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09:51 1

摘要:书桌一角的录取通知书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指尖轻轻抚过那烫金的校名,高中三年那些难忘的经历,便如潮水般汹涌地回荡在脑海之中。而记忆的浪潮里,最先翻滚到眼前的,是高一五月时那场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校运会。作为我们一高历年来的特色活动,每一届校运会,都如同一个独特的青春

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

校友来信

王森,新野一高2025届毕业生,现已被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录取。 座右铭: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图片丨王森

原高三(2)班学生 班主任:张国永

你看,我们也跑到这儿了

书桌一角的录取通知书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指尖轻轻抚过那烫金的校名,高中三年那些难忘的经历,便如潮水般汹涌地回荡在脑海之中。而记忆的浪潮里,最先翻滚到眼前的,是高一五月时那场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校运会。作为我们一高历年来的特色活动,每一届校运会,都如同一个独特的青春纪念册,被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用心填满,留下只属于他们的独家回忆。

那届 50 米混合接力赛闹得像场派对——全班按学号排着长队,连不苟言笑的班主任、和蔼的化学老师都笑着站进队尾。哨声一响,第一棒女生掉了接力棒,蹲下去捡时肩膀在抖,后面人只催 “捡起来跑!我们等你!”等她冲出去,隔壁班已领先大半截,可接棒的节奏突然变了:爱磨蹭的男生递棒又快又稳,跑几步就喘的女生胳膊甩得格外用力。队伍里的人越站越近,后面的人几乎要贴上前一个的后背,有人在喊 “稳住”,有人在数 “还有三棒”。接力棒在人群里传得飞快,每个人接棒时都比平时多了句叮嘱:“接着!”“抓稳喽!”最后一棒时,原本拉开的大半截差距,不知何时已经缩成了一个身位。我们班只比第一名慢了小半秒,屈居第二。但当裁判报出 “第二名” 时,队伍里先是静了半秒,接着爆发出一阵比加油时更响的笑闹。有人突然喊 “刚才谁递棒那么快”,立刻有人接话 “是我是我”,接着就吵成一团,说自己那棒 “至少追回了两米”。

▲图片丨50米混合接力赛(选图)

后来才慢慢懂,高中三年就像那场接力赛——我们未必是跑得最快的,但当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连掉棒都变成笑着珍藏的瞬间时,那种拧成一股绳的劲儿,本身就是最耀眼的胜利。那根接力棒,或许是某次集体大扫除时递来的抹布,或许是期末复习时全班传看的笔记,又或许,只是运动会后一起分享的汽水。

高三上学期,刘秀祥老师来和我们交流的那天,阴云压得很低。他站在讲台上,说自己带着母亲求学的日子,说:“命运给你一个低的起点,是想让你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讲到动情处,他声音发颤,台下的抽泣声此起彼伏。结束后,我们像追星一样围上去要签名,他在我们的笔记本上写下“当你抱怨没有鞋穿的时候,却发现还有人没有脚”。我至今记得他掌心的温度,粗糙,却带着一种能穿透迷茫的力量。

原来真正的感动从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有人把你正在经历的挣扎,活成了照亮前路的光。那时的我们总觉得“努力”是个空泛的词,直到看见有人把泥泞走成坦途,才明白所谓成长,不过是在认清生活的重量后,依然选择抬脚往前走。

▲图片丨高三学子交流会(选图)

3月1日那天的场景,大概会记一辈子。操场上的红旗猎猎作响,每个同学手里都牵着承载目标的气球。主持人突然笑着说:“今天我们请到了几位特殊的嘉宾。” 当主持人请家长代表和孩子一同上台时,十来个身影穿过人群走上台。前排的家长先开了口,声音带着点发紧的颤:“知道你天天熬到后半夜,桌上的台灯亮到我们睡了还没熄。” 说着就张开胳膊,身边的孩子愣了愣,往前挪了半步,被他稳稳圈在怀里。那孩子个子快赶上家长了,背却微微弓着,像怕硌着对方似的,手在家长后背轻轻拍了两下。最边上的家长大概是太紧张,话说得颠三倒四:“别总想着考多好,吃好睡好……” 话没说完就被孩子打断,那孩子抬手抹了把家长鬓角的碎发,声音清亮:“您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家长眼眶红了,却笑着推了推孩子:“去吧,好好考。”

