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影美学》| 第一章 知识逻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10:21 1

摘要:《数字电影美学》是谢建华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的学术教材。该书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对电影产业的革新背景,结合高校教学实践经验编写,旨在重构数字时代电影美学知识体系。

《数字电影美学》是谢建华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的学术教材。该书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对电影产业的革新背景,结合高校教学实践经验编写,旨在重构数字时代电影美学知识体系。

全书通过智性、再现、作者、观看和审美经验五大体制框架,系统分析数字技术引发的影像语言转型,探讨新叙事形态、电影类型及本体论变革。教材兼顾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既重审纪实、风格、观众等传统概念的当代内涵,也结合国产战争片等实践考察美学延续性。配套在线案例资源和课件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影视专业教学及电影爱好者研究。

首先来看看这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知识逻辑

第二章智性体制

第三章 再现体制

第四章作者体制

第五章 观看体制

第六章 审美经验

第七章 美学批评

(一)美学与哲学

(1)人类知识体系的四大领域

● 1.宗教:

● 源于恐惧,指向神秘,以建立信赖为目的,发展出信仰解释体系。

● 2.艺术:

● 源于娱乐,指向象征,以感知和想象为形式,发展出多种感性形式。

● 3.科学:

● 源于惊奇,指向分析,以实验、推理为手段,发展出形式推演的知识系统,具有绝对理性特征。

● 4.哲学:

● 源于困惑,指向理想,通过批判与反思使思想明晰,探索永恒秩序,是 “知识的知识”,统合其他知识领域,成为百科知识系统的 “净化器”。

(2)知识的分类

● 1.按生产路径:

● 感性描述(与观察和感受相关)和理性推演(思维推导的规则世界)。

● 2.按性质:

● 绝对知识(如科学,以求真为本能,通过竞争和修正发现规律真理)和相对知识(如宗教、艺术,蕴含的知识相对、主观)。

(3)哲学的五大领域

● 1.逻辑学:

● 探索正确思考、有效推导的方法,研究概念、命题、推理等逻辑形式。

● 2.伦理学:

● 研究行为方式和道德品格,回答生活终极目标、幸福获取、理想生活等问题。

● 3.政治学:

● 研究政治行为、体制和现象,探索理想社会组织形式。

● 4.形而上学:

● 致力寻找实在的 “终极本质”,包含本体论、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

● 5.美学:

● 研究 “理想的形式”,是感性的现象学,以艺术为对象、以哲学为方法,发展艺术认知、感知和形式的知识系统。

(4)美学的学科史与核心特征

● ①1750 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美学学科诞生,至今已有 270 余年历史。

● ②词源:

● 拉丁语 “aesthetic” 和希腊语 “asthetik” 均意指感觉、感知,暗示对思想理性的反叛和对心灵感性的信任。

● ③18 世纪中叶,哲学家开始审查理性结构逻辑,发掘直觉、感性力量,伊格尔顿称 “美学的诞生本身意味着传统理性的某种危机”。

● ④代表学者及观点

● 哈奇森:

● 认为感觉是 “知觉的高级力量”,事物内在美感与理性同等重要。

● 休谟:

● 提出 “品味机制” 由感知和情感构成,人类心灵据此运作。

● 康德:

● 建立系统美学理论,提出 “美是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美的 “主观原则” 等论断,使美学成为哲学 “合法” 主题。

● 黑格尔:

● 提出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对艺术形式与内容意义建立逻辑结构,分析不同艺术类型和门类,为后世树立典范。

● ⑤西方美学史其他学者:

● 伏尔泰、莱辛、叔本华、席勒、谢林、尼采、海德格尔、克罗齐、科林伍德、梅洛 - 庞蒂、萨特、阿多诺、本雅明、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古德曼、弗兰克・西布利、理查德・沃尔海姆等,其学说涉及多种认识论及审美相关问题。

● ⑥美学要义:

● 跳过 “特殊性” 和 “普遍性” 等对立,将 “感性确定性” 确立为把握世界的方法。

● ⑦美学定义:

