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渤海区的革命烽火、黄河奔涌的精神密码、家乡变迁的时代印记……近日,在滨城区老年大学的礼堂里,24名少年的讲述声穿透时空,这些从420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年轻讲述者,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为红色基因传承写下新的注脚。
老渤海区的革命烽火、黄河奔涌的精神密码、家乡变迁的时代印记……近日,在滨城区老年大学的礼堂里,24名少年的讲述声穿透时空,这些从420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年轻讲述者,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为红色基因传承写下新的注脚。
这场“滨城少年说”演讲比赛,看似是一场普通的赛事,实则折射出红色教育的一次重要转变。当少年从“听众”变为“讲述者”,红色基因的传承便从“被动输入”走向了“主动生长”。
传统红色教育中,“长辈讲、孩子听”是常见模式。这种模式虽能传递知识,却易让红色故事停留在“教科书式”的遥远记忆里。而滨城的这场演讲比赛,打破了这一单向灌输的惯性。少年站上讲台,用同龄人的视角重新诠释历史,来自清怡小学的穆宗锴以《渤海湾的浪花》为题,用鲜活的细节再现英雄事迹,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英模的敬仰,这些讲述或许没有华丽辞藻,却因扎根生活细节,让红色记忆真正“活”进了少年的认知里,他们不再是“被教育者”,而是“历史的解读者”,这种角色转换本身,就是对红色精神最深刻的认同。
赛事的背后,是滨城区对青少年思想引领的系统思考。区委宣传部、区关工委、团区委、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部门联动,不仅要办一场“热闹的比赛”,更要构建“挖掘—讲述—传播”的长效机制,这种总体布局,让红色教育跳出了“活动结束即成效终止”的局限,转而融入城市的日常文化生态。
当更多孩子从“讲述者”变成“传播者”,当红色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行动自觉”,那些在礼堂里响起的青春之声,终将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毕竟,最生动的传承,永远来自最真诚地讲述。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