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假,淄博大地上涌动着青春热潮,来自国内外500余所高校的青年学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团市委积极搭建平台,助力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成长,深入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品牌项目,吸引优秀大学生走进淄博、拥抱淄博,实现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
王椿凯(右)参与齐悦国际社区实践活动。
今年暑假,淄博大地上涌动着青春热潮,来自国内外500余所高校的青年学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团市委积极搭建平台,助力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成长,深入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品牌项目,吸引优秀大学生走进淄博、拥抱淄博,实现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
日前,记者走访了部分学生和实践团队,倾听他们的所感所思,见证他们在淄博的土地上,如何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智慧助力城市发展。
文化溯源:
让千年齐风
在青春实践中“活”起来
“孩子们笔下的淄博,既有陶瓷琉璃的古韵,也有烧烤的烟火气,这就是齐文化最生动的传承图景。”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岳采钰,是“齐风之行”社会实践团队长,回忆起在桓台县鸿嘉社区的宣讲场景时,她的眼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这支由山东理工大学学子组成的实践团,暑期深入淄博多个社区和博物馆,开展齐文化主题宣讲、社区志愿服务及博物馆志愿讲解等活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淄博博山人,岳采钰坦言,这次实践彻底改变了她对家乡的认知。“过去总觉得淄博是工业老城,忽略了它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在齐文化博物馆看到‘薄如纸、声如磬’的战国黑陶,在稷下学宫遗址感受两千多年前的学术繁荣,才明白家乡不仅是网红城市,更是承载三千年文明的文化沃土。”在社区宣讲中,该实践团成员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差异化内容:给老人讲解齐文化中的传统习俗,为孩子们准备互动性强的文化创作活动。
“当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时,我真切感受到,在他们心里已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出的“齐文化”充满想象力,从古朴的刀币到现代的淄博烧烤,每一个都充满创意。桓台县鸿嘉社区的那次宣讲让岳采钰记忆犹新。
一场互动体验,化作淄博文化传承“活教材”。“齐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能融入潮品、动画、研学路线的活态传承。”青岛理工大学“齐风薪火”暑期实践团的王浩伟与团队同学,围绕“文化溯源、社区服务、产业融合、数字赋能、红色研学”五大主题开展实践。他们沉浸式参访齐文化博物馆、临淄足球博物馆等场馆,在参与“蹴鞠小将”体验工坊、《管子》经典诵读等活动中,设计蹴鞠元素潮品、齐瓦当纹饰文具等文创产品,用短视频、动画等数字化形式传播齐文化。
王浩伟表示,在临淄足球博物馆筹备“蹴鞠小将”工坊时,退休体育教师刘老师主动带来珍藏的老式蹴鞠道具,手把手教大家调整球的重量,并演示古代踢法。刘老师说:“看到你们这些娃娃愿意学,我打心眼里高兴!”这份热情让王浩伟团队倍感温暖。
在焦裕禄纪念馆,一位老人的话让王浩伟深受触动:“管仲改革讲务实,焦裕禄精神也是讲实在干事,这都是咱山东人的根。”这番话让他深刻理解了齐文化务实创新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内在联系。
一纸“齐风答卷”,成为淄博城市温度“透视镜”。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的李照阳,在调研中同样感受到淄博文化与现代的交融。“烧烤体现的是城市的烟火气与包容,而稷下学宫展现的是历史的厚重。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是淄博的独特魅力。”他在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的调研中,看到了文化符号对经济活力的带动:“这里既有齐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动能,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
基层洞察:
从社区治理到产业转型的“淄博智慧”
“原以为安全生态保障是给企业挑刺,没想到是帮企业造血。”北部湾大学学生孙悦文在张店区房镇镇应急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中心的实践经历,颠覆了他对基层治理的认知。