● 对感性形式的理性发现,是感官认知学或认知心理学,以审美主体心理、知觉为基础,诉诸多种方法论,对艺术和审美体验进行理性总结,兼具美感经验和认识论双重属性,研究需 “艺术的敏感性” 和 “清晰的思维能力”。

(二)美学的任务

(1)艺术的定义

● 1.核心问题:

● “什么是艺术” 是艺术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但因艺术属性多元化、评价开放性和定义历史限定,答案难以统一。

● 2.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义

● ①传统定义:

● “模仿 / 再现”(柏拉图)、“感情媒介”(托尔斯泰)、“直觉表达”(克罗齐)、“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等。

● ②现代定义:

● “艺术充其量只是被展览物品的家族相似性”(韦兹);

● 阿瑟・丹托提出艺术品三必要条件 —— 关于某物、体现意义、依赖艺术历史背景(“艺术世界”)。

● 3.定义方式的分野

● ①规范性定义:

● 有明确可判断标准,但可能存在武断性,如科林伍德提出 “艺术是娱乐”,但存在反例。

● ②描述性定义:

● 列出艺术属性清单,但难以穷尽本质,标准有漏洞,如乔治・迪基认为艺术品是为艺术世界公众创造的人工制品,存在界定不清问题。

● 5.雅克・朗西埃的定义:

● “艺术是一种可以让艺术变得可见的装置”,强调艺术通过架构物质和象征空间,统一时间、可见性形式和可理解性模式,形成认同体制(即 “美学”)。

● 4.综合定义趋势:

● 美学家尝试综合规范性和描述性思维,给出兼具质性和现象特征的定义,如 “艺术是旨在提供审美体验的物品的生产” 等,体现综合论或混合性趋势。

(2)艺术的属性

● 1.核心问题:

● 艺术何以重要?艺术因何成为艺术?

● 2.艺术的价值

● ①不同观点:

● 愉悦(心理)、崇高(道德)、共鸣(情感)、知识(认知)等。

● ②争议:

● 愉悦说无法解释哥特小说、恐怖片受欢迎现象;

● 认知说难以解释 “烧脑电影” 票房惨淡而 “无脑爽片” 盈利的事实。

● ③结论:

● 审美主体目的影响审美判断,人对艺术需求多样化使艺术价值复杂化,艺术与情感、知识、道德、政治等关系复杂,固化单一功能会歪曲艺术品存在体制。

● 3.艺术的形式体系

● ①核心任务:

● 以理性思维发现感性秩序,分析总结艺术创作规律、法则及作品形式体系。

● ②审美属性分类:

● 荷米伦分为情感、行为、格式塔、品味属性;戈德曼提出八种属性,如纯粹价值、情感、形式等。

● ③艺术规则和形式语言知识

● 1)再现体制:

● 艺术与现实关系,虚构与叙事的审美闭环,符号世界意义传达及语言与对象转换机制。

● 2)作者体制:

● 创作者设计艺术语言,处理表达、再现和艺术反身性关系,风格形成,艺术创新,作者属性及体现。

● 3)接受体制:

● 艺术传播媒介及与传播效果关系,接受中感知和认知的重要性,接受者在形式语言中获得美感,沉浸感和界面感对接受的影响。

● 4.分类艺术的特征

● 1)常见分类:

● 绘画、摄影、雕塑、戏剧、文学、电影、音乐、舞蹈、漫画、设计、建筑、游戏、书法,分属不同艺术形态。

● 2)研究难点:

● 各类艺术语言和形象存在方式非单一,界限难划定;艺术发展动态,子类艺术互相吸收转化混合,衍生新形式,子类目录难列举齐全。

● 3)文学案例:

● 文学地位的历史变化,网络小说、图像小说出现引发对文学边界的怀疑,核心是对文学美学特性的认识争议,如埃利斯提出功能性 “泛文学” 观。

(3)审美经验

● 1.研究内容:

● 审美属性和审美过程。

● 2.审美属性

● ①争议:

● 情绪和理智、感知与沉思哪个是审美活动本质缺乏共识。

● ②康德的论述:

● “审美无利害”,是 “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判断”;