台上的人站得并不整齐,有的背挺得笔直,有的肩膀挨着肩膀;说的话也朴素,无非是 “别累着”“我懂”“放心”。可那些张开的怀抱、悄悄整理的衣领,还有孩子们回握的手、轻拍的背、凑近的额头,像一串被阳光晒暖的珠子,串起了比誓言更实在的东西。

▲图片丨放飞梦想

那一刻突然懂得,高考从不是一个人的战役。当主持人说 “请和父母一起放飞气球” 时,牵着线的手突然攥紧了——那些印着目标大学的气球,红的、蓝的、粉的,在风里轻轻晃,像把所有藏在心底的期待都系在了绳端。放线的瞬间,上千只气球一起往上飘,带着两双手的温度,慢慢融进猎猎作响的红旗里。原来那些你熬夜刷题时客厅里留着的灯,那些你说 “考砸了” 时父母说 “没关系” 的瞬间,都像这气球的线,看似轻轻巧巧,却一直稳稳托着你往上飞。后来冲刺的日子里,每次想偷懒,就会想起那个拥抱、那些气球——原来我们奋力奔跑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不辜负那些默默托举你的人。

最后的冲刺阶段,晚自习的灯管总在头顶嗡嗡响,卷子像不要钱似的往下发,白色的试卷边缘堆在桌角,能没过半本字典。刚把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步骤填完,物理老师抱着一摞练习小页走进来,粉笔灰混着油墨味飘过来,前排有人轻轻 “嘶” 了一声 —— 又是新的错题汇编。演算纸写满了就往桌肚里塞,攒到周末能捆成一摞,页脚卷得像波浪,上面的红叉绿勾叠在一起,分不清是哪道题的痕迹。有时对着选择题的 ABCD 发愣,笔尖悬在半空,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翻页声,心里像揣着只乱撞的兔子——别人的进度条好像总比自己快,错题本上的红笔字怎么也划不完。但没人真的停下。有人把眼镜往鼻梁上推了推,继续在生物课本上画重点,荧光笔在 “有丝分裂” 四个字上涂出第三遍亮黄;有人用透明胶带粘补破了角的英语卷子,胶带在纸上拉出 “刺啦” 一声,又低头背作文模板;连总说 “学不动了” 的同学,也咬着笔杆把化学方程式抄在便利贴上,贴满了课桌侧面。没人知道哪张卷子能押中考点,哪道错题会彻底搞懂,可手还在写,笔还在动,好像只要笔尖不停,那些堆积的纸张就不是压力,而是慢慢垒高的台阶。

▲图片丨王森(右一)

后来才发现,高三的日子从不是某道题的顿悟,而是在成摞的试卷里学会翻页,在反复的错误里磨出耐心。就像老农翻地,一锄头一锄头下去,看似重复,实则早把土松好了,只等某天春风来,该发芽的自然会冒头。

现在的你们,或许正站在高一的起跑线上,带着点懵懂往前冲;或许正处在即将高三的迷茫里,对着错题本皱眉头。但请相信,你们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有意义——校运会的突破,讲座上的眼泪,誓师时的拥抱,刷题时的专注,都会在未来的某天,变成照亮前路的星。

不用怕暂时的落后,就像那场50米接力赛,暂时落后又怎样?把握机会,突破自我,依旧有机会成功;不用怕此刻的迷茫,就像刘秀祥老师说的,泥泞里也能开出花;不用急着要结果,就像月亮慢慢变圆,你们的每一步,都在靠近属于自己的圆满。

青春的赛道上,重要的从不是跑得多快,而是有没有人和你一起使劲,有没有认真感受每一阵风、每一束光。而我们这些曾和你们一样奔跑的人,就在前面不远处回头望着——等你们带着故事跑过来,笑着说“你看,我们也跑到这儿了”。

▲图片丨梦想起航

来源:福建文化志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