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延吉市的街头巷尾,一座座功能各异的“共享小屋”正悄然改变着社区生活的模样。它们或是邻里互助的暖心驿站,或是户外工作者的歇脚港湾,亦或是游客眼中的城市窗口。它们以“微枢纽”之姿,串联起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让“暖心幸福”在家门口落地生根,让游客感受到家一样
在延吉市的街头巷尾,一座座功能各异的“共享小屋”正悄然改变着社区生活的模样。它们或是邻里互助的暖心驿站,或是户外工作者的歇脚港湾,亦或是游客眼中的城市窗口。它们以“微枢纽”之姿,串联起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让“暖心幸福”在家门口落地生根,让游客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多元小屋织密邻里互助网
北山街道的4处“共享小屋”,早已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这里,“小空间”承载着“大温情”,多元功能让邻里情谊在共享中愈发浓厚。
丹青社区的“共享小屋”是爱心的聚集地。“共享小屋”建设计划一经推出,朝鲜族老党员送来崭新工具箱和雨衣,热心居民捐赠排球、羽毛球等物资,点滴善意汇聚成共享资源库,让“家门口的温暖”触手可及。丹山社区则依托3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4+N”功能区——多功能厅里能办活动,民情议事厅可聊家常,健康小屋能做基础检查,文体活动室供居民舒展筋骨,雨伞架、助残器具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热饭、充电、阅读等服务随到随享,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了便利服务。
丹虹社区的“共享小屋”精准聚焦便民与户外工作者的需求。舒适座椅供小憩,饮水机、微波炉解决“吃喝急”,充足插座驱散“断电焦虑”,应急药箱、工具雨伞、书报杂志随时待命。“跑了一上午,进来喝口水、充个电,浑身都舒坦了。” 快递员小王的话道出了无数户外工作者的心声。而丹光社区的“共享小屋”则以“健身互助”为特色,物业提供场地与维护,体育用品、运动设施、饮用水、医药箱等样样齐全,居民茶余饭后的锻炼、物业巡逻间隙的休整,都能在这里找到“运动+互助”的独特乐趣,成为凝聚社区活力的健康纽带。
◆“爱心衣站”升级“万能小驿站”
进学街道向阳社区的“爱心衣站”,正经历着从“单一功能”到“多元服务”的华丽转身。昔日专注于衣物捐赠的空间,如今已升级为涵盖八项功能的暖心驿站,让温情传递更有广度。
走进这里,工作人员正仔细筛选、清洁捐赠衣物,确保“爱心衣墙”上的每件衣物都整洁体面,守护着受助者的尊严。而更令人暖心的是新增的服务:饮用水解户外工作者的“燃眉之渴”,免费充电解救手机“罢工”之急,无线网络、便民工具、洗手间、书报阅读、便民药箱等功能,让这里成了“万能小帮手”。
“以前就觉得是捐衣服的地方,现在像自家门口的‘应急站’。” 居民赵女士的感受颇具代表性。快递员小李在大热天里连喝两杯凉白开,直叹“解渴又解乏”;环卫工刘师傅赶在手机断电前充上电,松了口气:“不然联系不上客户可就麻烦了。”正如社区党委书记金小辉所说,这里既是闲置资源的“中转站”,更是社区温情的“传递站”,未来还将根据需求持续拓展服务,让公益暖流永续传递。
◆网红小屋让游客感受城市善意
公园街道的“共享小屋”,则将社区服务的边界延伸到了游客群体。这座坐落于延吉网红弹幕墙附近的小屋,以现代简约风格融入周边环境——白色外观搭配木质装饰,与人民公园的景致相得益彰,成为城市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步入其中,空调送来的清凉驱散了户外的燥热,整洁明亮的空间里,座椅、应急药品、免费饮水、充电设备、行李寄存等基础服务一应俱全。更贴心的是,小屋内备有延吉旅游指南折页,志愿者随时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天津游客刘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走进小屋,“哇,这里好凉爽,真舒服!”她们喝了杯水歇了会脚后连连赞叹:“这里的服务太可心了!”一位游客身体不适,也在这里得到志愿者的及时帮助——不仅用上了急救箱中的药品,还被指引到最近的药店及时购药,让他感受到了延吉的待客之道。
如今,这座兼具功能性与设计感的小屋,已成游客争相打卡的“宝藏地”,让外来客人在细节中触摸到城市的善意与温度。
从居民的日常所需到户外工作者的急难愁盼,从邻里互助到城市待客,延吉市的“共享小屋”以小见大,用贴心服务连接起个体与社区、城市的情感纽带。这些散布在街头巷尾的“微枢纽”,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便利触手可及,让温情处处流淌,托起了一份份实实在在的暖心幸福。
本文来自【延边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