● “美” 是对特殊个体的主观判断,不涉及类群综合推理。

● ③审美属性四特征:

● 主观的;要求他人同意;无实践目的,需想象力自由发挥;有目的性标志。

● ④审美活动特点:

● 审美主体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做出价值判断,具有完形性、非工具性、评价指向和移情特征。

● 3.审美过程

● ①艺术家问题:

● 创作目的,艺术元素组织,个性风格与大众品味平衡。

● ②审美主体问题:

● 创作者表达内容,自身所见,表达优劣判断,探索艺术品,关注形式关系,与艺术家 “解谜”,测试艺术技巧效力。

● ③分析困难:

● 艺术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分析易陷入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影响;

● 审美体验是特殊心理状态,个体审美态度有差异,迪基称描述审美态度的尝试都失败了。

● 4.审美结果的决定因素争议

● ①布洛 “心理距离” 概念:

● 审美主体需从相关因素中抽离,距离为美提供标准,是艺术气质和审美意识生成的必备条件。

● ②迪基观点:

● “沉思” 和 “距离” 对审美重要,可简化为对对象的密切关注。

● ③西田几多郎观点:

● “纯粹体验” 和 “无我” 是审美的根本,美是 “直觉的真理”,需以 “无我” 状态面对事物获得 “真正的美感”。

● 5.存疑之处:

● 审美的 “无私、无功利” 前提与人对艺术的兴趣是否矛盾,能否彻底消除个体欲望和记忆,如带有特定目的的阅读和观影仍可能具有审美性质。

二、一种中间理论

● 核心逻辑

● 电影美学作为对电影的美学研究,核心关注点对应美学三大层面:电影的定义、电影的艺术属性和系统规律、电影审美的方法。

(一)电影的定义

(1)定义的必要性

● 美学以概念为起点,界定电影是廓清研究边界、明确研究材料性质的基础。伏尔泰强调 “交谈前需先定义用语”,电影的定义问题贯穿其百年发展历史。

(2)描述性定义的局限

● 1.常见表述:电影是 “用摄影机制作,以胶片或数字介质记录、存储和展示的运动影像”(阿恩海姆),涵盖创作流程、媒介、物质及运动属性,但缺乏形而上概括。

● 2.核心缺陷:

● ①忽视电影的艺术属性、现实根源和社会历史属性,将电影简化为技术产物,未体现其作为 “感性体验形式和精神现象” 的本质(米绍认为电影是 “精神装置”)。

● ②定义僵化,无法应对电影技术、实践、惯例的动态变化(如诺兰强调想象力、迈克尔・贝侧重视听冲击、希区柯克关注情感参数),导致概念模糊化,甚至面临 “随时解体的风险”。

(3)质性定义的转向

● 1.核心思路:跳出流程、实体、功能的界定,从话语方式提炼本质特征,避免作品从概念中溢出。

● 2.代表观点:

● 彼得・沃伦(符号学):电影本质是 “具有混杂性和不纯性的符号系统”,通过符号的图像性、索引性、象征性相互作用生产和交换意义。该定义可涵盖主流电影及 “反电影”(如米歇尔・斯诺《蒙特利尔一秒钟》、德里克・贾曼《蓝》)。

(二)电影艺术的系统规律

(1)研究的核心目标

● 突破感官局限(直观信息的片面性)和时间限制(电影作品数量庞大),探索电影的终极形式和普泛规律,形成超越个体和历史的可信结论。

(2)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的区别

(2)描述性定义的局限

(3)质性定义的转向

(2)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的区别

(3)电影审美制度的构成

● 聚焦电影的语言、结构、风格等形式特征,核心问题包括:

● 1.电影如何用视听语言再现现实?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

● 2.电影联结想象与象征的秘诀?如何成为独立艺术?

● 3.观众如何参与故事进程?观影活动的量化解释可能性?

