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华强北的写字楼里,一群10到14岁的孩子胸前挂着二维码,穿梭在电梯与楼层之间。他们接过外卖员手中的餐盒,跑完“最后100米”,每单赚取1到2元。家长称这是“锻炼吃苦”,外卖员也能“省时省事”。(8月3日《法治日报》)
深圳华强北的写字楼里,一群10到14岁的孩子胸前挂着二维码,穿梭在电梯与楼层之间。他们接过外卖员手中的餐盒,跑完“最后100米”,每单赚取1到2元。家长称这是“锻炼吃苦”,外卖员也能“省时省事”。(8月3日《法治日报》)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多方共赢的“好事”。对于外卖小哥而言,省去了在陌生复杂地段奔波可能导致的超时麻烦,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顺带赚取了零花钱,还锻炼了劳动意识和社会交往本领。然而,在这场看似多赢的暑期实践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
最为突出的是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面临的风险。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大多在车辆通行的路边抢接代送单,奔跑于高楼电梯之间。他们缺乏足够的风险判断与应对能力,着急送单本身就充满危险性,而这种“跑楼代送”的行为,无疑加重了孩子面临的险情。
从法律视角看,“小跑楼员”的劳动性质处于模糊地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但“跑楼送餐”并非外卖员的雇佣行为,这是否属于“招用未成年人工作”?若孩子因送餐受伤,外卖员、平台、家长各方的责任如何划分?现实中,多数家长与外卖员仅达成口头协议,既无书面合同,也无保险保障。某外卖平台负责人坦言:“这种行为,确实是为了缓解高峰期压力,但法律风险确实存在。”
破解这些难题,亟须多方配合解决。首先,外卖平台有监管义务,平台需确保外卖员配送服务符合相关的规定。若放任未成年人参与而带来相关风险,相关方面则因未履行监管义务被行政处罚。市场监管部门也应监督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若外卖平台有雇佣未成年人送餐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有责任进行查处,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孩子家长作为监护人,有责任在孩子进行合法合规劳动的同时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谨防劳动教育越过安全红线。
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风险与挑战。如何确保孩子们在劳动中的安全?如何平衡劳动教育与学业发展的关系?如何规范这一“新兴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思考与解决。深圳“小孩跑楼队”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提供有益启示: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会责任与担当,在服务他人中收获成长与快乐。(王佳怡)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