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屏幕上的短视频总在精准推送着诱惑:“0 元学摄影,让朋友圈点赞翻倍”“AI 全媒体变现,月入过万不是梦”“不节食不运动,跟着吃就能瘦”。这些滚烫的承诺像钩子,一次次勾着我这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 50 后高校教师。三个月里,我三次踏入网课陷阱,又三次狼狈脱
手机屏幕上的短视频总在精准推送着诱惑:“0 元学摄影,让朋友圈点赞翻倍”“AI 全媒体变现,月入过万不是梦”“不节食不运动,跟着吃就能瘦”。这些滚烫的承诺像钩子,一次次勾着我这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 50 后高校教师。三个月里,我三次踏入网课陷阱,又三次狼狈脱身,终于在真真切切的创作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第一次心动始于苹果手机里那些拍砸了的照片。同样的景点,别人拍出来是杂志大片,我拍的却总是歪歪扭扭的 “到此一游”。刷到 “6 元 5 天提升拍照水平” 的广告时,我毫不犹豫地付了钱,想着就算学不会,6 块钱买个消遣也值。
潘老师的课确实有干货。每天 20 分钟的直播里,他会讲构图的黄金比例、光线的运用技巧,甚至教我们用手机自带功能调滤镜。我跟着他的方法拍家里的绿植,果然拍出了层次感,发朋友圈还真收到不少赞。但每节课总有三分之一时间,他在循环播放自己的 “光辉业绩”:“某明星的私人摄影师”“单次课程收费 1.2 万”“现在 6 块钱能听到我的课,你们赚大了”。
第五天课程结束,真正的戏码登场。助教发来消息,说高级班原价 4000 多,现在特惠 2800 元,名额仅限前 20 名。我婉拒后,骚扰模式正式开启:潘老师亲自私信 “太可惜了,你很有天赋”,助教每天发学员 “成功案例”,甚至半夜还在发 “最后一个优惠名额留给你”。那些曾经让我觉得专业的话语,突然变得油腻又急切。当他们把价格降到 2200 元时,我终于忍无可忍删了好友,只留下相册里几张像样的照片,算是 6 块钱换来的纪念品。
第二次沦陷是因为那句 “不运动不节食,吃对就能瘦”。我身高一米六,体重 102 斤,算不上胖,但总觉得五十多岁该学会调理饮食。那个减肥群的初期体验堪称完美:每天晒三餐照片,助教都会认真点评,告诉我 “晚餐要少碳水”“蛋白质摄入不足”。有次我晒了两片锅巴当零食,助教立刻私聊:“油炸食品是代谢杀手,换成坚果更健康”,专业态度让我心生信任。
群里的氛围也很积极,大家互相晒减重成果,分享低卡食谱。直到课程过半,画风突变。助教开始在群里 “不经意” 地晒一款营养液,说 “顽固体质必须靠它突破平台期”。接着私信轰炸:“你的代谢率偏低,正好适合这款产品”“现在买三送一,算下来每天只要 8 块钱”。
我看着那 280 元一支的营养液,想起母亲常说的 “药补不如食补”。当我以 “更相信天然饮食” 为由拒绝后,助教的态度急转直下,从之前的耐心指导变成冷嘲热讽:“难怪你瘦不下来,就是观念太陈旧”。这场始于健康追求的学习,最终以我默默退群收场。有趣的是,没喝营养液的我,该吃吃该喝喝,体重没有上升,没有超重,又回归到自然松弛的状态。
第三次踏入的是最时髦的 “AI 全媒体变现” 陷阱。想把文章转成视频又嫌剪映麻烦的我,被 “5 天免费学 AI 做视频” 的广告击中。加群时特意问了是否收费,对方拍胸脯保证 “全程免费,绝无套路”。
前三天的课程确实免费,教我们用 “文小言” 写文案、用 “度加剪辑” 做视频。软件操作不难,我很快就学会生成了第一条视频。但每节课 40 分钟里,有 30 分钟都在循环播放 “学员喜报”:“60 岁阿姨月入 8000”“零基础小白三天变现”。那些刺眼的转账截图和浮夸的感谢视频,让我想起电视购物里的场景。
第四天晚上的 “重头戏” 如期而至。老师在直播间强调 “这节课内容太重要,不会发回放”,接着用一个小时描绘 “AI 创富蓝图”,最后抛出终极套餐:“原价 3980 元的高级班,今天只要 1280 元,仅限今晚”。群里立刻涌现十几个 “托” 晒付款截图,话术如出一辙:“抢到最后一个名额太幸运了”。
当晚 10 点,助教打来语音电话,我直接挂断。第二天他继续轰炸:“看你作业很认真,放弃太可惜”。我忍不住回怼:“你们说 60 岁阿姨都能月入过万,那保证我一周挣 2000 总可以吧?” 对方立刻反驳:“说保证挣钱的都是骗子!” 这句真话彻底暴露了套路 —— 他们敢吹学员暴富,却不敢给任何实际承诺。我果断删了好友,退出那个还在刷屏 “喜报” 的群。
三次 “被套路” 后,我反而更珍惜自己摸索出的创作之路。2019 年底朋友拉我进头条时,那里的新手培训真真切切帮过我。2020 年我得过几篇青云奖,拿过优质账号,甚至在征文比赛里得了一等奖,总共挣了 2.3 万元。那些收益来得扎实,每一分都对应着熬红的眼睛和反复修改的文稿。
今年暑假重拾创作,AI 成了我的得力助手。作为石油化工专业的老师,又爱研究历史,我发现用 AI 辅助写作效率极高。只要把历史脉络和专业知识准确喂给 AI,它就能快速生成初稿,我再逐字校对修改,既保留了个人特色,又避免了错别字。头条上那篇阅读量 1.4 万的文章,就是这样合作的成果,42 元的收益不多,却让我激动得失眠。
现在的我,不再轻信 “月入过万” 的神话。那些网课里教的技巧或许有用,但真正的创作从来没有捷径。就像我最近关注的巴基斯坦油田开发新闻,要写出有深度的分析,既需要石油专业知识,又得研究国际关系,还得用读者能看懂的语言表达 —— 这些都不是 AI 或高价课程能一键生成的。
手机依然会推送诱人的培训广告,但我学会了一笑而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珍贵的不是那些包装精美的课程,而是沉下心来做自己热爱的事的耐心。但是,我也真想有正规渠道帮我诊断一下账号,也真想有流量有收益。各位亲爱的条友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来源:雅馨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