● 4.具体体系:

● ①再现体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符号意义传达机制。

● ②作者体制:创作者的语言设计、风格形成与创新。

● ③观看体制:传播媒介、接受心理与审美体验。

● ④智性体制:电影本体论的探索。

(4)电影艺术性的辩护

● 1.历史争议:

● ①早期质疑:电影是 “机械记录现实” 或 “罐装戏剧”(对戏剧的机械复制),缺乏创造性。

● ②斯克鲁顿的否定:电影是 “戏剧的摄影效果”,依赖因果关系而非意图表达,无法成为具象艺术。

● 2.艺术性的根源(基于海德格尔 “真理生成” 理论):

● 1)艺术产生于 “意义和语言、理性和感性的缝隙”,是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性、创造性表达。

● 2)电影艺术性的两个条件:

● ①形式对内容的超越能力:

● 有限形式(叙事、视听)承载繁复主题,形成 “有意味的形式”(如《相爱相亲》以迁坟事件串联代际冲突、媒体介入、爱的本质等多重议题)。

● ②终极性价值追求:

● 指向共享的终极价值(如生死、爱、自由、真理),使观众从具象情节跳向广阔意义(如《降临》探讨宿命与自由意志,《罗拉快跑》讨论偶然与必然)。

(三)电影审美的方法

(1)核心目标

● 在作品与审美主体间建立审美关系,探究电影被创作、评价和鉴赏的方式,形成关于电影的智识(而非单纯知识或价值评估)。

(2)审美过程的关键问题

● 1.电影如何再现世界?如何模塑观众心智?

● 2.故事如何建立观众信任、激发认知与情感动员?

● 3.电影如何通过语言、叙事、风格建立观众认同?

(3)审美主体的心理机制

● 从感知(直觉完形结构)到情感动员(想象、移情、认同),最终形成认知体验,需将观众置于观影经验结构中分析。

(4)美学思维对创作的价值

● 1.形式自觉的养成:创作者需理解形式的意义和效力,实现想法与形式、主题与修辞的统一。

● 2.案例佐证:

● ①侯孝贤:

● 从 “土法炼钢” 到自觉探索形式语言,从传统戏剧、小说中汲取资源,形成 “疏离观察” 的创作风格。

● ②万玛才旦:

● 以极简语言(隐喻、典故)平衡民族性与普遍性,在藏语文化背景中讲述人类共通故事(如《塔洛》《气球》),实现宗教感与主题的自然融合。

总结

● 电影美学作为 “中间理论”,既非抽象的理论阐释,也非线性的历史描述,而是通过界定电影本质、分析艺术规律、探索审美方法,实现对电影根源性、普遍性问题的形而上建构,需依托哲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多学科方法。

● 核心逻辑

● 电影美学随电影技术、艺术形态演变而发展,经历传统美学的体系建构后,在数字技术推动下进入新的转型阶段,核心探讨电影美学的历史脉络与数字电影美学的崛起动力。

(一)电影美学的历史

(1)学科史的核心问题

● 电影美学的概念需依托学科史进行系谱性筛选、重释和发现,但长期存在 “泛美学” 倾向,导致概念模糊(雅克・朗西埃批评美学 “不着边际”,称其为 “艺术特有的识别体制”)。王志敏认为电影美学经历 “有名无实”“有实无名” 阶段,正进入 “有名有实” 的新阶段。

(2)早期电影美学(20 世纪 50 年代前)

● 1.核心任务:论证电影作为 “新艺术” 的合法性,聚焦视觉形式特征与心理机制。

● 2.代表性成果:

● ①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1923):

● 朴素分析默片的镜头、运动、剪辑、景别(如特写的核心作用),是早期理论化总结。

● ②雨果・闵斯特堡《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

● 首次系统研究电影体验的心理机制(感知、注意、情感、记忆),标志电影心理学开端。

● ③爱普斯坦、德吕克等:

● 探索电影 “运动” 特质,将其视为区别于摄影的核心艺术特征。

(3)电影美学的体系化(20 世纪 50-70 年代)

● 里程碑著作:

● 1.亨利・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论》(1957):

● 首部正式启用 “电影美学” 概念的著作,梳理巴拉兹、普多夫金、爱森斯坦、阿恩海姆的理论,辨析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观念,但仍属史论框架。

● 2.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1963):首部名实相符的电影美学著作,贡献包括:

● ①方法论创新:

