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数年前,国内航空工业界就透露,我国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且采用了“双路径并行”的策略——即由不同科研团队分别主导两款六代机的研制,以形成技术互补与竞争突破。
近年来,全球战斗机领域正经历着从第五代向第六代的关键跨越。在这场决定未来空中霸权的竞赛中,我国的表现令世界瞩目。
早在数年前,国内航空工业界就透露,我国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且采用了“双路径并行”的策略——即由不同科研团队分别主导两款六代机的研制,以形成技术互补与竞争突破。
2024年12月26日,几乎是在同一天,我国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都首飞了一款新式战斗机,都具有大机身无垂尾高隐形反传统的新型战机特征,被认为是世界上首先出现的两款第六代战斗机。
其中成飞的歼-36采用无尾翼菱形飞翼布局,配备3台大型发动机,展示了“三发加力全开”状态,有专家推测其总推力或超50吨,载弹量惊人,可携带多种导弹,最大航程或超6000公里,作战半径或达3000公里。
而歼-50则采用无垂尾兰姆达翼隐身设计,进气道采用隐式激波管理技术,尾部为多边形二元矢量喷口,推测飞行机动性极佳,主弹仓预计可容纳4枚霹雳15导弹,更专注于空战。
拥有世界上唯二的两款正在试飞的六代机,已经足够让我国的军迷朋友们欢欣鼓舞了。因为即便是一直被认为全球空军能力最强的美国,也还没有六代机被制造出来,而我国两款六代机的不断试飞,也表明我国已在最先进战斗机的研发制造上大幅领先全球。
然而就在大家认为我国拥有两款六代机已经足够的时候,今年8月4日,互联网上突然大量出现又一款新型六代机试飞的图片和文字,网友拍摄到一架形状和成飞歼36与沈飞歼50都很相似的大型飞行器在天空中飞行的情景。
从飞机的形状和设计来看,它很可能就是一款采用全新气动布局、可能具备高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六代机。
但我国已经有两款六代机在试飞了,所以开始时,笔者对此事有所怀疑,以为这是人工制作或者AI制作的图片,但认真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这的确应该是一架新型隐身战斗机。
只是目前图片都无法看清飞机的上方是否有座舱,所以还不知道它是有人战斗机还是无人战斗机。
如果是后者,那它很可能是一种六代机僚机,不过看其体量,是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关于这一新款疑似六代机的试飞,其实早在今年4月23日,欧洲《保加利亚军事(Bulgarian Military)》网站就进行了相关的报道,认为“中航工业已经推出第三款六代作战平台”,预示着“中国正在创造全新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单一的战斗机”。
如果这款试飞(或是首飞)的新型战机也是一款货真价实的六代机,那么我国将拥有三款六代机,在其都试飞完毕之后,应该怎样装备部队呢?目前还不清楚,不过战机的试飞本质上就是在技术验证阶段,而战斗机也有偏向于制空、对地攻击、侦察和制海的性能。所以也可以根据不同部队的作战需要进行装备,更何况某一些款式的飞机还可以主打对外军事贸易呢,卖出去赚外汇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总之,我国在六代机方面的多点开花,体现了航空工业在基础理论、工程技术与系统集成能力上的全面成熟,更反映出我国在未来空战体系构建上的前瞻性布局——通过不同技术路线的探索,确保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始终掌握空中主动权。
那么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六代机方面的发展又如何呢?与中国的快速推进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六代机的研发目前正陷入“方案喧嚣、进展迟缓”的困境。作为全球最早提出六代机概念的国家,美国在2010年后就陆续公布了两款六代机方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主导的“NGAD”(下一代空中主宰)计划,以及波音公司的“F/A-XX”方案。前者强调跨域协同与穿透性制空能力,后者则侧重多军种通用与低成本量产。
然而,这两款六代机方案一直到我国的两款六代机试飞时仍停留在原型机设计与部分子系统测试阶段,并且至今尚未有公开的试飞记录。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在六代机的研发上目前已大幅落后于我国,美国军方也是为之焦灼不已。
但是就在近日,令美国军方更头疼的事出现了,据《环球时报》8月4日援引报路透社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美国国际机械师与航空航天工人协会(IAM)于8月3日号召约3200名在密苏里和伊利诺伊州工厂从事战斗机及导弹制造的波音工人,于当地时间8月4日零时起开始罢工。报道称,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波音工厂首次发生罢工事件,而该工厂正是美国波音研发制造六代机的地方。
到了8月4日,波音公司负责六代机机身与航电系统制造的工厂便爆发了大规模罢工,约3200名技术工人因薪资待遇、工作强度与职业安全保障等问题停止工作。
毫无疑问,这场罢工直接冲击了六代机关键部件的生产进度——据内部人士透露,波音为“F/A-XX”方案研制的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钛合金整体框架等部件的生产线已全面停工,有专家称初步估计将导致该方案的原型机总装时间至少延后6-8个月。
波音战机工厂罢工背后,折射出美国航空制造业的深层问题:产业链空心化导致关键技术工人短缺,军费预算向“全域作战”等新概念倾斜挤压了六代机研发投入,以及军工复合体与工人阶层的利益矛盾持续激化。这些因素叠加,使得美国六代机的研发节奏屡屡受阻,也必将导致其六代机项目进一步落后。
中国两款六代机的持续试飞即和新款疑是六代机的首飞,体现了我国在这方面大步前进的步伐。这与美国六代机研发进程的迟滞的对比,也说明全球先进战斗机领域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已实现从“跟随式创新”到“引领式突破”的跨越——在变循环发动机、量子雷达、人工智能空战算法等六代机核心技术上,我国已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部分领域甚至领先美国1-2年。
这种领先不仅体现在装备研发速度上,更反映在军事力量建设的效能上。六代机的批量列装将大幅提升我国空中作战的“代差优势”,配合航母舰载机体系的完善与无人机作战集群的发展,我国将构建起覆盖远、中、近程,融合有人-无人协同的立体化空中防御与打击网络,为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保护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当然,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军事科技的竞争是长期过程,美国在航空工业基础、全球盟友体系等方面仍有积累。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六代机领域的领先态势,已成为重塑全球空中力量格局的关键变量,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注入了新的战略平衡力量。这场跨越代际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制度优势、工业实力与战略定力的较量——而从当前态势来看,中国正以稳健的步伐,在这场竞赛中占据越来越有利的位置。
来源:科普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