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门口的充电桩又排队了。看着那些贴着"智能驾驶"标签的新能源车,忽然想起前阵子行业里传的一件事——有工程师拆开某品牌自动驾驶控制器,发现核心芯片的加密区里藏着一串没见过的代码,像把没人知道的钥匙,谁也说不准能打开什么。
小区门口的充电桩又排队了。看着那些贴着"智能驾驶"标签的新能源车,忽然想起前阵子行业里传的一件事——有工程师拆开某品牌自动驾驶控制器,发现核心芯片的加密区里藏着一串没见过的代码,像把没人知道的钥匙,谁也说不准能打开什么。
这事让不少人想起今年夏天的风波。相关部门发布的一份安全评估里提到,部分进口芯片存在"未公开接口",可能带来数据泄露风险。没过多久,英伟达公司因数据安全问题接受了问询,随后有媒体发文探讨:在关键领域依赖外部技术,如何确保安全底线?
这些讨论不是空穴来风。你每天刷脸进地铁、去医院做CT、甚至手机支付时,背后都有芯片在运转。有做智慧城市项目的朋友说,他们调试交通信号灯系统时,曾发现某进口芯片的日志里,有定期向境外发送数据的记录,对方给的解释是"系统维护需要",但具体发送了什么,谁也说不清。
更让人犯嘀咕的是那些"特供版"芯片。去年有评测机构拆解发现,某款针对国内市场的芯片,性能比国际版缩水近三成,关键参数却藏着掖着。就像买了台标注"顶配"的家电,拆开才发现核心部件被换过,说明书上还写着"内部结构请勿深究"。企业说"绝对安全",可拿不出第三方检测报告,这信任怎么建立?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担忧更实际。有行业报告显示,目前国内近七成智能驾驶系统用的是进口芯片。一位车企工程师私下说,他们做过极限测试:当芯片处于特定工况时,会触发一段隐藏指令,虽然没发现恶意行为,但这种"不可控"本身就够让人警惕了。想想看,要是上万台车的控制系统里都有这么个"暗门",谁能保证永远没人动歪心思?
市场的反应总是最直接。三季度以来,国产芯片的采购订单明显多了。360宣布服务器改用国产芯片,一些车企也开始测试华为昇腾、寒武纪的产品。有经销商说,以前客户问"是不是进口芯片",现在更关心"有没有国内认证"。
其实国产芯片这几年进步挺快。华为昇腾910B的算力已经能对标国际主流产品,寒武纪在智能驾驶芯片上的适配车型也多了起来。当然差距还在,比如软件生态不如人家成熟,但就像当年国产手机突围一样,从硬件替代到全面赶超,总得有个过程。
政策也在推着往前走。《网络安全法》实施后,不少国企采购时明确要求"核心芯片可追溯",一些地方还对国产芯片应用给补贴。有做芯片设计的朋友说,以前他们得找车企"求合作",现在车企主动找上门,问"能不能定制符合国标的芯片"。
说到底,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我们既用着进口家电,也信赖国货一样,技术合作本是常态。但关键领域的技术安全,就像家里的防盗门,锁芯得握在自己手里。英伟达的掌门人曾说"中国市场不可替代",这话没错,但反过来也一样——没有安全做前提,再先进的技术也站不住脚。
那天在充电桩旁,听两位车主聊天。一位说"还是进口芯片靠谱",另一位反驳"去年那起自动驾驶事故,不就是用的进口系统?"争执半天没结果,最后说"不管啥芯片,能让人踏实的才是好东西"。
这话或许点到了要害。芯片里的代码再复杂,最终拼的还是信任。而信任这东西,从来不是靠宣传出来的,得靠每一次安全运行、每一份公开透明的检测报告,慢慢攒起来。至于未来是继续用别人的技术,还是把核心攥在自己手里,市场和时间总会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事件过程以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用以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陷入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对待这一事件,请保持理性,不要轻信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积极予以处理。
来源:馬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