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医生:血常规检查中,这4项数值异常,可能是“症”信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31 20:2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16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只是觉得有点累,做个血常规怎么说我可能得病了?”

“就是体检报个数嘛,红的绿的,怎么看不明白。”很多人对血常规都有类似的误解。它是体检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但能发现的问题一点也不少。

血常规不是“鸡肋”,它是筛查许多慢性病和血液病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当身体没有明显症状时,血常规的数值变化,可能就是身体在悄悄报警。

在血常规的几十个指标中,有4项数值尤其关键。一旦出现异常,无论高了还是低了,都不能忽视。它们可能是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病症的“前哨信号”。

大多数人对白细胞的理解停留在“发炎了”。确实,白细胞(WBC)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遇上细菌或病毒,它的数量会上升。

但如果白细胞长时间偏高,而且不是感染引起的,那就要警惕了。比如一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很多人就是在血常规里发现白细胞异常升高,进一步检查才确诊。

反过来,白细胞明显偏低也不能轻视。有些病毒感染、骨髓抑制、长期服药(如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这时免疫力会下降,容易反复感染。

正常值参考:4.0-10.0 ×10⁹/L

异常信号:持续高于15或低于3,建议进一步检查骨髓或感染源。

很多人觉得脸色不好、总是累,就是“缺点血”。但贫血不是一句“补铁”就能解决的问题。

血常规中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三项,是判断贫血的基础。如果这三项同时降低,基本可以确诊贫血。但贫血背后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营养不良慢性失血,也可能是慢性肾病,甚至是肿瘤

女性长期月经过多、老人慢性胃出血、素食者缺乏维生素B12,这些都能让红细胞慢慢减少。红细胞异常不只是“气虚”,它可能是很多慢病的起点。

正常值参考:男性4.3-5.8,女性3.8-5.1 ×10¹²/L

异常信号:低于3.5或伴随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建议查铁、B12、肾功能。

很多人不知道血小板是干嘛的。其实,*血小板(PLT)*负责止血和凝血,它少了,人就容易出血;多了,可能形成血栓。

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表现是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月经量多。但真正可怕的是隐匿性出血,比如胃肠道、小脑出血,很多时候没有明显症状,一查血小板才发现问题。

而血小板增多也不能掉以轻心。除了感染、炎症、手术后暂时性升高,还有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比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早期也是靠血常规筛出来的。

正常值参考:100-300 ×10⁹/L

异常信号:低于80或高于400,特别是持续异常,要做骨髓穿刺或血栓风险评估。

中性粒细胞(NEU)是白细胞的一种,占比最多,主要负责吞噬和杀灭细菌。它的升高通常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尤其是细菌性感染

但有些人长期中性粒细胞偏高,查不到明显感染源,也没有发烧。这时候要考虑是不是慢性炎症、风湿免疫病、肿瘤等在背后作祟。

还有一种情况是应激状态,比如剧烈运动、精神压力、吸烟等,也可能暂时升高。但如果反复升高,不予重视,就可能漏掉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病。

临床上,不少患者都是在血常规上看出端倪的。它是最基础的检查,却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免疫状态、感染情况、出血风险,甚至能提前发现血液肿瘤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血常规没概念。看到数值异常不重视,看到“+”号就吓坏。实际上,血常规要结合症状和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不能光看一个数值。

比如有些人血红蛋白偏高,是因为脱水;有些人白细胞偏低,是病毒感染后暂时的抑制。这些都不需要过度担忧。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数值持续异常,或者是多项指标同时异常。这种情况,一定要尽早就医,找出背后的病因。

血常规报告单上常常有红色箭头,“↑”是高、“↓”是低,但这些只是提示,并不等于诊断。比如:

白细胞↑,不一定是感染,也可能是白血病;

红细胞↓,不一定是贫血,也可能是慢性肾病;

血小板↓,不一定是流血多,也可能是造血系统异常。

所以,血常规报告不能自己“猜”,要结合症状、既往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普通人群建议每年一次。如果有慢性病、肿瘤家族史、免疫系统疾病,建议半年一次,甚至三个月复查。特殊情况如:

长期疲劳、乏力;

经常感染或发烧;

皮肤瘀斑、牙龈出血;

体重下降原因不明……

这些都应该尽早做血常规筛查。

写在最后

血常规不是万能的,但它是发现大问题的“敲门砖”。如果你还把它当成体检“例行公事”,那可能就错过了身体发出的第一个求救信号。

不需要自己解读血常规,但一定要重视它。一个小数值的变化,可能是身体给你的“预警灯”。

参考资料:① 王雪梅.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 中华实验诊断学, 2022, 26(4): 58-60.
② 刘志刚. 血液检查在常见疾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18): 112-114.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西医结合苗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