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本市场上,散户们总在寻找抄底机会,但退市股却一再演绎"你以为是捡漏,其实是坑"的现实剧本。最近,东方集团因连年作假巨额收入最终被强制拉下牌桌,却在退市摘牌后,演出了一幕“60%的短线暴涨”,吸引了无数追梦人,转眼又四连跌停,近50万投资者几乎全军覆没。
伙伴们好,分享开场!今天的千字干货,结尾欢迎点赞收藏支持~(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看字费神?右上角“听”字,护眼模式马上开启!
资本市场上,散户们总在寻找抄底机会,但退市股却一再演绎"你以为是捡漏,其实是坑"的现实剧本。最近,东方集团因连年作假巨额收入最终被强制拉下牌桌,却在退市摘牌后,演出了一幕“60%的短线暴涨”,吸引了无数追梦人,转眼又四连跌停,近50万投资者几乎全军覆没。
退市公司的股票会被转送到所谓的“新三板”——很多人把这里看作二次翻盘的擂台,其实,它更像是一场资本的最后集结。三板上的成交额常常低得让人绝望,冷清如同深夜冷巷,连几十万的换手都难以为继。可一有点风吹草动,比如东方集团从0.36元突然跳到0.50元,这种微小的价格变动足以让人大脑发热,进而吸引一批批“回本党”。但真正的问题是,1分钱的涨跌,在极低价格的退市股中,波动幅度已高达数个百分点,将原本的“安全感”转换成瞬间的高风险。
有人总想复制ST左江曾经的神线,但谁还会提它如今股价2元都不到?这不过是一场“暴富故事”轮番重播的大梦而已。
大多数投资者最爱讲的还是“净资产”神话,比如东方集团公布自己净资产高达4.62元——但造假的收入都能编出来,净资产又怎能相信?像康美药业,账面上光现金都能“凭空蒸发”300亿,东方集团通过虚拟交易膨胀的资产,信用根本无从谈起。那些应收账款、存货、金融资产背后到底藏了多少水分,谁也说不清。“数据自信”最容易酿成投资灾难。
投资者还有一个惯犯心理,就是揪住退市企业的金边资产不放,比如东方集团手里的徽商银行股权被视为救命稻草。可这些股份直至被质押冻结,失去了80%多的实际可用价值。复盘包商银行破产时的故事就明白,当母公司脱离命运的掌控,旗下金融资产的“溢价幻想”也顷刻归零。想靠这些“末路股权”逆转败局,无异于痴人说梦。
别以为退市股新三板准入要50万资金+两年经验,就是特权的象征。事实正好相反,这反而成了“散户割肉散户”的竞技场。机构们早已在大宗交易里低价甩手走人,留在市场上的,只有筹码早已石化的散户。看看东方集团,日成交不过区区30万元,连续几天换手率加起来还不到1%,就算想卖,也没人接盘。
回顾过去,无论是“乐视造车”的黄金大饼,还是中弘股份的“保壳神话”,都只换来了绵延数月的阴跌和零星成交。监管设置风险警示、退市整理这些制度,本质上是想把割韭菜的风险降到最低,但总有人见缝插针地想赌一把天翻地覆。
退市股的故事,就是一场概率极低的豪赌,而主角永远是那些幻想逆转的散户。与其梦游三板,不如留心那些真正有增长的优质企业——毕竟,资本市场不会同情孤注一掷的“韭菜情怀”。
来源:昨天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