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边渔村”到“统治东方”,海参崴的百年沧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4 06:19 1

摘要:在亚洲大陆的东北端,有一处华夏故土,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日本海的西岸,它有一个淳朴的名字——海参崴,满语的意思是“海边渔村”。十九世纪中后期,它被沙俄攫入囊中,从此有了一个新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的意思是“统治东方”。

在亚洲大陆的东北端,有一处华夏故土,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日本海的西岸,它有一个淳朴的名字——海参崴,满语的意思是“海边渔村”。十九世纪中后期,它被沙俄攫入囊中,从此有了一个新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的意思是“统治东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海参崴,探寻它背后那波澜壮阔又饱含心酸的故事 。

海参崴这个名字最早来源于古老的肃慎(满洲)原住民语言 ,汉译为 “海边渔村” 或 “海边晒网场”。清朝时,闯关东的河北、山东人把这里叫做 “崴子”,又因当地盛产海参,最终汉译为 “海参崴”。

160多年前海参崴的一座汉人寺庙

早在遥远的古代,海参崴就与华夏大地紧密相连。从汉唐时期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这片土地一直处于中国历代王朝的管辖之下:在唐朝,它是渤海国率宾府地;金代时,归属恤品路;到了清朝,先是隶属于吉林将军,后来划归吉林珲春副都统管辖。彼时的海参崴,只是一个宁静的小渔村,当地居民日出撒网,日落归航,过着质朴而简单的生活。

当我们淳朴的先民还在这里懵懵懂懂地撒网捕鱼的时候,早有一双血红的眼睛死死盯住了它......。

海参崴的原住民

时针拨回到 19 世纪中叶,曾经辉煌一时的清王朝,已如暮年的巨人,步履蹒跚,疲态尽显。在国内,长期的腐朽统治催生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连年战乱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也使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彻底动摇;在外部,各种威胁如潮水般涌来。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巨额赔款,开放口岸。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逼北京,清政府一败涂地...... 。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哪里还有心思顾及民众安危和领土完整?

沙俄终于等到了出手的机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它以 “调停” 中英法之间的矛盾为幌子,开始了对中国东北领土的野蛮侵略。1858 年 5 月 28 日,在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被迫签订了《瑷珲条约》 。

这个条约的内容堪称丧权辱国,它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60 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则划为中俄共管 。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批准这个条约,并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但沙俄却无视清政府的态度,开始在这些地区进行实际性的控制和移民活动 。

清末海参崴的两个小女孩

仅仅两年后, 1860 年,局势进一步恶化。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而沙俄则趁机再次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在这个条约中,清政府不仅承认了《瑷珲条约》的有效性,还将《瑷珲条约》中规定的所谓中俄 “共管” 的乌苏里江以东约 40 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全部割让给了沙俄,这其中就包括了海参崴、库页岛...... 。

从此,海参崴这颗原本属于中国的璀璨明珠,被迫离开了祖国的怀抱,落入了沙俄之手,开始了它浸满血泪的屈辱历史 。

沙俄在侵占海参崴后,立即开始了俄化三部曲。

一是改名。为了彻底抹去中国痕迹,沙俄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 “统治东方” 。应当说,这个名字取得相当贴切,既符合海参崴的战略地位,也契合沙俄的战略野心。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海参崴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地带,拥有天然良港,是沙俄梦寐以求的出海口。控制了海参崴,就等于掌握了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主动权,不仅可以加强对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军事威慑,还能进一步拓展其在远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沙俄对海参崴觊觎已久,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北洋水师的“海容号”战舰停泊在海参崴

二是清洗。仅仅改名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所占土地的俄罗斯化,他们的做法简单粗暴且有效:人口大清洗。要地不要人是俄的一贯原则和传统,他们每占领一个地方,首先从物理上消灭原住民,再从俄内地移民至此,只需短短数年即可完成民族转换,效率之高,旷古绝今。在海参崴、库页岛、江东六十四屯等等华夏故土上,沙俄都是这么做的。

几乎从踏上海参崴这片土地的第一天开始,沙俄军队就开始了对当地原住民的系统性清洗,一时间腥风血雨、哀鸿遍野,少数幸存者不得不逃离家园,几年之后,当地已几乎找不到原住民了。

三是建设。沙俄得手后,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港口尤其是军事基地建设,为此他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将海参崴建设成了沙俄在远东的军事核心。1871 年,沙俄将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迁至海参崴,庞大的舰队时常在日本海和太平洋游弋,对周边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威慑。

华人劳工在海参崴建设铁路

而沙俄建设海参崴的过程,就是一部华人的血泪史,他们从所占领的华夏领土上拉来了10万华人劳工,在海参崴从事艰苦繁重的工作,由于非人的待遇,他们中的大多数命丧于此,少数幸存者艰难生存繁衍,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等着。

苏联成立后,拒不履行列宁关于归还沙俄侵占领土的承诺,继续牢牢把控着所有侵占的华夏领土,当然,包括海参崴。

苏联的成立非但没有改善当地华人的状况,反而带来了更大灾难。上世纪二十年代,海参崴实施了严格的排华政策,华人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店铺被莫名关闭,居民被随意逮捕驱逐。1937年,苏联大清洗,包括海参崴在内的远东地区30多万华人突然集体消失,他们哪去了?没有人知道,但所有人都清楚。

冷战时期,苏联宣布海参崴为军事禁区,实施了长达34年的封锁,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与此同时,他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整座城市被打造成了一个面向太平洋的军事前哨。

海参崴金角湾现状

1992年,苏联解体后,海参崴解除封锁,2015年,普京批准海参崴成为自由港,在政策的刺激下,海参崴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俄远东的经济中心,2021年,其港口货运量达到767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4.5万标准箱,贸易额183.4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额就占37.4%。

海参崴的百年沧桑,是一部波澜壮阔又饱含心酸的历史长卷。它从中国的海边渔村,历经被沙俄侵占、苏联统治,到如今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城市,见证了东北亚地区的风云变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迁 。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屈辱的缩影,是华夏子民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

俄罗斯正是这样做的,现在,他们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纪念这段让他们倍感自豪的光辉历史。

但是在另外一边,很多人却选择了遗忘。

当莫斯科精英们听着从遥远东方传来的乌拉声,看着前来友好访问的大国舰艇缓缓驶进海参崴港口,他们的嘴角微微上扬......。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