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31日上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张川川老师为第八期“香樟青苗计划”的学员们作题为“劳动经济学研究议题及国内外学术动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助教程钊主持,第八期“香樟青苗计划”全体学员参加。
2025年7月31日上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张川川老师为第八期“香樟青苗计划”的学员们作题为“劳动经济学研究议题及国内外学术动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助教程钊主持,第八期“香樟青苗计划”全体学员参加。
嘉宾简介
张川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正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他长期从事微观经验研究,特别是使用自然实验方法和观察数据进行政策评估,通过政策量化评估揭示家庭部门的决策规律和公共政策的福利效应,研究内容聚焦于养老、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民生领域,尤其关注老弱病幼贫等弱势群体的福利,在推动国内应用经济学研究发展和服务国家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合作或独立完成的部分研究工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国内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权威期刊,以及Demography, AEJApP, JDE, JCE, JEBO等人口学和经济学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的中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刊物多次转载。
张老师此次讲座以“劳动经济学研究议题及国内外学术动向”为主题,围绕 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研究议题、国际劳动经济学研究若干趋势与研究热点、国内劳动经济学研究若干趋势与研究热点、劳动经济学总结与展望 四个方面系统展开,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激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与深入思考。
讲座伊始,张老师从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切入,循序渐进地引出劳动经济学的起点。他旁征博引,指出经济学研究视角有别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其核心是在稀缺资源约束下研究个体的决策行为。亚当·斯密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分工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市场理论(看不见的手),宣告了古典经济学的诞生。随着历史发展,经济学逐渐分化为两大流派,即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以及由边际革命推动由马歇尔总结完成的新古典经济学 。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将经济学研究扩展到总量问题,开创了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
经过梳理,张老师指出,劳动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劳动力要素所衍生出来的。基于供给-需求分析框架,他对劳动经济学进行了深度阐释:在需求层面,张老师指出企业利润最大化决策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而此时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 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用工决策 ;在供给层面,张老师指出劳动力供给决策被抽象为对闲暇和其他消费品的消费决策。沿着劳动力需求决策和供给决策的形成,劳动经济学通过考虑 异质性企业、家庭内分工和家庭生产不断扩展其理论体系,发展了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衍生出了人事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家庭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分支领域 。特别地,张老师还讲述了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他指出 劳动经济学研究不仅包含对前述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还包括大量经验研究以及广泛被应用于经验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发展、推广与应用 。
随后,张老师从以下四方面对国际劳动经济学研究若干趋势与研究热点进行了解读:第一, 全球化、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 。自ADH (AER,2013)开创了使用局域劳动力市场范式(Local Labor Market Approach)研究国际贸易的劳动力市场效应的先河后,大量研究追随该文章,研究了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对德国、挪威、瑞典、法国、日本、南非、墨西哥等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同时间接推动了Bartik-IV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第二,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 。以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及其造成的技能工资溢价的变化,长期以来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第三, 对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理论的重新认识 。张老师特别强调将劳动者视为代理人(决定劳动资源在任务间的分配和组织生产)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的代理人模型。第四, 劳动力市场上的种族与性别差异 。老师强调,该仍然是国际学界关注度较高的。比如,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以表彰其“发现了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背后的关键因素”。
紧接着,张老师从跟随 国际议题 和 本土偏向的研究议题 两方面讲述了国内劳动经济学研究若干趋势与研究热点。一方面,我国经济学者学习国际研究范式,将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等议题置入中国场景下进一步深挖;另一方面,张老师着重强调了几类带有中国特质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议题:第一, 户籍制度下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结构变迁和独特的户籍制度使得国内跨地区人口流动迁移成为一个普遍和重要的经济现象,而揭示人口流动的原因与影响就是重要研究议题。第二, 工资差距与收入不平等问题 。中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和以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收入不平等的成因和低收入群体劳动保障问题长期得到国内学者关注。此外,国内劳动经济学界也关注 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退休制度与年轻人就业问题、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培训等研究议题 。与此同时,张老师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内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不足:由于国内劳动经济学研究存在对国际研究的追随与模仿,导致呈现碎片化研究的同时,对中 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中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就业差异、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新模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性问题关注不足 。
最后,在总结和展望部分,张老师着重围绕“ AI与劳动经济学研究 ”进行了前瞻性思考。相关议题主要包括:将AI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与劳动力市场均衡、AI应用下的劳动力市场数据监测、使用大数据AI技术和新的量化研究方法开展劳动经济学研究等。此外,张老师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的 文化、心理、社会组织等非市场因素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 ,特别强调了家庭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在中国语境下的重要性,引发了学员们的深度思考。
讲座接近尾声,“香樟青苗计划”学员们围绕张老师内容翔实、引人入胜的讲座内容积极提问,张老师逐一细致解答,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人格魅力。再次诚挚感谢张川川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