实践中,孙悦文接触到不少传统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看到中心工作人员为企业定制“安全体检套餐”,从生产设备防护到危废处理流程,既确保合规又帮助企业降本。“这让我明白,淄博的产业发展不是抛开安全生态的野蛮生长,而是在基层保障下的护航式发展。”在东孙村的污水治理现场,孙悦文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民生温度。
孙悦文跟着工作人员检查污水池时,村民张大爷笑着说:“污水池弄好了,浇地的水干净,玉米长得结实。”工作人员介绍,几年前治理时还有村民不理解,如今大家都主动参与维护。孙悦文感慨道:“走在村里,男女老少都跟中心的老师们打招呼,那种拧成一股绳干事的劲儿,特别动人。”
今年入伏后的那场暴雨中,孙悦文跟着工作人员冒雨检查河道。他们穿着胶鞋、卷着裤脚,用竹竿探查水位,一边提醒居民注意安全,一边组织清理河面杂草。孙悦文说:“雨里的脚步声和水流声混在一起,却让人觉得踏实。”
这种踏实感,在山东理工大学王椿凯参与的社区治理中同样存在。他所在的团队任务主要是聚焦“新发展理念下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他们在齐悦国际社区,参与“齐小团”暑假学堂、居民需求走访、黄河大集等实践活动。
7月21日的突发停电事故,让王椿凯见证了社区治理的“应急速度”。33 栋居民楼经历两次停电,多部电梯停运致住户被困。“我们本以为是边缘协助者,却在奔往电梯口的路上,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救援网络。”物业冷静分工、居民自发搭手,没人旁观,每个人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王椿凯协助稳定被困者情绪、联系维保人员,他说:“被信任的力量让我们更明白责任所在。”入户走访时,居民的诉求让他深刻体会到社区工作的细致入微。
某楼3单元202室的管道渗水纠纷、70岁李大爷手写的“小区路灯不亮、老年食堂需添设粥品”等需求,都被王椿凯团队记录下来并流转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明确了“三天内启动维修、一周内推进沟通”的处置节点。王椿凯说:“入户走访不是形式,而是要捕捉居民的微痛点,构建服务闭环。”
技术必须服务于人,才有温度。当课堂知识变成解决民生问题的钥匙,青春就有了实实在在的重量。作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王椿凯还将专业知识用于社区实践,设计智能车位引导系统,从社区治理到产业转型,学子们看到了淄博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淄博的暑期实践中,孙悦文感慨,淄博的魅力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既有陶瓷琉璃等非遗传承,又有新材料产业的崛起,这种独特的魅力组合,让年轻人能看到发展的多种可能。”
王椿凯还从社区治理联想到城市治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放图书角、积极推行垃圾分类,这些细节都能看出城市治理的有序与和谐。”
青春共鸣:
让城市与青年
实现“双向奔赴”
在暑期实践中,淄博人的淳朴与热情,成为学子们共同的温暖记忆。岳采钰在淄川区开展活动时,炎热天气里社区工作人员特意切好西瓜送到团队成员手中;得知他们下午还要赶场,一位工作人员主动提出帮忙处理收尾工作。岳采钰说:“这些点滴关怀,让我们的实践之路充满温暖。”
王椿凯在社区感受到的“遇事大家一起扛”的氛围,更让他动容:“入户时居民递来的一杯水、抢险后住户眼中的认可,勾勒出基层治理双向奔赴的温暖图景。”这份接纳与信任,让学子们对淄博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作为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我渴望用语言架起桥梁,让齐文化故事走出淄博、走向更远。当文化传承遇上青春力量,我愿扎根这片既有历史厚度、又具发展温度的土地,让更多人听见淄博的古今交响。”岳采钰对家乡的“文化自信”愈发强烈。未来,她想用所学助力家乡的文化传承。
王浩伟也表示:“实践让我看到齐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潜力,未来想用专业知识,助力这份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李照阳坦言,实践让他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感情,“如果有机会,很愿意参与到淄博的发展建设中。”
孙悦文则被淄博的“发展韧性”打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新兴产业崛起,这里有年轻人施展拳脚的空间。”从文化传承到社区治理,从产业发展到生态保护,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学子,在淄博的社会实践中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答案。
正如岳采钰所说:“文化传承不是背诵历史,而是把故事讲活。这个夏天,我们在淄博写下的齐风答卷,才刚刚开篇。”而这份答卷的背后,是千年齐风与青春力量的相遇,是城市发展与青年成长的共鸣,更预示着淄博未来无限的可能。
-3811076来源:鲁网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