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晋末年(311年),永嘉之乱爆发,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下,人数约有近200万人,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史称“衣冠南渡”。这一时间点上,卢氏族人有没有参与南渡,没有详细资料记载。
中国历史上汉族的大规模移民呈现出一个特点,来了一个顺时针大旋转,并向四周蔓延。
历史上的大移民总是有着大的历史背景,我们把一个家族的迁徙史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会看出这个顺时针大旋转是多么的清晰。
东汉和曹魏时期,范阳卢氏是世家大族,以卢植为代表,世代高官。卢植的后人在魏晋南北朝均出任高官。
西晋末年(311年),永嘉之乱爆发,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下,人数约有近200万人,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史称“衣冠南渡”。这一时间点上,卢氏族人有没有参与南渡,没有详细资料记载。
东晋永和年间(345年-356年),卢氏有一支南渡归晋,这一支就是卢植的六世孙卢勖。卢瑁率家族从中原迁到了江南会稽(今浙江绍兴),被认为是卢氏的南祖。卢瑁的孙子卢循则是东晋时期“卢循、孙恩之乱”的主角。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加上黄巢之乱,北方汉人又一次大规模南下。江南人口剧增,有些大家族的分支就往江西迁移。卢瑁的后裔中有一位卢俦,率家族又迁到了江西修水一带,然后在江西开枝散叶。
明朝初年,朱元璋搞了个“江西填湖广”,200多万江西人移民到了湖南。卢俦的后人中又有一支从吉安迁到了湖广宝庆府(今邵阳)。
清朝初年,四川因长期战乱,于是有了“湖广填四川”。康熙年间,宝庆卢氏中又有一支迁到了四川泸州。
到了乾隆年间,因为陕南召民垦荒,泸州卢氏中又有一支迁到了汉中镇巴县。
纵观卢氏迁徙史,在两千多年时间里,每到一地就开枝散叶,又不断地有分支迁徙,呈现出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特点。
除了卢氏,还有几个姓氏迁徙也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弘农杨氏。杨万里在《庐陵杨氏族谱序》中说,先祖为唐朝的杨震,世居华阴。唐朝末年,唐氏一支迁到越州(今绍兴)。宋朝,后裔杨万里迁到了江西。明朝,杨氏又有一支迁到了湖南靖州。清朝,靖州杨氏又有一支迁到了四川。
陇西李氏也有这样的迁徙史:天水→润州→抚州→宝庆→四川→汉中。
这些家族的迁徙,主要原因就是战乱,以及战争导致的地方资源分配不均,朝廷进行进行人口平衡。
除了顺时针大旋转以外,汉族人口迁徙还呈现了四周扩张和向内填补空白的特点。
西周初年的分封诸侯是第一次大扩张,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秦始皇又扩张到了珠江流域。明清时期,又有了下南洋,走西口和闯关东。这些都是向外扩张。
汉族向内填补空白,主要是不断深入山区,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湘西、鄂西、渝南、云贵等地,从羁縻州到改土归流,就是一个不断被融合的过程。
古人的迁移,都是生存所迫。每次迁徙,人们都想把故乡的记忆固化,于是有了一座座祠堂,一本本族谱。子孙后代在里面读到了祖先的痕迹,却未必能透彻了解先祖们的艰辛。
剥落的祭坛仍在侍奉着家族的不朽,陈旧的纸张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幽光。
来源:沙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