科利奖、陈嘉庚科学奖、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20年,当时年近96岁高龄的王振义便曾获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除了以上2位,近些年接连在国际上做出了重要成果的陈玲玲、胡海岚这两位女科学家,以及北京大学的陈鹏等应该也是在委员会的考虑范围内的吧!
再看下物质科学奖,我觉得去年接连收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陈嘉庚科学奖的方忠、戴希和翁红明团队算是一个热门,该团队去年主要因为在“拓扑电子态计算预测及其材料发现”而接连获奖。该成果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方忠,戴希团队与已故的张首晟合作提出了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直接推动了薛其坤院士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QAH);二是该团队通过计算预言的拓扑狄拉克半金属和外尔半金属相继在实验中被证实,助力外尔费米子在预言80多年后终于在固体中发现;该发现是当年物理界的重大成果,更是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125周年49项重要工作中唯一来自中国的科研成果。
另外,江雷院士凭借“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这项成果,应该也是竞争者之一。该研究师法自然,将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应用于多个领域,部分已实现了技术转化,超浸润性技术还入选IUPAC化学领域2021年的十大新兴技术。该成果也让江雷院士收获了TWAS化学奖、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日经亚洲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和陈嘉庚科学奖等众多荣誉。另外,早在2017年便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唐本忠院士,其作为“AIE”的创始人,在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似乎该成果在国际上还是有些许争议点的,在前些年的国自一等奖得主纷纷斩获未来奖后,唐院士还是“遗珠”,不知今年是否被青睐。还有2023年中山大学王猛教授的高温镍基超导算是国际上超导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燃了全球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该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是十足的,只是该成果前年才诞生,而且前两年研究铁基超导的两位才获奖,可能并不会那么快获奖吧。
江雷院士
最后再说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该奖从以往获奖人的获奖领域来看,大致算是“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领域”轮流颁奖,去年的获奖人是从事数学研究的孙斌勇院士,今年多半是颁发给“计算机科学领域”。在此,我首推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杨伟豪(Raymond W. Yeung)教授,他在国际上开创和发展了网络编码技术,这是少有的在美国之外做出的计算机通讯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发现。他曾获IEEE的埃里克·萨姆纳奖(IEEE ERIC E. SUMNER AWARD)和IEEE理查德•汉明奖章(IEEE Richard W. Hamming Medal);此外,他更是获得了有“信息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2022年度的克劳德•香农奖(Claude E. Shannon Award)。而且杨伟豪教授的成果主要是在中国香港地区做出来的,也符合“未来奖”的颁发范围。
最后再“盲猜”一位具有数学和计算机双重研究背景的内地学者—西安交通大学的徐宗本院士。他提出了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提出了分布式微剂量CT、超快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创新数学理论等。他既是一名数学家,也是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研究涉及了应用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等;他曾获Richard Price数据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华罗庚数学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等;他还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过45分钟报告(2010年)。
以上就是我个人觉得有机会获得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的优秀学者,当然这纯属个人猜测,娱乐为主,不喜勿喷。本人的认知能力与“品位”肯定比不上科学委员会的,明天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本次又有哪些学者受到“未来奖”的垂青!当然也希望本文“瞎猜”的人选里面有人获奖,让我不至于一个不对……#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科技大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