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内障人数超上亿人?眼科医生叮嘱:70岁后,这件事多留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1:14 1

摘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白内障患者?是不是老了就一定要得?是不是得了就只能认命?有没有人七十岁以后,眼睛还能不出问题?那些“看不清”的人,是不是有机会“看得见”?一连串的问题扑面而来,让人心里直打鼓。

一个人,活到七八十岁,眼睛还能看得清、分得出颜色、认得出人,其实已经是种幸运。

但你有没有想过,全国人口里,竟然有超过一亿人患有白内障?一亿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一个省级大区的人口规模。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个数字还在往上长。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白内障患者?是不是老了就一定要得?是不是得了就只能认命?有没有人七十岁以后,眼睛还能不出问题?那些“看不清”的人,是不是有机会“看得见”?一连串的问题扑面而来,让人心里直打鼓。

你可能觉得自己视力一直挺好,远的能看,近的也不含糊。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阳光下开车眩目得不行,晚上看灯光像散了光圈,甚至连地上的台阶都开始踩不准。你以为只是老花眼加重,其实这可能是早期白内障在悄悄“报到”。

白内障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它确实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眼病。如果说衰老是一种“慢动作”,那白内障就是眼睛里的“倒计时”。

尤其是70岁以后,眼睛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减弱,晶状体的新陈代谢变慢,蛋白质逐渐变性、浑浊,光线无法正常穿透到视网膜,视力就像一块起雾的玻璃,越擦越模糊。

你以为的“老花眼”、你以为的“灯光太刺眼”、你以为的“天黑路不好走”,很多时候其实是白内障在作怪。只是它太“安静”,不痛不痒,总在人们最不以为意的时刻悄悄恶化。等到真正看不清的时候,才有人恍然大悟:不是我老了,是眼睛“罢工”了。

视力下降可能是白内障最典型的信号,但它从不单打独斗。它会让你怕光、重影、色觉下降,甚至看人都像隔着一层塑料膜。很多人以为是眼镜不合适了,换了好几副也没用;也有人以为是眼睛累了,滴了很多滴眼液,情况却没改善。

问题是出在晶状体。它原本该是清澈透明的结构,就像一块完美的玻璃镜片。但随着年龄增长,它里的蛋白质会逐渐变浑浊,就像牛奶放久了会沉淀一样。这不是暂时性疲劳,也不是用眼过度,而是眼睛结构的自然退化

很多人对“白内障”这三个字的理解,还停留在“老年病”“能拖就拖”“慢慢来没事”的阶段。但现实是,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发青光眼等更复杂的问题。尤其是70岁以上的人群,更该对这种“慢性视力杀手”提高警惕。

晶状体混浊是白内障形成的核心机制。简单来说,这是你眼睛里的“光学镜头”出了问题。你戴眼镜,是因为角膜或晶状体结构偏差;而白内障,是因为这个镜头本身“变质”了。无论你戴多高级的眼镜,都解决不了“镜头本身模糊”的问题。

很多老人坚持不去检查眼睛,一是觉得“看得见就行”,二是担心“检查麻烦”。但白内障并非一夜之间形成,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越早发现,越能从容面对。况且,早期的白内障并不影响所有视力功能,有时只是对比度下降或者夜间视力变差,很容易被忽视。

视物模糊的程度,并不总能准确反映白内障的严重程度。有些人视力表上能看清数字,但实际生活中却发现看电视模糊、看人脸看不清、开车不安全。这是因为白内障影响的不只是视力清晰度,还有空间感知能力色彩识别能力等综合功能。

白内障并不等于眼睛“废了”,但它确实会让人慢慢地失去生活的主动权。你会发现,走路需要人扶、看电视要贴近屏幕、买菜看不清零钱、刷手机得调最大亮度。生活处处不便,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心理状态,产生焦虑、孤独、甚至老年抑郁倾向。

老年退行性疾病最大的特点是“悄无声息”,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来得猛烈,但却能在你不经意的日常里,一点点蚕食生活的质量。白内障就是这种“慢性折磨”的典型代表。它不痛,但它“磨人”;它不急,但它“耗人”。

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子女根本无暇顾及父母的视力问题。特别是一些独居老人,觉得“自己能凑合”,结果常常是摔倒、撞伤,事后才发现是因为看不清地面或者台阶。你以为是“腿脚不利索”,其实是“眼睛不给力”。

视觉功能下降对老年人影响远不止“看不清”那么简单。它关系到自主生活能力、安全感、社交能力,甚至是老年幸福感。你不能指望一个看不清电视、认不出亲人的老人,还能保持好情绪和积极心态。眼睛清楚了,人才有精气神。

不是每个人都能逃过白内障,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更早发现、合理应对。不用等到彻底看不清再慌张,不用等到生活全靠别人再后悔。70岁以后,眼睛的问题,不能再“等一等”。它不是小事,是你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之一。

眼科检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大概需要几十分钟,但它可以帮你了解晶状体的状态、眼压、角膜、视网膜等多项指标。如果你已经超过70岁,建议每年都做一次眼科检查,哪怕只是为了确认“没问题”。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依然是日常防护中最重要的一环。比如避免强光直射、减少长时间看手机、保持室内光线柔和、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的进程。虽然不能完全阻止,但可以减缓它的“脚步”。

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在很多研究中被发现与延缓白内障发展有关。但要强调的是,食补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替代医学管理。胡萝卜、菠菜、蓝莓等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确实对眼部有益,但不能寄希望于“吃掉白内障”。

眼睛的衰老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它是几十年累积的结果。就像木头暴露在阳光下,总会渐渐褪色;晶状体暴露在光线中,也会慢慢变浑。我们不能阻止时间,但可以选择在时间里,更科学地照顾自己。

我国老龄化加速,未来白内障患者只会越来越多。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健康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父母做起,把“眼睛健康”这件事摆到生活的前排。

看得见,才有生活的选择权。看得见,才有尊严、有自由、有安全感。不要等到“白茫茫一片”,才后悔没提前重视。眼睛这件事,70岁以后,更该多留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眼健康白皮书》.2023年版.
[2]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老年性白内障诊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年人群眼健康干预研究报告.2022年发布.

来源:健康山海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