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皋市搬经镇林上村的土地上,家风如潺潺溪流,润泽一方水土,滋养代代子孙。章金辉先生的从教生涯,便是章氏家族“读与耕”家风最生动的注脚与深情延续。自1920年10月呱呱坠地,到在教育岗位上的不懈耕耘,他用一生时光,将家族精神内核镌刻于如皋文化长卷,谱写了一曲动
家风铸魂章金辉(上)
在如皋市搬经镇林上村的土地上,家风如潺潺溪流,润泽一方水土,滋养代代子孙。章金辉先生的从教生涯,便是章氏家族“读与耕”家风最生动的注脚与深情延续。自1920年10月呱呱坠地,到在教育岗位上的不懈耕耘,他用一生时光,将家族精神内核镌刻于如皋文化长卷,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家风传承之歌。
1940年2月,年仅20岁的章金辉在夏堡乡刘家桥开设私塾。彼时,中国深陷战火,百姓困苦,教育资源匮乏至极。但《章氏家训》劝学篇的教诲深植他心,让他深知知识对个人、家族乃至国家的重要性。他不惧时局艰难,毅然投身教育事业。在简陋环境中,仅靠一支粉笔、一方黑板,为孩子们推开知识世界的大门。他以耐心与智慧,引导孩子们诵读诗书,启迪心智,传授做人道理。1941年8月,这一年半的私塾执教经历,不仅是他教育生涯的起点,更是践行章氏“读”之精神的开端,彰显出他对知识传承的坚定信念与对家族家风的忠诚守护。
尤为可贵的是,在此期间,章金辉还在家乡积极奔走,自筹资金捐建夏堡乡林梓小学。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项艰巨任务。但他凭借顽强毅力与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四处筹措资金、动员乡邻。此举源于他对章氏家风中“读书明理”的深刻理解,他希望更多孩子能拥有良好学习环境,接受系统教育以改变命运。这一善举,不仅为家乡教育事业奠定坚实基础,更将章氏家族重视教育、乐于奉献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乡亲,赢得众人敬重与赞誉。
家风铸魂章金辉(下)
1942年4月至1945年8月,章金辉担任雅周区区委宣教科长。岗位虽变,他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初心却从未动摇。在战火纷飞的三年多里,他以笔为武器,以宣传为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思想与文化知识,鼓舞民众士气。他将章氏家风中“读书济世”的理念融入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家族的责任与担当。他深知,国家危难之际,更需借文化之力凝聚人心,唤起民众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1948年3月,章金辉回到林梓小学任教并担任副校长,直至1953年12月。这六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与教学工作。以《章氏家训》为准则,注重培养学生品德与学识。教学上,他严谨治学,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管理上,他以身作则,关心师生生活与成长,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他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让章氏“读”的家风在校园生根发芽。他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成绩优异,更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许多人毕业后成为社会栋梁。
1954年1月至1961年4月,章金辉担任如皋市城西区中心农校校长、文化辅导员。在此岗位,他将“读”与“耕”有机融合,深化了章氏耕读家风内涵。他深知农业是国家根基,农民是农业发展主体。因此,在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他十分注重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他组织开办文化培训班与夜校,让农民在劳作之余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农业技术。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农业知识与文化道理传授给农民,让他们明白“耕”不仅是体力劳动,更需智慧支撑;“读”也并非文人专利,农民同样能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我。在他的努力下,众多农民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水平,还开阔了视野,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1961年4月至1969年4月,章金辉任职如皋市文教局业余教育辅导员。这八年,他致力于推动业余教育发展,为因各种原因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他不辞辛劳,深入乡村与社区,了解民众学习需求,积极组织各类业余教育活动。他始终坚信,每个人都有追求知识、提升自我的权利与渴望,只要给予合适机会,都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他的工作,让章氏“读”的家风惠及更广泛人群,使更多人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章金辉先生的从教经历,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更是章氏“读与耕”家风的传承史。他用一生,将《章氏家训》的教诲化作实际行动。从开设私塾到捐建学校,从担任宣教科长到推动业余教育,每个阶段都凝聚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对家族家风的执着坚守。他的行为,为家族赢得荣誉,更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如一盏明灯,照亮无数人前行之路,让章氏耕读家风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不懈奋斗。未来,章氏“读与耕”的家风必将继续传承,绽放更绚烂光彩,为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文/夏明生)
作者简介:夏明生 泰兴市古溪镇人,中共党员。深耕农村基层党务工作数十年,发表各类文章近百篇,独立完成《古溪镇志》《常桥村志》《顾氏族谱·道耕堂》编纂工作。《古溪镇志》《常桥村志》均入选泰州名镇名村志。《泰兴市古溪镇:创新“411”村级事务管理机制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等理论文章被纳入《江苏省基层党建案例汇编》,为区域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样板。
来源:江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