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26日上午,由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詹天佑故居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荔泮芳华”荔湾历史文化科普系列活动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开讲。该系列活动自2024年启动,每年4月起每月举办一期,旨在搭建荔湾历史文化最
2025年7月26日上午,由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詹天佑故居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荔泮芳华”荔湾历史文化科普系列活动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开讲。该系列活动自2024年启动,每年4月起每月举办一期,旨在搭建荔湾历史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与公众之间的平台,深化广州城脉文脉商脉的研究,传播好岭南文化声音。本期(总第13期)特邀荔湾历史文化特聘专家、广东财经大学黄素娟老师,以《市政新观:近代西关马路与骑楼》为题,剖析近代广州城市转型中行政、商业与社会的互动平衡。相关专家学者和市民朋友一百余人参加讲座。
一、广州特色骑楼,洋设计咋变本土范儿?
黄老师指出,现代化交通是城市近代化核心。晚清广州道路建设受沙面租界示范引领。清末,堤工局与粤海关联手填筑西关长堤。香港“骑楼”凭借“下商上居、连贯廊道”的实用布局,获官方大力推广。
然而,骑楼本土化伴随张力:官方规划常与民间实践冲突,居民常在廊道设间隔物用于经营。而西堤大新公司等地标性骑楼的出现,则重塑了风貌,其廊下空间催生了融合通行、社交与消费的新生活方式。
二、“拆城筑路”好热闹,冲突妥协为哪般?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拆城筑路”成为核心。工程引发商户拆迁阻力。为缓解矛盾,市政公所适度放宽骑楼规范标准以协调诉求。
矛盾在“盖濠筑路”计划后激化。1920年,市政所计划填西濠遭强烈反对,担忧水患与航运。官方虽坚持推进,视反对为“未解科学规划”,但争议凸显了现代工程与传统认知的激烈碰撞。最终建成的太平南路与西堤,反成繁华枢纽。
(图:当年争议焦点区域“西濠涌”的示意图)
三、修路钱不够?官民协作出奇招!
“六街”(如同兴街)地处原十三行,因路窄、火灾频发且缺资金,改造停滞。1923年,工务局长林逸民创新提出:就地筹资、委托总商会代管、工程信息全公开。这种透明共建模式获得认同,总商会参与保障实施。工务局出版《征信录》详录收支公文,成为早期市政公开标杆。
修建连接西堤与粤汉铁路的六月廿三路(沙基马路)尤为关键。初因靠近沙面及利益纠纷受阻。1925年“沙基惨案”后,市政当局巧妙将筑路与民族自强结合,凝聚共识,减少干涉,促使各方妥协。
四、城市转型启示录:碰撞如何变平衡?
黄老师总结,西关转型揭示了新兴行政力量与地方传统的碰撞,如部门目标差异(骑楼地权)和民众接受度问题。她强调,这段历史是一部“在碰撞中寻求磨合”的教科书:从自上而下规划到引入协商共治,城市发展的成功在于寻求共建、共治、共享的动态平衡。
这场讲座点燃思考与守护文脉的热情——历史回声,值得细品!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