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热门 IP《长安的荔枝》:从历史典故到影视小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09:27 1

摘要:各位自媒体的知音们,大家好!最近有个IP很火,不管是短视频、朋友圈还是影视榜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没错,就是《长安的荔枝》。作为一个追完小说、电影又啃完电视剧的 “深度爱好者”,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拆解这个 IP。

各位自媒体的知音们,大家好!最近有个IP很火,不管是短视频、朋友圈还是影视榜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没错,就是《长安的荔枝》。作为一个追完小说、电影又啃完电视剧的 “深度爱好者”,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拆解这个 IP。

先从那句诗说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里要先纠正个小误区,“骑” 在这儿读 “qí”(骑马的骑),可不是 “jì”,就是这句诗,让 “杨贵妃吃荔枝” 成了流传千年的典故,也成了《长安的荔枝》这个 IP 的源头。

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来自哪儿?要搞懂这个问题,先得知道荔枝这水果 “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超过4天就会开始腐烂变质,口感大打折扣。而从南方到长安,在没有冷链、全靠人力马匹的古代,运输难度简直是 “地狱级”。

一种说法是自四川泸州,因为杨贵妃生于泸州,小时候可能吃过那儿的荔枝;也有人说来自岭南,但懂点常识的都知道,古代就算800里加急,从岭南到长安几千公里,根本到不了就会腐烂,反倒是从泸州运,可行性更高。

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人把岭南的荔枝树移栽到长安。结果因为北方气候太冷,树全枯死了。后来到了清朝,乾隆想吃荔枝:直接把结果的荔枝树连土装在大缸里,通过海运或大运河运到京城,虽然成本极高,但好歹能吃到新鲜的。可唐朝既没这技术也没这条件,“荔枝运输” 真成了悬在古人头上的难题。

聊完历史,咱们再聚焦《长安的荔枝》这个 IP 的三种形态: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我是先刷短视频刷到片段,被雷佳音演的李善德摔荔枝那幕吸引,然后追了电视剧,接着看了电影,最后把小说也读完了,今天就来对比对比。

先说小说,作者是马伯庸,他太会写这种 “历史外壳 + 现代内核” 的故事了。这本小说才五六万字,我三天就看完了。马伯庸没把它写成严肃的历史剧,而是借 “杨贵妃要吃荔枝” 这个由头,讲了个小人物的职场奋斗史。

小说主角李善德是个唐朝小吏,突然被上级派去办 “从岭南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的差事,这明摆着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书里把古代官场写的活灵活现,但他对着地图算路线、优化运输方案的样子,活脱脱一个现代的“项目经理”。

然后是电影,我觉得它最贴近原著,虽然也有改编,但篇幅紧凑,艺术感特别强,镜头处理得很有情绪,把荔枝运输的紧张和小人物的挣扎拍得很到位,比电视剧更抓人心。

最后聊聊电视剧,它算是争议最大的。前几集确实抓人,我当时熬着夜连追了十集,李善德刚接任务时的懵圈都演得很真实。但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对劲。电视剧把李善德老婆开始就给写没了,但也添加了好多人物和情节,比如李善德小舅子,以及刺史和胡商的恩怨等等,这让剧情变得又长又杂。你想啊,五六万字的小说拍成30多集,不拖沓才怪呢!

最让我出戏的是,电视剧里提到“高州”,但历史上唐朝根本没有 “高州府”,高州是明朝才设立的,现在广东茂名的高州,大家看的时候可别被带偏啦~ 总的来说,电视剧更像 “借了个 IP 壳子,讲了个新故事”,可惜了这个好题材。

结局处理上,三者也差别很大。小说和电影里,李善德被贬到了岭南。但也正因如此,他躲过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在岭南种起了荔枝,反倒落得个安稳晚年。而电视剧为了追求 “戏剧性”,用说书人收尾。

看完《长安的荔枝》,我在想:”杨贵妃作为唐朝顶级权贵,想吃颗新鲜荔枝,要动用沿途无数驿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现在的我们,夏天随便走进超市,就能买到来自广东、广西的新鲜荔枝。这背后,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普通人的幸运。

个人建议:如果对这个 IP 感兴趣,先读小说,几万字三天就能看完,脉络清晰;然后看电影,感受艺术化的呈现;电视剧嘛,实在太长太拖沓,剧情还有点狗血,不太推荐。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你追过《长安的荔枝》吗?最喜欢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下期再见~

来源:叶评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