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看不见的规则”。朋友圈,本来是一个分享生活的地方,但在成人的社交圈里,它早已变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你的性格、人脉、情绪,甚至你的处事方式。
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看不见的规则”。
朋友圈,本来是一个分享生活的地方,但在成人的社交圈里,它早已变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你的性格、人脉、情绪,甚至你的处事方式。
很多人没意识到,你随手发的一条朋友圈,可能就在别人心里贴上了一个标签。
而有些动态,发出去,不仅没人真正在乎,反而会让你在无形中失分。
今天,我们就聊聊朋友圈的潜规则,以及那些最好别发的东西。
有的人朋友圈像日记本,一有不顺心,就发泄情绪。
工作不顺,就暗暗讽刺同事和老板;感情有波动,就发一堆伤感歌词和意味不明的感慨;生活遇到挫折,就连发几条负能量状态。你以为有人会来安慰你,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看一眼,然后继续刷下一个动态。
更残酷的是,有些人会在心里给你贴上“不稳定、负能量”的标签。
成年人更愿意靠近情绪稳定的人,因为大家都不想在已经很累的生活里,再额外消耗情绪。
潜规则:你的朋友圈,是别人认识你的一扇窗,情绪化的发言,只会让你显得不成熟。
适度分享幸福没问题,但凡事一旦过度,就容易让人反感。
买了点小奢侈品,天天各种角度晒;谈了恋爱,恨不得每天记录每一个甜蜜瞬间;出去旅行,连一顿早餐都要发个九宫格。你以为这是“分享快乐”,别人却可能觉得是刻意“证明自己过得好”。
而且,生活是有起伏的,过度炫耀在低谷时会成为一种反差——曾经羡慕你的人,可能会在你失意时暗暗幸灾乐祸。
潜规则:真正的幸福,不需要每天拿出来展示。沉默的幸福,往往更稳固。
成年人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在公开场合“开战”。
有些人习惯在朋友圈里影射别人:
这种做法,看似聪明,实际上非常掉价。
因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你在说谁,但一定会觉得你是个爱抱怨、爱挑事的人。
潜规则:真正厉害的人,问题当面解决,不会用朋友圈去打嘴仗。
朋友圈不是微博,更不是即时聊天软件。
每天几十条动态,内容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吃了什么、在哪堵车、买了哪双袜子……
久而久之,别人会选择屏蔽你。
成年人更看重有效信息——有价值的观点、有趣的分享、真诚的生活记录,而不是无止境的碎片噪音。
潜规则:信息太多,会稀释价值。偶尔的分享,反而更能引起注意。
有的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强调自己的不容易:
工作到深夜的照片;独自吃饭的自拍;一段长长的文字,诉说自己的心酸。你以为别人会心疼你,但成年人看惯了这种状态,早就学会了**“只点赞,不当真”**。
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你是故意在博取关注。
潜规则:真正懂你的人,不需要朋友圈来证明;不懂你的人,看了也只是路人。
朋友圈不是不能发,而是要学会有选择地发:
正能量但不过度鸡汤适度分享积极的态度,但不要让人觉得虚假或过于表演。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你的见闻、思考、专业知识、生活小技巧。适量的生活记录
真实、自然、不刻意,让人觉得舒服而不是被“秀”。沉默的智慧
有些事,不发就是最好的态度。
潜规则很简单:朋友圈是形象管理的窗口,不是情绪垃圾桶。
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懂得**“不是所有心情都需要被看见”**。
有些事放在心里,比发出去更有力量;有些情绪自己消化,比让别人看见更有尊严。
所以,别再用朋友圈证明自己过得怎样,因为——
在成人的世界里,除了少数真正在乎你的人,没什么人会为你的动态停留太久。
来源:格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