● 融合哲学、心理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心理学和语言学为核心工具(如蒙太奇的心理学分析)。

● ②核心概念创制:

● 视听结构、视像结构、电影节奏、主观影像 / 半主观影像等,实现从经验概括到理论话语的提纯。

● ③框架建构:。

● 将影像结构分为镜头、景框、认同三层次,对应 “影像 — 符号 — 艺术” 的美学认识层次,论证电影作为 “二次元语言” 的审美创造本质

● 3.麦茨的符号学转向:

● ①《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

● 以结构语言学分析电影符码,确定符号学性质、划分符码类别、分析叙事结构。

● ②《想象的能指》(1977):

● 引入精神分析与拉康镜像理论,拓展至观影机制和创作心理研究,属 “有实无名” 的美学成果。

(4)电影美学的综合化(20 世纪 80 年代后)

● 1.核心趋势:

● 融合米特里(心理学 / 语言学)与麦茨(符号学 /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向,运用多学科阐释电影规律。

● 2.代表性成果:

● ①雅克・奥蒙等《现代电影美学》(1983):

● 继承米特里和麦茨的知识论,系统化分析电影语言(视像、声音、蒙太奇)、文本(叙事、类型)和观影(认同、陈述),界定电影美学为 “描述性理论”。

● ②热拉尔・贝东《电影美学》(1990):

● 强化方法运用,细化表演、剪辑、色彩等细部分析(如色彩的心理意义需结合影片整体和谐性)。

(5)中国电影美学研究

● 1.现状:

● 著作近百本,涵盖思潮、形态、文化、传播等分支,但多为史论结合或普及性导论,存在 “泛美学” 倾向。

● 2.代表性学者:

● 王志敏:

● 从《电影美学分析原理》(1993)到《现代电影美学体系》(2006),构建完整研究体系,提出 “第三电影符号学”“全息分析法” 等,提炼关联律、穿透律、权重律、全息律四大美学规律,强调 “电影美学研究必须直接处理电影作品”。

(二)数字电影美学的历史动力

(1)电影美学的四阶段演进(按形式范畴划分)

(2)数字电影的技术变革

● 1.关键突破:

● 计算机技术、CGI、动作捕捉、绿幕、无人机航拍等,解决实拍与影像缝合问题(如《侏罗纪公园》《阿凡达》)。

● 2.语言革新:

● 镜头突破画框限制,质感轻盈化,叙事与视觉突破传统极限,后期特效主导工业流程。

(3)数字电影的创作转向

● 1.技术导向:

● 科幻、魔幻题材强化数字写实主义,技术实验成为观影核心动力(如《流浪地球》),但存在技术空洞化问题。

● 2.IP 与跨媒体叙事:

● 依赖经典 IP 改编,跨平台整合资源(如《小猪佩奇过大年》《诛仙 1》),电影沦为文创产品,原创价值弱化。

● 3.身体反应主导:

● 恐怖、科幻、喜剧等类型通过极端场面激发观众体感(“猛片”),替代经典叙事的情感沉浸。

(4)数字电影美学的核心问题

● 1.数字化是否仅改变介质?剧本、拍摄、后期的生产格局如何变化?

● 2.人工智能、游戏、短视频如何重塑故事规则?“数字电影语言” 是否存在?

● 3.电影与剧集的审美差异缩小,“界面化” 是否终结传统电影语言?

● 4.电影艺术更大众化还是精致化?具身、移动观影经验为美学提供多少新空间?

(5)争议与展望

● 1.悲观论:

● “电影已死”,古典美学终结,技术取代文化。

● 2.乐观论:

● “电影新生”,新技术催生新的技术美学。

● 3.共识:

● 古典现实主义与数字技术的不相容,使数字电影美学的系统论述成为迫切需求。

● 总结

● 电影美学从传统时期的体系建构,到数字时代的技术驱动转型,核心始终围绕 “电影的本质”“艺术规律”“审美方法” 展开。数字技术不仅改变制作方式,更重塑了电影的创作逻辑与审美形态,呼唤新的美学理论框架回应其挑战。

来源:迈希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