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凝结而成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等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具有鲜明的辨识性。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
杨贞明 汪籽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凝结而成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等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具有鲜明的辨识性。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赋予其独特的文明标识意义。千户营高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青海地域文化特征,更体现了中华文明在青海河湟地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从中华文明标识视角做好千户营高台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的阐释和解读,有利于以中华文明标识为支撑点唤醒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增进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更好推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以历史叙事与集体认同激活的共同历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类学上的历史记忆是指特定群体通过文化符号、仪式实践及社会互动建构的关于过去的集体性认知与表述体系。千户营高台作为承载青海河湟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忆的活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动态展演形式唤醒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从历史溯源来看,千户营高台肇始于明代屯兵文化,最早于明洪武年间由南京传入青海,并在河湟地区扎根开花,融合了汉、藏、蒙古等多民族祭祀仪式与民间社火传统。从文化承载内容来看,千户营高台的剧目涵盖《封神榜》《哪吒闹海》《妈祖》《文昌帝君》《牛郎织女》《魁星点元》等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层记忆的传承密码,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又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还构建起地方性演绎与全国性共鸣的记忆激活机制,注入青藏高原特有的视觉符号,传统神话故事在高原多民族语境中完成本地化转译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得以跨地域传播、接纳、认同,最终形成你中有我的文化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千户营高台还承担着跨民族历史记忆整合的功能。如剧目《文成公主进藏》等经典剧目,以视觉符号与叙事文本双重编码,再现了历史上民族交往、文化互鉴的生动场景,激活了汉藏民族的记忆共鸣。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展演,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从“历史记忆—当下感知—未来传承”的精神链接,在代际传承中保持叙事活性。因此,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青海省必须充分挖掘并运用如千户营高台等的中华文明标识,以实证中华文明的共同历史记忆,塑造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以仪式展演中的情感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维度,而仪式展演则是促成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千户营高台剧目通过艺术化的符号系统与仪式化的情感实践,将民族团结的历史基因与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熔铸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其艺术表达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更通过符号化的叙事方式,将乡土情感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铸牢国家认同、凝聚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实践典范。
在民族团结层面,千户营高台以历史剧目重构多民族交往的记忆图谱。如《文成公主进藏》通过高台立体场景的符号编码,再现汉藏和亲的史诗图景,视觉与历史文化符号的交织唤醒观众对“汉藏一家”的情感共鸣。《民族大团结》则通过“同心圆”高台设计,将汉、藏、回、土、蒙古等民族的歌舞方阵有机整合,服饰纹样中藏式“八宝”与汉族“万字纹”共生,演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格局。而《唐蕃古道》以驼队商旅与茶马互市的场景再现,将古代民族经济走廊转化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情感符号,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连续性认知。在爱国主义层面,高台剧目通过“家国同构”的符号转译,实现从地方伦理到国家认同的价值升华。例如,《精忠报国》以“岳母刺字”场景为核心,巨型“精忠报国”书法背板与岳家军阵列造型形成视觉震撼,使“精忠”从家族训诫升华为“为国尽忠”的共同体精神。《杨家将》将“七子去六子回”的家族史诗转化为爱国主义集体记忆载体,激发观众对民族气节的情感共鸣。更具创新性的是《沙家浜》的本地化改编,将京剧样板戏中融入地方和民族元素,这种跨文化融合不仅延续了红色基因,更通过多元文化、多人同台展演与社火巡游,使军民鱼水情升华为跨越年龄与族群的情感纽带。由此,千户营高台通过“符号唤醒—情感共鸣—认同重构”的三阶路径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产生共同的文化心理,最终实现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实践模式为民族地区构建文明标识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即以非遗为载体,在文化展演中实现“符号可感、情感可通、认同可铸”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三、以生态智慧与非遗传承双重路径建构下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态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深层动力。千户营高台作为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生态智慧的具象化表达与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艺术诠释,更是通过老中青代际传承以及区域协同,将生态保护意识与文化传承熔铸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千户营高台剧目不仅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生动转化为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符号,而且将青海“中华水塔”的生态战略价值在艺术表达中,以更贴近群众的方式得以升华。其中剧目《大美青海》以恢宏叙事展现高原生态之美;《三江源》诠释江河之源的生命律动;《环湖赛》则将体育精神与生态保护意识熔铸为流动的文化符号,以“速度与自然共生”的视觉冲击,唤醒观众对“生态优先”发展观的情感认同。这些剧目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转化为可视化文化文本,使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地标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态空间载体。通过高台艺术的符号再生产,使“三个最大”从政策话语转化为多民族共有共享的生态文化记忆。从而,产生了生态守护者角色与民族文化身份双重认同,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由此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在“人与自然生命是共同体”的认知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根基。
从非遗传承方面而言,千户营高台的存续本身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海河湟地区的生动实践注脚。其“家家筹钱、户户出力”的模式彰显着集体主义文化认同基因,使非遗保护成为中华文明的自觉实践。这种以“小家”之力共筑“大家”文化事业的模式,使村民在物质投入与身体参与中,将高台传承升华为对中华文明集体归属的精神自觉。同时,千户营高台与河湟文化圈非遗项目的协同传播,构建起区域文化认同的强化网络。这种“非遗共同体”的构建,通过青海非遗博览会、河湟文化论坛等平台,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中华文明标识矩阵”,既增强了区域文化向心力,更使黄河上游多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持续形塑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千户营高台的文化认同建构,本质上是生态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双向赋能。高原生态智慧通过千户营高台剧目的符号转译,升华为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认知和精神标识;而“千家万户”的传承实践与河湟文化圈的协同创新,则将地域文化存续转化为中华文明赓续的微观缩影。千户营高台这一“生态—文化”双重建构,正是青海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密码。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国家非遗千户营高台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铸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我们应以千户营高台为载体,通过教育普及、文旅融合、区域协同等多维度举措,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将千户营高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进行深入阐述与解读,因而能够唤起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场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融入学校教育与社区活动,激发年轻一代的参与热情,增强传承与弘扬力度。另一方面,借助文化旅游产业的力量,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千户营高台的影响力,让其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载体。以千户营高台为纽带,加强省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协同,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形成全省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通过这些努力,千户营高台必将在推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