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法信息:不浏览非法网站,不轻信、转发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
手机、电脑里藏着知识和快乐
但也可能有”小陷阱“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一、网络信息需谨慎擦亮眼睛辨真伪!
1网络谣言信息勿传播
非法信息:不浏览非法网站,不轻信、转发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
网络欺凌:在网络遭遇辱骂、人身攻击,或被恶意P图、造谣抹黑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必要时留存证据及时报警。
2“游戏福利”陷阱要避开
低价代充/卖号:面对“白菜价账号”,只认准官方渠道,切勿到陌生网站交易。
免费送皮肤/道具:遇到“扫码领限定皮肤”“加群送道具”链接,做到不扫、不加、不点。
3特价“旅游门票”需警惕
超低价旅游套餐:付款前,先核实旅行社资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可查),必须签订正规合同!
演唱会/门票诈骗: 购票时只通过官方售票渠道!
二、筑牢隐私“防火墙” 这些习惯很重要!
骗子得逞往往始于信息泄露!学生更要保护好你的隐私:
1谨慎晒照,保护行程
关键信息:带有姓名、证件号、二维码等信息的火车票、飞机票、护照,绝不能完整暴露。
定位打卡: 晒美景美食时,尽量避免精确显示家庭住址、学校位置或实时定位。等离开后再分享更安全。
贵重物品:避免过度炫耀新手机、电脑、奢侈品等,防止被别有用心者盯上。
2强化账户密码安全
密码要复杂: 避免“123456”或生日,使用大小写字母、数字、符号组合,不同平台用不同密码。
启用双重验证:为重要账户(支付、社交、邮箱)开启短信/验证码两步验证。
定期检查授权:清理不常用或不信任的APP、网站对社交账号的授权。
3警惕陌生链接与二维码
不点击不明链接:中奖通知、积分兑换、违章查询等短信、邮件里的链接,可能是钓鱼网站。
不扫陌生二维码:街头扫码送礼、共享单车异常码,扫码可能跳转钓鱼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
- 给家长的特别提醒 -
加强沟通与教育
主动与孩子讨论常见骗局,提高其防范意识。告知孩子遇到任何涉及钱或不确定的事情,务必第一时间联系家长。
管理好支付工具
合理设置孩子账户的支付限额和密码,避免大额资金损失。
关注孩子动态
及时了解孩子的行程安排(兼职、社交、出行),提醒风险点。
做好榜样
自己也要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和防骗,身教胜于言传。
提高警惕,保护隐私!转发这份安全锦囊给你关心的同学、朋友和孩子,大家一起筑起网络安全防线,欢乐一夏!
来源:天山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