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强化白酒质量安全监管,提升甘肃省白酒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对高品质白酒的消费需求,特制定本方案。……(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强化白酒质量安全监管,提升甘肃省白酒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对高品质白酒的消费需求,特制定本方案。……(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强化白酒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全省白酒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对高品质白酒的消费需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食安甘肃”建设,以保安全、提品质、促发展为目标,强化白酒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全链条风险管控,压紧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提升我省白酒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工作目标
到2030年底前,健全完善白酒产业全链条长效监管机制,白酒生产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组织生产,不断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实现全省白酒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质控体系完善:到2027年末,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 100%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标准,如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中小型白酒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率达到 60% 以上,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到销售终端的全过程质量管控。
(二)实施全程管控:坚守食品质量安全底线,全面强化原粮采购、生产酿造、出厂检验、市场流通等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控制。白酒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全面杜绝“两超一非”添加行为;“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有效落实,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水平显著提升;白酒生产企业产品追溯覆盖率达到100%,推动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全面建立数字化车间和产品数字化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三)产品质量提升:白酒产品关键质量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香气成分、口感协调性等感官质量指标显著提升,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保证酒精度、总酸、总酯等质量指标合格,产品出厂检测有效落实,确保白酒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稳定性。到2027年末,全省白酒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四)创新能力加强:加大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到2030年末,全省白酒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0% 以上。鼓励企业开展白酒酿造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包装创新等,推出具有甘肃特色的新产品、新工艺。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3个以上。
(五)企业品牌培育:培育一批产品质量过硬,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白酒企业品牌。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塑造和营销,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打造一批在全国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白酒品牌产品,如金徽酒、红川酒等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六)监管体系完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实现对白酒生产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有效监控,加强对原料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源头风险的防控,以及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添加剂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全面完善白酒生产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重点企业年度体系检查覆盖率100%,推动小作坊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质量安全示范企业,打造地域特色白酒品牌。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全链条覆盖、全流程管控”的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上,要围绕原料采购、过程控制、质量检测、仓储销售等关键环节,制定细化的管理规范。原料采购需明确原辅料筛查验收标准及进货查验要求;生产环节应当制定所需的产品配方、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明确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关键环节和控制过程,细化作业指导书,建立污染物防控、添加剂使用登记等专项制度;出厂检验需明确甲醇、氰化物等关键指标的检测频率和合格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2.强化人员管理。合理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专职安全员,将人员管理制度要求细化分解为“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具体任务,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建立培训、执行、考核、问效的闭环管理机制,对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严肃追究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责任,推动制度从“纸面规定”转化为生产实践中的刚性约束,切实筑牢白酒食品安全防线。
3.改善生产条件。生产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区域功能布局,按照工艺流程科学划分功能区域,降低交叉污染风险;完善通风、照明、防鼠、防虫、防尘、防鸟等设施,定期对车间地面、墙面、工具进行清洁消毒;储酒区单独设置,容器采用防渗漏、防腐蚀设计,尤其对“酒海”等传统储酒容器定期检查维护,防止有害物质析出,加强防火、防爆管理。强制淘汰不符合食品接触标准的老旧管道、塑料容器,更换不锈钢等食品级材质,防止塑化剂等污染;配备自动化原料筛选设备,精准剔除霉变、杂质原料;推广建立数字化车间,引入无菌灌装设备和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发酵温度、酒精度等关键参数;同步更新塑化剂检测、甲醇快速筛查等检验仪器,确保原酒及成品酒指标全程可控。通过环境优化与设备升级的协同推进,从硬件层面消除污染风险,为白酒质量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4.严格原料管控。制定并实施原辅料控制要求,加强酿酒原粮基地建设,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建立稳定的原辅料(粮食、酒曲、水源)和食品添加剂供应渠道和合格供应商名录,严格查验资质证明,索取检验合格证明,对原粮按照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严禁采购来源不明原酒。鼓励白酒生产企业建立原粮种植基地,实现原料可追溯。
5.严控过程管理。加强酿造过程管理和关键环节控制,通过危害分析方法确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严格按传统工艺规程操作,做好配料、发酵、蒸馏、陈酿、勾调、灌装等关键环节记录;严格规范生产加工投配料管理,严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甜味剂、香精香料等;建立投料、发酵、勾调、包装、检验、贮存等全流程记录制度,确保数据真实可溯;加强生产环境控制,做好贮存、发酵、蒸馏等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清洁消毒。
6.规范产品标识。散装白酒须标注生产日期、酒精度、原料、警示语(如“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年份酒需标注基酒真实年份及比例;预包装白酒严禁虚假标注“特供”“专供”“内供”“特需”及虚假年份宣传。
7.加强贮运管理。原酒贮存应当符合温湿度要求,建立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成品酒运输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防止污染和变质。销售环节应当建立追溯体系,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二)强化全链条监管
1.生产环节要鼓励大中型白酒企业全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在发酵、蒸馏、勾调等关键环节安装智能传感设备;建立完善“一企一档”电子质量追溯档案,整合原料采购、生产记录、质检报告等数据,实现生产环节可追溯,对数据造假企业实施顶格处罚并纳入失信名单;建立健全“一域一档”“一企一档”“一品一策”等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对白酒小作坊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动集中加工区建设。
2.流通环节严查散装白酒无标识、来源不明、包装容器及贮存条件不规范问题;督促餐饮单位落实索证索票,禁止采购无资质、无标识且无法溯源的散装白酒;要围绕打击制售含有“特供”“专供”“特需”“内供”党政机关及军事单位名称、部队番号或者代号等类似内容的“特供酒”违法活动;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伪造产地的商品。
3.抽检监测环节要加强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检测,聚焦甲醇、氰化物、塑化剂、甜味剂等高风险指标。根据生产批次合理确定检验项目和频次,保存完整检验记录。对用于质量控制的温度计、酒精度计等设备定期校准。企业应当具备基本检验能力,不具备的应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
4.执法环节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依法查处白酒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使用工业酒精等非食品原料违法勾兑制售假酒,超范围、超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制售假冒伪劣白酒的黑窝点黑作坊;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组织联合打击行动,严肃查处大案要案。
(三)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加强科普宣传,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下活动等渠道,普及白酒选购常识(如不买“三无”散酒)、警示甲醇等中毒风险;推动行业协会制定质量规范,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抵制低价劣质竞争;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开展企业间互查互评,畅通公众监督渠道,鼓励内部举报人举报违法线索,公众监督曝光违法案例,形成 “企业自律 + 行业互督 + 公众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白酒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强化组织领导,结合监管实际,周密动员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和措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同时,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工作措施和建议。
(二)创新举措,不断提升监管水平。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白酒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要认真排查本地白酒质量安全隐患,注重收集、汇总和分析日常监管工作情况,查找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指导、检查和解决,对本地区域性问题及重要案件要及时报告省局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省局将适时组织对各地白酒监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三)宣传引导,持续加大指导帮扶力度。要加强白酒质量安全提升工作的研究,加大对酒类生产企业、小作坊的宣传指导力度,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和督促酒类生产者合规、诚信生产。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推动中小型白酒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加工小作坊转型升级。开展监管人员白酒工艺专项培训,实施“透明车间”远程监管手段;支持企业升级检验设备,提升自检能力。
日期:2025-08-05
来源:食品世界