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五首,谈谈消失的立秋古俗,儿女剪楸叶,簪做迎秋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07:22 1

摘要:立秋是传统秋季的开始。立秋是夏秋之交,从时间的节点,是一年之半,从气候的特点,逐渐走出暑热潮湿的季节,步入清凉的下一季。立秋是古代中国军政重要的整肃节点,强兵备战,是农业转入秋收的起点。对于普通人来讲,是迎接崭新的季节,也是应对夏秋疾病的重要时期。

立秋是传统秋季的开始。立秋是夏秋之交,从时间的节点,是一年之半,从气候的特点,逐渐走出暑热潮湿的季节,步入清凉的下一季。立秋是古代中国军政重要的整肃节点,强兵备战,是农业转入秋收的起点。对于普通人来讲,是迎接崭新的季节,也是应对夏秋疾病的重要时期。

因为此时夏秋之交,气候多变,冷热不均,时而闷热潮湿,时而凉爽干燥,时有秋汛,又常有旱灾。在古代医药不发达的时期,人们通常借助身边的草本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因为气候异常,蚊虫叮咬,产生的皮肤病。

在唐朝的四川,人们已经发明,楸树的叶子熬成膏,可以快速治疗蚊叮虫咬。

而五代时期,已经流行焚烧楸树的叶子,可以避蚊。

这起自民间的土方子,到了宋朝,则快速演变成一种立秋的风俗。家家户户在立秋日采摘或者购买楸树叶子,一方面是对付常见蚊叮虫咬的小方子,树叶可敷可熬,另外一方面,楸树叶子柔韧阔大,在崇尚四季簪花的宋朝,这些叶片巧手做成花饰,以戴楸而谓迎秋,有着祝福家人健康的吉祥寓意。

在记录北宋的文献《东京梦华录》中有,“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在记录南宋的文献《武林旧事》中有,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

南北两宋的立秋日,戴楸叶成风俗,而别有风情。

而明朝李时珍则郑重推荐楸叶,认为它是被历代医家忽视的外科良药,可以治疗疮肿,拔毒排脓。

所以说,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夏秋多疾,这楸叶戴在头上,若有蚊叮虫咬,外在创伤,只需要从头上取下,小叶片解决大烦恼。何况巧手的儿女,剪叶成花,既美观又清香,迎秋而辟疫。

“凉风天际来,拂我阶前树。

稍惊枝上禽,复堕叶间露。

儿童畏我逢秋悲,刻叶作花矜岁时。

祝我宜秋劝使插,未能免俗复尔为。

鬓边二毛殊不恶,淮南何须伤木落。”北宋 · 刘敞《剪楸叶词 》

刘敞早宋时期人。

这是立秋日,凉风从天上来,吹动着台阶前的楸树。

楸树上的鸟儿被风惊动了,而我的脸上滴上了树叶垂下的露水。

我的孩子以为我哭了,赶紧剪楸叶做花,送到我面前。

他们说,戴这种叶子,最适合立秋,围着我逗我开心。我经不过劝,不能免俗,也就戴上了。

我想着自己头发花白,也没有什么可以伤感的,哪里就会因为立秋到了树叶黄落而悲伤?

倒是这簪戴楸树叶子的风俗,清新可喜,又包含着家人的眷恋啊。

作为男性,他认为这是坊间小儿女的迎秋把戏,可见,这种风俗,先自民间底层流传,而后才逐渐得到包括男性以及中上层的认同。

李时珍说,立秋剪楸叶簪花的风俗,起源唐朝立秋,但没有说明这个结论的出处。

但是在这首诗里,我看到了宋朝戴楸的起源。

也应该是这不久之后,都城人包括男性官员,都接受了这种迎秋形式,而成为立秋的风俗。

“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

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

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

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宋 · 晁说之《秋 》

晁说之可谓仕途不顺,因为为皇帝不喜,常年外放做官,和家人聚少离多。

这是又一年立秋,他收到了家人托人带来的楸叶,这是家人惦记着他的健康。楸叶实际那里都有,但显然寄给他的,是裁剪成各种花一样的楸树叶子,这是天涯海角,隔不断的亲柔惦记。

刚毅的晁说之,说自己从不悲秋,却在看到家人给他的楸叶剪花时,落下了清泪。

思归田园,和家人相守,越到中年和老年,这种愿望越发深沉。

他说自己是不能归乡的陶渊明,是不得志的庾信,此时除了自己健康,能够撑到回乡那天,别无所求。

这才是人生的一叶知秋。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

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南宋 · 范成大《立秋二绝 其二》

很自然的,到了南宋,楸叶迎秋已经深入风俗,回乡归隐的名臣高官范成大,不需要儿女动手,自己就在自己的田园里,在立秋这天,折楸叶,摘瓜果,打井水,安排着自己和家人,并且随时迎接到访的朋友。

笑口常开,用最开朗明净的心情,过立秋节。

从这首诗来看,范成大显然不是归隐成地主的那类豪绅。

亲自种瓜,亲自打水,亲自去剪楸树叶子。

浓郁的田园生活,让人忘记了他是一位出将入相,历经传奇的南宋高官。

明朝以江南地区为主,依旧流行着立秋戴楸叶的风俗。

记录南方风物人情的《熙朝乐事》谈到江南地区,“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插鬓边,或以秋水吞赤小豆七粒。”

马乳蒲萄哈密瓜,吴侬一倍斗繁华。

街头不复簪楸叶,但买山塘菋莉花。 ”清 · 朱彝尊《七夕词六首 其六》

经历了晚明动荡,晚年在康熙朝做官的朱彝尊,自然见证了家乡,从繁华到战乱又到恢复的漫长过程。

不过晚年的他过立秋和七夕,发现风俗变了。

这里市井繁华,北方的葡萄哈密瓜都出现在市场,比晚明更繁华。

但是立秋簪楸叶的风俗却没有了,人们应节,多买茉莉花。

这一半的原因是男子剃头,不复簪花之盛,又或者人们害怕那个秋字,毕竟很多人还是从明朝的春秋大梦中颠沛逃出,谁愿意再顶秋风?

“楸叶剪花桐落子,半年节物旋更。

湘裙红映汉江清,捣衣人去,浦口暗潮生。

斗柄西回天在水。

家家暑退凉轻。

数声促织近窗呜。”清初 · 查慎行《临江仙 汉阳立秋》

选这首词,不为别的,是为查慎行是在汉阳过的立秋,这是我所在的城市。

我怎么从来都没有见过和听过立秋剪楸叶的风俗呢?

而他分明写到,因为立秋来了,应节之物里,有着剪花楸叶。

穿着红裙子的少妇在江边捣衣。

那个红裙子女子,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

她头上的楸叶,传承自谁,又为何现在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什么栀子花人人不忌,可以超时代至今流传,而楸叶则消失了呢?

正是这样许多疑问,我还想问问看文的朋友,你的家乡还有立秋戴楸叶的风俗么?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立秋节气古诗四首:虽有正午热,已觉中夜凉晚夏近秋古诗五首赏读:人间三伏热,蝉声已近秋

来源:凤鸣九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