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适对胡思杜寄予厚望,原本希望他长大后能去清华北大读书,可胡思杜从小身体虚弱,经常请假在家的缘故,学习进度跟不上。后来胡适将他送去美国,但到美国后,他不仅没把重心放到学习上,还染上了吃喝玩乐的恶习。读了八年书,换了两所学校,还是没能顺利毕业。
转自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舒生编著
胡适有三个儿子,胡思杜是其小儿子。因在孩子中排行第三,故其儿小名叫小三。
胡思杜出生于1921年12月17日,正好也是胡适的生日。为了表达对恩师杜威的思念,胡适特意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胡适对胡思杜寄予厚望,原本希望他长大后能去清华北大读书,可胡思杜从小身体虚弱,经常请假在家的缘故,学习进度跟不上。后来胡适将他送去美国,但到美国后,他不仅没把重心放到学习上,还染上了吃喝玩乐的恶习。读了八年书,换了两所学校,还是没能顺利毕业。
1948年回到北平后,很多人看在他老爹的面子上纷纷帮胡思杜介绍工作,甚至推荐他去大学当老师。
胡适知道胡思杜在美国未能成器,草率地将其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是对别人的不负责,也是对他自己的不负责。随后胡适便以“思杜学业不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为由拒绝了所有邀请,只是安排胡思杜去了北大图书馆工作。
胡适如此安排,是希望他能迷途知返,安心学问。胡思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也确实认真了很多。但国共内战的局势打断了他的安宁。
北平和平解放后,胡适追随国民党去了台湾,胡思杜则决然选择留在国内。从此胡思杜与家人再也没有见面。
1949年胡思杜被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学习。学习会上他踊跃发言,表示要与父亲划清思想界线。
随着越演越烈的政治运动到来,胡思杜终于与胡适反目成仇。1951年胡思杜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对自己的父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写到:
“他(胡适)对反对派的赤胆忠心,终于挽救不了人民公敌的颓运,全国胜利来临时他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中国……今天,受了党的教育,我再不怕那座历史上的大山,敢于认识它,也敢于推倒它,也敢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天秤衡量他对人民的作用。
从阶级分析上,我明确了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他是没有什么进步性……这一系列反人民的罪恶和他的有限的(动机在于在中国开辟资本主义道路的)反封建的进步作用相比,后者是太卑微不足道的……在他没有回到人民的怀抱来以前,他总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
在决心背叛自己阶级的今日,我感受了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的必要。经过长期的斗争,我以为在阶级上大致划分了敌我,但是在感情上仍有许多不能明朗割开的地方。除了自己随时警惕这种感情的危害性以外,我并要求自己树立起工农大众的感情来。”
可以看出,胡思杜在政治立场上完全站到了胡适的对立面,胡适在海外媒体上看到儿子对自己的批判并没有争锋相对回应,而只是在日记里认为胡思杜连“沉默的自由”也丧失了。
957年9月21日“反右运动”期间,胡思杜被定为“右派”分子,他不甘受辱,自杀身亡,年仅36岁,一生未婚,死后被草草葬于郊外。
1980年11月,胡思杜才被组织上重新审查,平反昭雪。
父子分道扬镳乃至反目,这是胡适的悲剧,他本指望胡思杜追随自己恩师的思想改造中国,结果儿子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也是胡思杜的悲剧,他毅然留在大陆,积极改造,还是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最终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胡适父子的悲剧,既是家庭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平凡的胡思杜逃不过时代的五指山,著名的胡适也无法改变时代的洪流。
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后,胡适父子都得以平反。父子若在地下相见,会怎样看待自己的选择和中国的前途命运呢?我想这会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来源:玉宇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