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畔崛起“艺术共生体” 老厂房变身国际当代艺术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1:45 1

摘要:在夏日的蝉鸣声反衬下,北辰区小淀国际当代艺术区里显得格外宁静,红砖墙上的岁月痕迹与玻璃幕墙的现代光影交织——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工业厂区(原天津三德木业家具厂),2016年11月改造后蜕变为占地7万平方米的“艺术共生体”。如今,“静区”中的艺术家工作室与“动区”

钊海静在“弄泥儿”工作室里忙碌。

在夏日的蝉鸣声反衬下,北辰区小淀国际当代艺术区里显得格外宁静,红砖墙上的岁月痕迹与玻璃幕墙的现代光影交织——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工业厂区(原天津三德木业家具厂),2016年11月改造后蜕变为占地7万平方米的“艺术共生体”。如今,“静区”中的艺术家工作室与“动区”里的文化空间沿路铺展,既有泥土翻涌的创作热望,也有古韵袅袅的创新实验,暑期里迎来一批批特殊的“小艺术家”。

从荒废厂房到艺术高地

走进艺术区主入口,由旧机床改造的雕塑率先映入眼帘——钢铁齿轮与花朵缠绕共生,像是当代艺术区的“名片”:老工业底蕴与新生艺术生命力碰撞出火花。作为北辰区重点文化地标,小淀国际当代艺术区改造坚持“修旧如旧,赋新以魂”。原天津三德木业家具厂车间改为开放式展览空间,6米高穹顶保留原始钢桁架,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洒下流动光斑。这种“工业肌理+艺术表达”的设计,吸引国内多位艺术家入驻,涵盖雕塑、油画、国画、版画、泥塑、陶瓷、装置艺术、茶道、影视等门类。

“我们不只是‘艺术家聚集区’,更要构建‘创作—展示—传播—教育’完整生态链。”园区主理人徐继昆介绍,这里已举办知名艺术家艺术联展、“非遗活化工作坊”等活动50余场,吸引了众多京津冀艺术爱好者前来。

刘娜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

艺术区的实用创作与线上新生

静谧的园区中移步换景,每一间工作室的外观都展示着主人对艺术的态度,推开一扇颇为低调的中式庭院的门,钊海静主理的“弄泥儿”工作室里别有洞天,非常热闹。曾经的老厂房,为这间泥塑工作室提供了最合适的空间,高大宽敞的车间里泥料堆叠,工具齐备。钊海静介绍,他与艺术区是“双向奔赴”,在这个不受打扰的创作空间里,他坚持传统手工捏制,让每一尊泥塑都保留泥土的质朴与温度,潜心制作反映历史瞬间或现实题材的微缩场景。近年来,他的作品广受各大博物馆青睐,先后为山西晋中非遗馆、天津博物馆等创作了多件微缩泥塑作品,包括展现晋商文化的《晋商驼队》、反映抗战精神的《军民鱼水情》等。目前,他正在为山西晋中非遗馆赶制一批泥塑,已进入彩绘阶段,每一笔都倾注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敬意。在园区的创作环境中,钊海静既能专注艺术,又能与同行交流,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让泥土讲述更多动人的故事。

转过一个街角,纳嘉茶舍弥漫着普洱茶的醇厚陈香。茶舍主理人刘娜正举着手机拍摄精美的茶席,镜头里龙泉青瓷盖碗中,紧结的条索在水中舒展。拍摄完毕,她马上熟练导入素材,“白天我会尽量把拍摄剪辑上传的工作都完成,让更多人看见茶的美,晚上直播的时候,尽量多跟大伙儿交流一些有关茶的文化。”曾经在茶叶店做店员的刘娜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来到园区经营茶舍,摸索着转型线上线下结合推广茶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茶友对“茶文化”的热情远超预期。刘娜拿出几只精美的品茗杯,倒上水,白瓷杯中手绘的小金鱼似乎游了起来,“这是和园区里天津美术学院的王广阔老师联动原创的手绘茶具,虽然技术上还有瑕疵,但大家的热情很高,都期望能早一天用上自己亲手绘制的茶具。”刘娜笑称自己的经营很“任性”,但能在这样一方艺术园区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实现梦想,是她“任性”的底气。

艺术区变“流动课堂”

每当假期来临,钊海静、刘娜就都成了艺术研学的导师。泥塑工坊里,钊海静教孩子们揉泥:“像揉面团一样,手腕发力,想要揉得好,不但要用力,还得用心去找感觉”; 隔壁茶舍,刘娜带孩子们做“夏日茶点”:“大胆做,你的点心要融入你自己的巧思,桌子上的原料你都可以用,加点新东西就能变出新味道。”

“目前包括古彩戏法、泥塑、茶艺等门类的工作室都自发加入了艺术区的研学项目,艺术家们对于文化传承都很有热情。”小淀镇副镇长韩晶介绍,艺术区里的研学活动将贯穿全年,除了非遗技艺,还开设了铜艺体验、皮具制作、音乐体验等课程,“我们希望让文化传承从‘单向输出’变‘双向生长’,沉浸式体验远比课本更生动”。未来,艺术名人栖息地、艺术展馆聚集地、大学生创业和研学新高地都是小淀国际当代艺术区的目标,北运河畔的这颗明珠也将在艺术的滋养下更为璀璨夺目。

来源:海河钟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