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螃蟹丨文艺“湘超”知多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0:52 1

摘要: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眼中的文艺“湘超”,是指“百团百角唱潇湘”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她本人,则是本次比赛的专业评委。

“江苏足球有‘苏超’,湖南有文艺‘湘超’。”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眼中的文艺“湘超”,是指“百团百角唱潇湘”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她本人,则是本次比赛的专业评委。

7月30日晚,“百团百角唱潇湘”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在长沙鸣锣收官。这场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演艺集团主办的赛事,自5月起吸引全省近800家文艺院团参与。

百团百角同唱潇湘。(除另有标注外,图片均由主办方供图)

这已是赛事第三届。从2021年“百团百角唱百年”到2023年“百团百角唱新歌”,再到今年“唱潇湘”,全程参与采访的记者明显感受到了新变化。

正如本届赛事主旨中所表述的,“新创一批小而美、形式活泼、易于传播的主旋律作品”,这几个关键词,道出了文艺“湘超”的特色。

艺术不仅在于“演”,也需要注重传播效果。既讲究表演上金光破云的恢宏大气,也追求传播中受众友好的精致小巧。

唱响湖湘大地。

【传统与现代】

“吃饭讲janl oux,喝酒讲janl guaos”……舞台上,来自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萨岁民族剧团的杨团花,手持侗族琵琶,用歌声教大家说侗话,一开嗓,便将观众带入通道侗寨的山水之间。

台下观众念念有词,学说侗话,互动味十足。

萨岁民族剧团团长马钰泽介绍,侗歌合唱《我来教你说侗话》,取材于侗族日常生活,融合原生态唱腔与Rap(说唱)、动感舞蹈,将侗族大歌、琵琶歌等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编曲巧妙融合,形式十分活泼。

侗歌合唱《我来教你说侗话》。

传统不是枷锁,而是现代创新的跳板。

赛事十佳节目男子群舞《我有方寸心》,取材于唐代长沙窑诗文执壶中出现的诗句,采用“意识流”的现代表现手法,表达湖南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

十佳节目《汉韵》用古老的常德汉剧高腔和现代“服化道”,打造传统与流行共舞的时空剧场,实现了传统戏曲的通俗化、时尚化。

本次竞演舞台上,多个参演院团用艺术展现湖湘传统文化,大量创新探索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湘剧与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融合,演绎别具一格的《浏阳河》;花鼓戏、昆剧演员换上现代扮相,用传统表演形式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图景。

用花鼓戏演绎带着乡亲们卖枇杷的驻村书记。

“这次比赛让我大开眼界。”赛事专业评委、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汪洌说,“现场看到了不少国家级水准的节目,把湖南本土文化的特色展现得很生动。”

【大与小】

传统的大节目,如今要适应“小屏幕”。本次赛事,要求参赛节目以不超过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参加展演。

也就是说,5分钟是一道“槛”,以实现小而美、易传播。

“5分钟时长,对于歌舞来说绰绰有余,而我们的话剧时长,一般是两小时左右。”湖南省话剧院一级编剧蒋亚男坦言创作面临的挑战。

她说:“我们修改了多个版本,以达到演出效果。”

在演出现场,不少观众被湖南省话剧院抗战题材话剧《宣言》的情节打动落泪,这也说明“浓缩版”的成功。

话剧《宣言》呈现了湖南省话剧院前身抗战演剧队第八队的故事。

刘玉琴表示:“5分钟作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便于记忆和传播,贴合当下碎片化时代的审美需求,也是对传统长时长、大舞台呈现形式的有益补充。”

传统演出追求“触网”,会不会水土不服?蒋亚男表示:“话剧受众主要在线下,表演方式及妆容与网络短剧有一定差别,一味追求线上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特色,要把握好这个度。”

京剧《竹林记》表演现场。

除了节目在网上展播,本届赛事依托文旅地标拍摄“云展演平台”视频,并以“湘超”模式启动院团与院团、市州与市州掌声“音量”比拼,观众总访问量累计超1200万人次。

十佳作品《水云·山晓》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让网友直观感受湖湘山水人文魅力,主演莫娟娟摘得十佳演员桂冠。

舞台之外,莫娟娟与湖南省歌舞剧院歌剧团的四名团友,组成“芳华弦歌”组合。该组合仅抖音平台的粉丝就达22万。

在长沙大围山演唱《浏阳河》。(图源:湖南省湘剧院)

大时代背景下的文艺“百团大战”,宏大主题下的小切口叙事——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新的节目,更好地走进了手机“小屏”,让“文艺范”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大与小”,也充满了辩证法。

【带动与主动】

艺术传承关键靠人才,本次赛事,不仅表彰了作品,还奖励了演员。(获奖名单见文末)

本次赛事明确规定,主演不能超过45岁。记者在现场看到,台上活跃着许多年轻面孔。

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在戏歌《汉韵》中,首次启用15名后备人才登台献艺,其中最小的,今年9月份才升入初三。

该中心副主任丁松介绍,自2023年起,中心启动常德汉剧后备人才定向委培班招生,通过选拔有潜质的小学毕业生,采用8年制培养模式,为汉剧艺术储备新生力量,学生毕业后择优录取进入中心工作。

常德汉剧戏歌《汉韵》。

这种培养方式不是个例。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参赛节目《我的梦想我的城》,讲述了杂技团背后的故事。演出团副团长苏子慧介绍,剧院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展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专业演出,毕业后可进入院团工作。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我的梦想我的城》表演现场。

大赛也为青年才俊铺就星途,前三甲直通2026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这条“地方院团→省级舞台→全国瞩目”的通道,有利于激发基层院团的人才活力。

“湖南的花鼓戏、湘剧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推陈出新是当前要务。”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宋官林说,“而年轻人,就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单元’。”

长沙交响乐团长笛首席马星云演出现场。

7月25日由湖南省文联发起的2025年度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项目申报正在进行中,真金白银支持文化艺术创作人才。

此前的6月5日,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的2025年度芙蓉计划青年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启动,其中就包括支持文化创意类人才……

青年人才的成长,外部条件固然不能少,但个人努力至关重要。

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高度个人化的表达,技艺的精进永无止境,需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磨炼精神。

人才也好、作品也好、传播也好,赛事虽已落幕,但传递出的意蕴,或许如汪洌所说的,让文艺真正“活”在百姓中间,火在当下。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